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人才需求的調研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首次提出了“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經過幾年的發展,以家庭農場、合作社等為代表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快速發展,成效顯著。但隨著經營規模逐漸擴大,過去的經營方式、經營理念已經不能適應市場的需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生產、經營等方面亟需專業人才。本文從市場需求入手,通過調研,提出相關政策建議,供有關部門參考。
關鍵詞:農村;經營主體;人才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土地規模、技術裝備、資金投入、經營理念、農產品供給等方面,明顯優于普通農戶。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內,普通農戶仍然占大多數,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將逐漸嶄露頭角,成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展現代農業的新生力量。目前看,影響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一步發展的難題是經營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缺乏,也就是農業發展的后勁不足。為此,筆者針對遼寧省家庭農場、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調研,并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一、背景分析
中央規定,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包括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目前,農業部農經統計報表系統中,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的數據每年都進行統計,可以了解到相關情況。而專業大戶、農業企業并未統計,無數據來源。因此,僅對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數據進行分析。
1.家庭農場。據統計,截止到2016年底,遼寧省在縣級農業部門登記備案的家庭農場5321家。其中,有4620個家庭農場從事種植業,占總數的86.8%;家庭農場共有2.6萬勞動力,平均每個家庭農場4.9人左右。
2.農民合作社。據統計,截止到2016年底,遼寧省農民合作社4.8萬個。其中,有2.69萬個合作社從事種植業,占總數的56%;有4134個合作社從事農機、土肥、植保等服務,占總數的8.6%;合作社社員165.66萬人,平均每個合作社社員34.5人左右。
3.示范家庭農場主結構。據我們對2014年200個省級示范家庭農場主有關情況統計分析:從文化程度看,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102人,占總數的51%;高中、中專等文化程度的67人,占總數的33.5%;大學以上文化水平的僅有8人,僅占總數的4%。從家庭農場主的年齡結構看,30周歲以下的16個;而40-49歲之間的有78個,50-59歲之間的有53個,這兩個年齡段的群體,成為家庭農場經營的主力。
二、主要問題
1.文化程度、學歷水平普遍不高。國家將家庭農場定位為“是農戶家庭承包經營的升級版”,從遼寧省農民文化程度分析,初中文化程度占56.8%、高中文化程度占3%(資料來源2008年遼寧省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整體看,農戶文化程度水平不高。據“遼寧家庭農場信息應用平臺”統計分析,家庭農場主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占比為55.7%,高中文化程度的占比為18.6%,雖然明顯高于普通農戶,但與城鎮居民文化程度差距較大。
2.年齡結構偏大。家庭農場主、合作社負責人,承擔了帶領組織從事農業生產的主要力量。因此,需要這些人員頭腦靈活、接受新事物快、精力充沛,要有沖勁干勁、勇于實踐的精神頭,只有這樣,才能在市場經濟中立于不敗。現實中,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年齡較大,與現代農業對農業經營者的要求存在差距。據“遼寧家庭農場信息應用平臺”統計分析,家庭農場主年齡在31-40歲的占比為20%,而41-50歲的占比為41%,51-60的占比為26.4%。甚至出現了60歲以上的家庭農場主人數比30歲以下都多的現象,真實反映了家庭農場主老齡化的問題。
3.“農二代非農化”的問題比較普遍。農業是利用動植物的生長發育規律,通過人工培育獲得產品的產業。因此,農業勞動生產率普遍不高,存在富余時間,收益也不高。特別是農村改革開放后,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速度普遍加快,進一步影響了農業后備力量。據統計,2016年農村常年外出務工勞動力290.35萬人,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23.2%。據典型調查,雖然家庭農場主想要其子女“子承父業”,安心種田,但“農二代”大部分都在外打工,由于年輕、適應能力強,時間一長,基本不愿意返鄉務農。
4.帶頭人管理能力不高。遼寧省合作社大部分由農民領辦,農民領辦的合作社約占93%。這些帶頭人是生產或者銷售方面的行家里手,但對于合作社組織建設、民主管理、規范建設等經驗不足,重視不夠,缺少專業管理知識的培訓。比如農民合作社的會計崗位,一般聘請的會計是從事企業或事業單位會計,他們對合作社的特點不太清楚,對會計業務的特殊規定沒有完全掌握,所以直接影響了合作社會計核算的準確性和規范性。
三、對策建議
以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為代表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的主要組成部分,代表了農業未來發展方向,將承擔起現代農業的建設工作。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施“農村人才”培育計劃,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為此,我們建議:
1.明確培訓對象。為實現培訓目的、效果統一原則,建議對納入家庭農場名錄系統(在農業部門登記備案)、農業部門掌握的合作社(正常、規范運轉的)負責人開展專門培訓。據統計,今年上半年,遼寧省家庭農場登記備案5844個,農民合作社5.08萬個,全省大致需要培訓6萬人左右。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培訓,可以安排3年、按照年度實施培訓,逐步實現所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輪訓一次,解決他們生產、經營、銷售、管理等問題,提升他們的個人素質和經營能力。
2.確定培訓形式。培訓可以采用比較靈活的方式進行,如聘請專家學者就某一方面的問題進行講解;可以請種植大戶講解種植經驗,講心得體會;也可以實踐操作,互動交流。一是在培訓時間安排上,建議利用農閑季節(每年的11月到來年2月之間),組織開展對家庭農場主、農民合作社負責人的培訓,培訓時間可以在10天左右。二是在培訓內容設計上,可以按照種植品種、農機、設施農業等分類培訓,培訓生產技術、法律政策、產品營銷、經營管理、惠農政策等,使培訓內容具有針對性、操作性。三是在培訓場所上,可以利用現有農業職業學校的教育資源和場地,采用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開展培訓工作。
3.建立農村人才庫。經過培訓后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納入農村人才庫中,并通過互聯網,建立緊密型管理模式。一是建議依托農村人才庫,投資開發手機應用APP,通過智能手機端,實現農村人才之間“供需”互動,參考“滴滴打車”模式,解決農業生產者臨時用工(幫工)、技術服務、資金拆借等問題。二是開展農村人才表彰活動,每年評選一批示范帶動力強、影響力大的農村人才,并實施物資獎勵政策。三是對納入農村人庫管理的,金融部門放寬抵押擔保條件,在同等條件下優先放款,解決新型經營主體融資難問題。
4.調動培訓對象積極性。一是與涉農大專院校溝通,逐步開展學歷教育,解決農業經營者學歷較低的問題。或者針對家庭農場主的“農二代”,開展農業專業學歷教育,引導“農二代”返鄉從事農業生產,解決就業問題。二是繼續實施省級示范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示范社獎補政策,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擴大規模,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三是對參加“農村人才”培訓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施免費培訓;對參加學歷教育的,可以實施財政補貼政策。
另外,對于高校大學生到農村創新創業,應當鼓勵長期扎根農村,為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富裕做貢獻,不提倡、不鼓勵短期、投機行為。對他們的最佳褒獎,就是對帶領農民共同致富貢獻突出、從事農業生產時間較長的大學生,應當制定政策,引導鼓勵當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將他們接納為組織的一員,讓他們與當地農民融為一體,增強光榮感、使命感,這也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留住人才的一種好辦法。
作者:孫娟1;孫軍2 單位:1.遼寧省農村合作經濟經營管理總站,2.遼寧省農村經濟委員會農經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