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建筑業競爭環境中保持優勢的建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除了一般宏觀環境,一個產業中競爭的性質和公司的盈利性,受到競爭環境的影響更為直接。用最常用的邁克爾•波特“五力模型”分析建筑業競爭環境。圖(1)所示該模型從五個基本競爭力量出發描述了競爭環境。
1.新進入者的威脅。
新進入者的威脅指產業內現有企業的利潤被新競爭者侵蝕的可能性。威脅程度取決于現有的進入壁壘,以及目前的競爭者的綜合反映。從規模經濟角度分析,建筑施工企業主要靠擴大市場占有率以絕對數量的增加,使單位成本下降,迫使新進入者小規模進入導致的成本劣勢,從而阻止新的進入者。從技術角度分析,因建筑業是非高科技行業,多為勞動密集型,因而進入壁壘較低,要阻止新的進入者必須提高科技創新能力,以新技術、新工藝提高工程質量和縮短工期為目標,保持競爭優勢。從資本實力要求分析,在建筑市場不是很規范的前提下,墊資施工、壓級壓價以及履約保證金是必不可少的,因而競爭需要大量資金資源形成進入壁壘,這就要求企業有足夠融資整合能力。從政府政策要求分析,新進入者必須取得相應的施工資質,才能從事相應的工程項目承包或勞務作業。取得資質并非易事,要有足夠的業績和相應的職業資格人員,并根據這些條件劃分了特級、一級、二級、三級等四個級別的總承包業務,將工程項目的大小和企業資質情況進行了分層分隔。但從目前情況看有兩種情況,一是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對資質審批的嚴格性,二是新進入者借用現有競爭者資質進入施工領域等問題受到質疑。
2.供應商談判的能力。
供應商可以威脅提高原材料或半成品的價格,或降低服務質量,從而提高議價能力,使下游公司利潤下降。建筑施工企業的供應商主要是原材料半成品、成品、設備以及分包商。相對其他產業,建筑業供應商的討價還價能力較弱。因為建筑材料和分包商(包括專業分包和勞務分包)相對過剩。另一方面供應商與其他產業聯系不密切。但在特定環境影響下,供應商的討價還價能力會增強,例如在國家產業政策調整時,建筑鋼材生產能力得到控制,致使鋼材供應商談判能力增強,鋼材價格得以提高。另外,一些地方材料,如砂石受到地理環境制約和氣候的影響(雨、冬季等),供應商的討價還價能力受增強。
3.購買者談判的能力。
對建筑企業來說購買者是業主(建設單位),業主(或建設單位)在建筑產品(工程項目)還未生產之前就要通過招標來確定其價格、工期和質量標準。在這種生產方式下:一是目前施工企業相對過剩,市場競爭異常激烈。每一個工程項目都要選擇7~9家承包商參與競標,以確定最終中標者(一家),因而,購買者的討價還價能力很強。二是購買者直接從施工企業的上游供應商處購買重要材料和設備,再轉嫁給施工企業,以及在施工企業的下游分包商中動商機,將整體工程的部分肢解,即把重要項目(如裝飾或智能安裝等)直接指定或分包給分包商,使施工總承包企業的利益受損。三是由于施工企業的特性,沒有定型的產品又沒有長久的購買者(用戶),施工企業面對的所有產業和不同的用房的購買者,要開拓市場就要接觸更多的新面孔、新購買者,所以每一次新接觸的購買者都由較強的討價還價能力。施工企業的市場營銷能力和經濟效益受到嚴重挑戰。
4.替代者的威脅。
對施工企業來說,工程項目的替代品幾乎沒有受到威脅。
5.產業內中競爭者之間的競爭強度。
現有競爭對手之間的競爭形式是在產業中爭取有利地位。然而目前建筑施工企業,由于隊伍嚴重過剩,帶來的后果就是大部分施工企業為了能承攬到工程,互相競爭,盲目壓低標價,致使工程項目施工利潤普遍偏低。企業為了生存并取得有利地位,不斷擴張經營規模,但由于市場無序競爭加上工程款拖欠嚴重,導致一大批施工企業產高利低,資產負債率居高不下,嚴重影響了企業健康發展。另一方面我國施工企業已全面步入WTO時代,產業內國外承包公司進入國內建設市場,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國內絕大多數的施工企業的競爭實力難以和世界上著名的承包商相抗衡。發達國家承包商的資金實力,技術開發能力和綜合管理能力遠遠超過我國的施工企業。而我國絕大多數企業尚未真正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政企不分,政資不分的體制使企業缺乏自主權,難以適應市場競爭的需要,大而全,小而全的管理機制,不能適應國際化經營的需要。但同時還應該看到國內施工企業也有一定的相對競爭優勢,一是在局部細分市場具有整體競爭優勢,二是在國內特定市場具備多年來積累的市場網絡和運作經營優勢。三是勞動力的低成本使國內施工企業具有明顯的優勢,四是中國的文化背景和人際交往關系的優勢。因此機遇與挑戰同在,國內施工企業要加快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加快技術創新和設備更新,加快高級技術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的培養,同時及時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加快高級技術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的培養,同時及時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縮短差距。加快資源整合和企業戰略重組,以滿足國內外市場國際化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