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業公共服務論文2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第一篇
1因地制宜,編制方案
在明確建設地點的基礎上,通過調查確定以下建設內容。
1.1建設施重點落實鄉鎮(街道)農業服務中心的辦公用房、辦公設施等,建設集農產品質量、土壤、種子檢測一體的實驗室,面積30m2以上。實現農技機構工作有場所、服務有手段,保證農技人員能夠及時、便捷、高效的開展各類公共服務。一是農業投入品與農產品質量檢測設備建設,添置與更新常規化驗、檢驗監測等設備,主要是土壤養分速測儀、農藥殘留速測儀、電子天平、手持GPS、冰箱、空調、有關藥品等,具備能在當地就能完成有關檢測的能力。二是農業公共信息服務和培訓設施建設,添置與更新電腦、數碼相機、打印機及入互聯網的相關外設,具備在互聯網上交互信息、檢索農業各類信息的能力。三是植物重大病蟲害預防撲滅設備建設,添置蟲情燈、顯微鏡、防護服、藥品等,具備在3d內對全境內植物重大病蟲害進行預防撲滅的能力,并配備電話、電腦、復印機、傳真機、課桌椅、多媒體教學等辦公及培訓設備[1~2]。全市共投入264萬元用于購買儀器設備。
1.2建基地富陽市共有24個鄉鎮(街道),主導產業分別為糧油、茶葉、蔬菜、水果、生豬。為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圍繞富陽市農業主導產業,擬建“1+N”服務基地25個,其中按服務重點劃分有統一育供秧(苗)5個、農機化綜合服務2個、農資供應2個、統防統治5個、土地流轉2個、農民培訓點3個、特色專業服務5個、農產品營銷1個。
1.3建平臺建立農業公共服務信息平臺,做到農業服務人員和服務對象信息上網。利用農業信息服務平臺,上報、匯總和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動植物防疫信息、農產品營銷信息。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已可運行,全市的農業信息網平臺發揮了應有功能。為了充分發揮儀器設備的實時監控與安全預警的作用,計劃建立富陽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控信息系統,通過因特網實現的實時監督和控制,集檢測設備、數據網絡傳輸、結果判定、數據匯總、統計分析等功能于一體,為各級農業部門全面掌握監控基地內農產品質量安全狀況,提高農產品質量監管效率,確保監控基地內上市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提供決策依據。
2規范運營,加強培訓
2.1組織保障,規范管理建立農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領導小組,統籌指導全市基層農技推廣體系示范縣建設項目、鄉鎮農技推廣體系條件建設等工作。各鄉鎮、市級各部門在領導小組的統一領導下,切實履行職責,形成合力,共同推動鄉鎮農業公共服務中心建設。科學合理的設定儀器采購參數,召集各相關專家,確定土壤養分速測儀、農藥殘留速測儀等儀器的技術參數設定。為加強項目建設和資金使用合理,嚴格執行國家招投標制度、資金管理制度等,確保建設質量與進度、資金安全與效益。建立產權明晰的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國有資產管理制度,條件建設內容完成后,及時建立健全資產移交等檔案。
2.2加強考核,注重培訓建立健全推廣責任制度、人員考評制度,以鄉鎮政府管理為主的鄉鎮農業推廣機構,市級農業主管部門在農業技術推廣計劃制定、組織實施、工作考核等方面加強指導,實行主管部門、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服務對象的三方考核。將考核結果與農技人員的職稱評聘、學習進修掛鉤,增強農技人員的責任意識。同時,加大培訓力度,提升農戶的農業科技應用能力。
3結語
富陽市農業公共服務中心建設將繼續貫徹落實省政府的工作部署,拓展公共服務領域,提高公共服務能力,努力打造依法規范、綜合配套、機制靈活、便捷高效、保障有力的農業公共服務體系,不斷提升公共服務水平,為富陽市現代農業科學發展提供有效保障。
作者:陸春蓮胡江波裘希雅章卓梁孫言祥蔣先娣單位:浙江省富陽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浙江省富陽市洞橋鎮農業技術服務站浙江省富陽市東洲街道農業公共服務站 浙江省富陽市靈橋鎮農業公共服務站
第二篇
1主要措施
1.1改善條件,拓寬服務功能通過逾3年的努力,基層農業公共服務中心的軟、硬條件得到了明顯的改善。一是重點落實用房。示范性公共服務中心都安排了200m2以上的工作用房,設立專門的服務大廳、專用檢測檢驗室、培訓教室,配備服務用電腦、筆記本電腦、數碼相機、培訓用桌椅等綜合服務設備。二是全面開展實驗室檢測。配備了土壤肥料養分速測儀、農藥殘留速測儀、病蟲測報燈等10余種檢測儀器,實驗檢測工作全面開展。三是多方位拓寬服務功能。中心在原有“三位一體”農業公共服務基礎上,推動公益性服務與社會化服務的銜接,強化生產性服務,主要為統籌開展農機化服務、農資供應、統一育供秧(苗)、統防統治銷等10余項生產經營性服務進行集成配套建設,實現公共服務和社會化服務的有機融合。
1.2提升能力,強化隊伍建設在開展條件建設的同時,注重加強隊伍的能力建設。一是加強培訓,積極選派農技人員參加省農技推廣體系培訓,2013年選派84名,2014年選派90名農技人員參加了省培訓基地開設的各類培訓班。二是根據基層人員老齡化、學歷層次低的現狀,積極開展定向培養工作,招聘大學生從事基層農技服務工作,3年共招聘定向培訓大學生2名。三是完善實驗室檢測工作,通過針對儀器設備使用、檢測方法的培訓,使各鎮農技人員全面掌握了農藥殘留、土壤肥料的檢測方法。通過各類培訓,基層農技人員增加了業務知識,拓寬了眼界,提高了基層農業公共服務能力。
1.3理順體制,規范長效運行通過開展基層農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明確了基層農業公共服務中心職責,理順了管理運行體制。一是明確了農業公共服務中心主要職能,在現有“三位一體”基礎上深化完善提升,按照“多功能、一體化”的職能配置和“3+X”服務模式要求,整合了相關職能;二是明確了各項規章制度,各鎮統一思想,逐步制定各項規章制度,制定了各項管理及服務制度,做到制度上墻,并嚴格按照制度標準執行;三是緊密結合當地產業特色和服務需求合理配置農、林、漁等服務資源,為農業“兩區”建設和高效生態農業發展提供有力的服務支撐。
2進一步規范公共服務中心運行的建議
2.1加強機構隊伍建設一是規范機構和人員管理。明確農業公共服務人員的工作目標、內容和任務,分解落實農技推廣體系工作職責和責任農技人員服務區域范圍。二是健全基層農技人員補充更新機制。編制空缺、人員不足的,要加大力度,采用公開招聘、單考單招等方式,堅持定向培養的做法,加強基層農技人員的培訓教育和知識更新。
2.2規范運行機制一是落實責任農技制度。按照“一崗雙責、包村聯戶(基地)”的要求,明確責任農技員面上崗位職責、片上“包村聯園區”及點上聯系示范戶(基地)的目標任務,量化進村入戶時間要求。二是健全內部管理及服務制度。加強內部管理制度度建設,要按照有關規定制定運行服務、人員管理、項目管理、資金管理、考勤考核等各項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能。
2.3優化服務內容一是拓展公共服務。要協調組織社會化服務主體生產經營性服務,實現公益性服務和社會化服務的有機連接。二是延伸服務“觸角”。加強農技服務基地專家工作室、培訓教室和產地檢測室建設,完善定點聯系、專家坐堂等制度范。三是加強信息化服務。加快基層農業公共服務中心地理信息系統推廣應用步伐,集成“兩區一田”、測土配方施肥、專家咨詢診斷、萬村聯網工程、農產品電子商務、浙江農民信箱等信息系統,實現涉農服務信息的即查即得。
2.4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與監測各鎮(街道)建立健全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和檢測隊伍,切實加強基層農業公共服務中心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隊伍建設。加強和規范鎮(街道)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落實監管及檢測的任務和要求,從源頭上保障區域內上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推動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設立快速檢測室,配備內檢員,切實加強企業的自檢工作。
作者:魏雪濤黃健兒張麗娟單位:浙江省嘉興市秀洲區農業經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