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醫療風險管理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資料與方法
1.1方法為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為觀察組患者及護理人員實施風險管理干預。觀察對比兩組患者醫療風險的發生率及其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并將對比的結果及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的分析。進行風險管理干預的具體方法是:①強化護理人員的專業素質及風險意識:每周對護理人員進行一次專業知識及風險意識的培訓,培訓的內容主要包括正規化的護理流程與規章制度、規范護理文書的書寫方式等,并在培訓過程中詳細剖析近年來發生的醫療事故案例。②細化護理管理的流程:規范護理風險評價制度,要求護理人員對患者的全身狀況進行及時的評估,并對患者可能發生的危險(墜床、褥瘡、跌傷等)進行及早的防范。同時,建立護理風險防范專項小組,嚴格落實每日5次查房的制度,并在查房的過程中與患者進行親切的交流,盡量滿足患者提出的合理要求。③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要求護理人員在日常護理工作中多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耐心地傾聽患者的訴求,并給予其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同時注意保護患者的隱私。
1.2觀察指標[2]①醫療風險的發生率。②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1.3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本次研究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²檢驗,當P<0.05時,視為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醫療風險發生率的比較在觀察組47例患者中,發生醫療風險的患者有3例,醫療風險的發生率為6.1%;在對照組48例患者中,發生醫療風險的患者有11例,醫療風險的發生率為22.9%。觀察組患者的醫療風險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2.2兩組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度的比較在觀察組47例患者中,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評級為優的患者有40例(占患者總數的81.6%),為良的患者有7例(占患者總數的14.3%),為差的患者有2例(占患者總數的4.1%),總滿意度為95.9%;在對照組48例患者中,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評級為優的患者有30例(占患者總數的62.5%),為良的患者有6例(占患者總數的12.5%),為差的患者有12例(占患者總數的25.0%),總滿意度為75.0%。觀察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腎內科住院患者的臨床特點是病程較長、病情變化較快,且大多數患者均合并多器官損傷,預后較差,這使得臨床護理工作困難重重,稍有不慎即有可能造成醫療事故[3]。因此,作為護理管理者應在常規的管理過程中引入風險管理,以減少醫療事故的發生,從而提高護理安全性與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程度。護理風險管理主要分為三個步驟:首先是對患者、患者家屬、醫療護理人員或者探視人員可能引起的護理風險進行識別與評價,并對其危險程度進行劃分,最終是制定相應的護理風險管理規定以規避風險,實現護理工作安全有效的進行。我院在長期的探索中發現了屬于自己的一套風險管理模式,按照這套模式進行護理管理能夠最大限度的提高護理安全性,降低醫療事故的發生率。但在長期的實踐中我們還發現了一些問題:一是日常的護理過程沒有指定明確的步驟并執行嚴格的監督,例如靜脈注射、發藥與護理人員交接班,二是某些護理人員應對突發情況經驗不足,對突發情況處置不當,這都有可能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的產生。在日常管理中我們針對這些問題進行專題教育與講座,規范日常護理流程,每季度對護理人員進行一次基礎操作摸底考試,制定搶救預案,每月進行一次演練,務必使每位護理人員規范日常操作,熟知搶救流程。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醫療風險的發生率為6.1%,對照組患者醫療風險的發生率為22.9%,觀察組患者的醫療風險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為95.9%,對照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為75.0%,觀察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綜上所述,在腎內科護理工作中實施風險管理干預能有效降低患者醫療風險的發生率,提高其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作者:汪向紅單位:湖北省大悟縣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