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探究經濟帶對外開放科技創新互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綠色發展是中國發展理念的核心,而創新和開放是引領發展的動力。對外放開、科技創新與綠色發展關系緊密,如何利用對外開放、科技創新推動綠色發展成為我國經濟轉型、培育經濟新動力的關鍵。本文主要研究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面臨的問題,針對當前問題,基于“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對外開放、科技創新與綠色發展協同互動的建議,以期能夠促進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科技創新;對外開放
0引言
長江經濟帶經濟發展快速,戰略地位日益重要,綜合實力越來越強。但是,長江經濟帶也面臨日益嚴峻的發展難題,其中一個突出問題是:生態環境狀況形勢嚴峻。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一方面給長江經濟帶帶來了嚴重的資源壓力,另一方面造成大范圍霧霾、水體污染、土壤重金屬超標等突出環境問題。地區生態環境狀況與文明建設有緊密的聯系。長江的生態環境與國家繁榮富強息息相關,同時也關乎世界人類文明的傳承與發揚。2016年1月5日,指出:“長江擁有獨特的生態系統,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寶庫。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2016年5月31日,國務院正式印發《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重點圍繞“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基本思路,將長江建設成為水清地綠天藍的生態廊道。生態環境保護的好壞與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模式息息相關。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是要改革傳統的發展模式和發展路徑,走向綠色發展和高質量發展之路。對外開放是一國技術進步和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黨的報告提出要“堅持打開國門搞建設”,“一帶一路”倡議、“綠色‘一帶一路’”構想的提出,使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的關聯度日益提升。中國在逐步對外開放的過程中,利用投資引進先進的技術,通過對外貿易拉動經濟增長,但是也帶來了資源環境壓力,迫切需要綠色發展理念的引領。而綠色發展水平的提高也會越來越吸引國際投資,使對外開放程度進一步加強。因此,推動長江經濟帶加強對外開放,積極參與國外合作,促使各種經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實現資源高效配置,提高市場融合的深度,是有效推進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強有力的抓手。科技創新是驅動綠色發展的核心要素。2017年10月18日,黨的報告明確提出“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發展綠色金融,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這充分說明了科技創新在綠色發展進程中的重要地位,是綠色發展的重要抓手。在工業化前期,發展速度迅速,卻忽略了生態環境,科技創新能夠降低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減少資源浪費和污染物的排放等。因此,構建市場導向的技術創新體系是解決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問題,實現綠色發展的必然選擇。
1文獻綜述
關于綠色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張軍、李昊(2019)從生態創新、低碳效率的角度構建綠色發展評價指標體系,選取“絲綢之路經濟帶”32國為研究對象,測度“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的綠色發展水平。朱幫助、張夢凡(2019),利用定基極差法建立了綠色發展評價方法,分別從資源利用、生態保護、綠色生活等六個維度來構建新時代綠色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張乃明等(2019)從生態空間優化、生態環境良好、生態經濟發展、生態生活滿意四個維度,建立了區域綠色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關于綠色發展效率測度。杜莉、馬遙遙(2019)選取2000-2014年“一帶一路”沿線45個國家的面板數據,利用數據包絡法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綠色發展水平進行測度,研究得出綠色發展績效整體水平低且區域差異大。李俊杰、景一佳(2019)以中原城市群30個城市為研究對象,運用超效率SBM等模型對2007-2016年中原城市群的綠色發展效率進行評價,研究得出中原城市群整體綠色發展水平普遍較低,存在明顯的地區差異。關于科技創新與綠色發展關系的研究。李光龍、范賢賢(2019)以2007-2016年長江經濟帶108個地級城市為樣本,運用固定效應模型和門檻模型,研究發現科技創新對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有顯著促進作用。劉開迪等(2019)以余值法創造性地核算了貴州省生態文明建設中科技創新的貢獻率,研究得出科技創新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貢獻率保持年均1%的增加趨勢。滕堂偉等(2019)采用耦合協調度模型分析2006-2016年長江經濟帶科技創新與綠色發展的耦合協調水平,研究發現科技創新與綠色發展的耦合度及協調度指數整體上呈上升趨勢,但長三角地區協調度明顯高于其他地區。關于對外開放與綠色發展關系的研究。孫瑾、劉等(2014)研究發現對外開放對綠色增長有副作用。李光龍、范賢賢(2019)以2002-2016年我國30個省區市的數據為研究對象,建立固定效應模型,研究得出貿易開放有利于促進技術進步,并且對綠色全要素生產率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李丹琪、張佐敏(2020)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空間杜賓模型,研究得出地區綠色發展水平提升有效促進本地區及周邊地區增加對外開放度。劉傳哲、任懿(2020)以2008-2018年我國31個省市自治區為研究對象,構建半參數回歸模式,最終研究得出對外開放度與綠色經濟發展水平之間為非線性關系。通過參考總結現有文獻發現,國內外學者對綠色發展的研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綠色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二是綠色發展效率或績效的測度;三是關注財政支出、科學技術、創新、金融、對外開放等因素對綠色發展的影響。除此之外,國內外學者從地區地理角度對綠色發展水平進行了研究,也有學者專注于工業、農業等不同行業的綠色發展水平研究。但是,對于科技創新與綠色發展耦合機理的分析較少,對二者之間的協同互動作用分析不足。
2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面臨的挑戰
第一,缺乏綠色產業發展的動力,生態補償機制不健全。各地區尤其是經濟落后地區排污權和碳匯交易機制不完善,缺乏生態保護意識,對排污權的認識不足,缺乏對排污權的購買意識。因此,建立健全環境治理機制和利益分配機制迫在眉睫,進一步增強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細化補償標準,加強綠色產業發展動力。第二,沿線城市環境管理體制存在壁壘,缺乏協同治理機制與法規。各地區政府之間在環境管理政策、制度法規不盡相同,在環境治理能力、績效考核等方面也存在差異,缺乏共同應對環境污染的意識和能力;長江經濟帶各城市之間沒有建立河湖治理的有效聯防聯控機制,上下游城市之間環境污染存在傳導性;除此之外,各區域產業發展政策缺乏協同,綠色產業發展缺乏政策支持。第三,以水為中心的環境污染與生態環境破壞嚴重。以黃金水道為中心,沿線分布了大量的城市群,高污染高能耗產業、農業分布較多,形成了大量的城市生活污水、工業廢水、農村生產生活廢水及水上交通帶來的船舶污染,嚴重影響了長江經濟帶的水環境質量。第四,科研成果轉化機制不健全,科技創新不足以成為驅動力。長江經濟帶各城市之間科技創新水平差異大,長三角地區和中西部部分省會城市科技創新與綠色發展協調程度較高,整體實力較強;其他經濟落后地區,二者的協調互動程度較低,部分城市忽略了生態環境的重要性,仍然遵循粗放式發展模式。第五,在對外開放的過程中,工業化生產迅速擴張,經濟發展速度提升,但是也對生態環境和資源產生了不利影響。各地區越來越依靠豐富的資源和勞動力來擴大國際貿易,缺乏自主創新能力和新型吸引力。第六,生態新型城鎮化進程較為滯后。鄉村公共基礎設施缺乏,垃圾處理與回收措施不足,燃燒秸稈等行為時有發生,居住環境有待改善。
3“一帶一路”背景下長江經濟帶對外開放、科技創新與綠色發展協同互動研究
第一,因地制宜制定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創新發達地區立足于當前創新的基礎,增強自身競爭力,主動承接高技術產業轉移,以科技成果轉化促進綠色發展。創新驅動力度不足的地區需憑借自身的資源優勢和自然環境,提升各地區的創新意識,健全企業創新激勵機制。第二,加大科研力度投入。實施基礎研究行動計劃,發揮基礎研究的引領作用;建立以需求為導向的成果產出機制,提高科研成果轉化成效;政府給予科技創新一定的補貼或信貸優惠,充分調動創新主體的積極性和社會創造活力。第三,充分發揮并提升區域協同效應。重視長江經濟帶各鄰近城市之間的溢出效應,加強利益共享與補償,尋求利益共同點,有效建立區域綠色發展協調機制。加強地區間綠色發展合作,充分發揮滇中城市群、武漢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的核心作用,促進綠色發展要素在各城市間的自由流動,形成協同互動、相互促進的綠色發展格局。第四,以水為重點,跨介質跨行政區域共同應對污染治理難題。打破行政區域管轄界限,促進長江經濟帶各城市之間的生態環境合作,積極推動污染治理型產業發展。以水為環境治理重點,加強污染物監測,發展相應的綠色產業來滿足綜合治理的需求。第五,加強對外開放,深入推動“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各地區一方面要擴大對外開放,提升貿易開放度,鼓勵企業走出去;另一方面,在貿易開放過程中,要注意環境成本和資源破壞,建立限制外部環境成本轉移的政策,淘汰落后高碳外資產能,提升綠色發展水平。第六,加快生態新型城鎮化進程,完善鄉村公共基礎設施,完善垃圾處理與回收措施,樹立保護環境的觀念,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改善鄉村居住環境。
作者:張世花 單位:重慶對外經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