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建筑學教育建造定位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長久以來,我們的建筑創作和建筑學教育都比較浮躁,言目地追求形式、外表,而忽略了建筑的核心——空間。全球化時代的到來讓我們看到了我們的不足。新的空間概念、新的材料,新的技術讓建筑的本質發生了改變,建筑學的新內涵也要求我們的建筑學教育在學科定位和學科的設置上做出調整。
關鍵詞:建筑學,教育,建造,空聞
l我國建筑及建筑學教育的現狀及問題
改革開放三十年。隨著中國國力的不斷提升,建筑——這~人類生活的載體,正以令人目不暇接的方式不斷翻新著它的一切:形式、規模、高度??套用一句時髦的話語:“一切皆有可能”!
于是我們不僅看到北京規模宏大的奧運場館建設、國家大劇院、央視新總部,還有全國各地的大拆大建,新建筑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這當中不乏成功之作,但令人遺憾的是,也出現了相當數量的粗制濫造的作品。
究其原因,我想不外平這么幾點:一是急功近利:二是長官意識、外行領導內行;三是從業者的水平不高??
因此,身為一名建筑學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回過頭來審視一下我們的雖然算不上歷史悠久,卻也一成不變很多年的建筑學教育。
相比較于歐美,我國的建筑學教育的歷史是比較短的。中國近代建筑教育,由兩個渠道組成:一是國內興44辦建筑科、建筑系;二是到歐美和日本留學建筑。在時間程序,留學在先,辦學在后,國內的建筑學科是建筑留學生回國后才正式開辦的。從現有資料看,我國最早到歐美和日本留學建筑都始于1905年。1902年建筑學第一次納入了中國教育體系。1928年5月定名的國立中央大學,是中國第一個設立建筑系的高等院校。經過近八十年的發展歷程,雖然中間因為。”停滯了一段時問,但進入二十一世紀后,伴隨著如火如茶的城市建設,全國的建筑學教育也辦得熱火朝天。目前設有建筑學院/系的高等院校已有185所,2007年統計的在校建筑系學生達5萬余人。但在這些熱鬧的表象后面,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我們還很落后。從鳥巢、水立方到金貿大廈、上海中心,這些建筑的設計者主要來自國外;我們的建筑學教育在西方很多國家不被認可;而我們的建筑界,也缺少在國際上知名的建筑大師??當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歷史的、文化上的原因,也有經濟發展的原因。但是,這些不能成為借口成為我們墨守成規的理由,我們必須認真地反思一下我們的教育出了什么問題?哪里出了問題?
眾所周知,我國的建筑學教育從新中國成立后師承的是前蘇聯的模式,它和歐美傳統的建筑學教育體系有著明顯的差異。首先,中國的建筑學是純粹的“工科”。
而歐美的建筑學則放在藝術學院中。其次,中國的專業劃分過細,建筑學就只學建筑設計,而城市規劃、景觀設計、室內設計、家具設計等都劃歸其他專業;而歐美的建筑學是一個大的概念,有些學校也稱為環境設計。
最后,中國的高考模式使廣大的中學生變成了只會考試的機器,缺乏人文素質和創造力;而歐美學生在這些方面要好很多。
而我國建筑的建造模式,或者說建筑管理模式,也和歐美有著很大的不同。在我國是甲方把整個建設過程分成若干段,建筑師只負責設計建筑,而這個建筑完工后是不能使用的:它的室內空間需要室內設計(在中國叫裝修),它的外部空間需要景觀設計。而這一切統統不需要這個建筑的設計師去操心——你只要完成一個“毛坯房”。
在這樣的模式下,我們的建筑學教育多年來也只要培養“毛坯房”建筑師,完成一個“殼”。而內部空間和外部空間的設計,統統劃入室內設計和景觀設計的教育范疇。目前在我國高等教育中,室內設計專業屬于藝術院校,而景觀設計專業大部分是由園林、植物專業演變而來,這樣的專業顯然與建筑的核心——空間毫無關系。
以上種種,造成了我們的建筑粗制濫造,缺少精品;我們培養的建筑師,只為形式而形式,忽略了建筑的靈魂——空間: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我們該如何跟上時代的步伐,迎接世界的挑戰?
2建筑學的本義及新內涵
首先,什么是建筑學?對于這個問題,答案似乎很容易找到。隨便在網絡上搜索一下“建筑學”三個字,就可以找到如下答案:建筑學是研究建筑物及其環境的學科,旨在總結人類建筑活動的經驗,以指導建筑設計和其他體形環境的創作。其內容包括技術和藝術兩個方面,傳統的建筑學的研究對象包括建筑物、建筑群以及室內家具的設計、風景園林和城市村鎮的規劃設計。
其次,我們來看看建筑大師梁思成是怎么說的:
“建筑師的知識要廣博,要有哲學家的頭腦、社會學家的眼光、工程師的精確與實踐、心理學家的敏感、文學家的洞察力??但最本質的他應當是一個有文化修養的綜合藝術家。這就是我要培養的建筑師。”
由此不難看出,我們的培養對象——建筑師的個人素質要求是相當全面的。一個杰出的建筑師在人文方面的修養很重要,所謂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必修的東西比較雜,雖然從純理工的角度來看難度不大,但貴在綜合。而我國在中學階段就嚴格地文理分科,美術、音樂在小學階段就課時很少,到了高中就更是天天數理化。
更讓人啼笑皆非的是所謂的“縣中模式”,學生采取軍事化管理,早上5點起床到晚上10點就寢,中間除了吃飯,其余時間就是反復做題,休息的時間都沒有,更別提看電視看報紙了。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雖然能夠高分考上大學,但要想在短短四五年的時間里被培養成“有文化修養的綜合藝術家”,難度可想而知。
然而,世界發展的腳步并不會因為我們遇到的困難而停下。隨著社會進入信息化時代,人的各種社會活動對建筑空間提出了新的要求。
(1)建筑空間的功能不再相互割裂或獨立,它們之間的邊界變得模糊,各種功能交織在一起使之有機相連,以滿足現代社會人們的交流、合作與協調。
(2)建筑空間的形態不再是盒子式的,越來越多的建筑師追求空間的流動性。正如我們從橫濱港國際客運候船大樓(FOA事務所設計)看到的:建筑的地面、墻體和屋面連成一體,各層間通過坡道自然地連接,屋面成了市民廣場。這種漂浮的立體流動空間打破了很多關于空間的既定概念,它的室內外空間的界定是模糊不定的,它的各層面空間是立體流動的,它的空間度量是四維的,類似中國古典的園林空間——隨著時間進程的深入,它的形態在不斷地變化,各種戲劇性的場景隨處可見。這里無所謂屋頂、地面、墻面,隨著建筑的扭動,人們可以很自然地從地面走到墻面,而在此處的頂面,很可能在彼處便自然地轉換成了地面?。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建筑空間——這一建筑的核心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而建筑賴以存在的結構和材料也不再僅僅是配角。從鳥巢到仙臺媒體中心,結構的形式是用來表達建筑形式的,這和以往建筑師先確定建筑形式,然后結構工程師再來配合有了很大的不同。在空間不再是傳統的方盒子后,結構的可能性才能決定建筑空間形式的完美表達。再來談談材料。我們對待材料往往采取兩種態度:一種是忽略材料,把建筑的創造視作一種純粹的形式和空間過程,材料只是附屬品、裝飾物;另一種則是突出材料之于建筑的根本意義,在建筑的整個過程中表現材料對于建筑整體品質創造的價值。
在當今的建筑創作中,后~種無疑占了上風。在水立方,膜結構既是表皮又是結構同時還具有建筑功能!
由此。我們是否可以用新的內涵來定義建筑和建筑學,正如一些學者提出的:
·建筑的本質在于建造。
·建筑所關注的焦點在于新材料、新技術、新的建造方式、新形式、新感覺,并充分利用信息一媒體技術所提供的新的可能性來表達人類之新的精神。
·建筑學的核心問題應該是學習建筑的建造過程【2】。
3我們需要的調整
3.1人文的培養當然在現階段,對于中小學教育乃至高考,我們都無力去改變什么。但是對于建筑學這樣一個相對特殊的專業f工科偏藝術},我們在招生時可否增加面試以判斷一個學生的綜合素質;然后,在大學階段,應盡快實現本科生人文、素質、通才教育,盡量增加文學、美學、藝術、音樂等方面的選修課甚至必選課;鼓勵學生參加社團、創辦雜志;控制師生比,建筑學教育應該是英才教育而非批量生產,教師和學生的接觸不能僅限于課堂,應深入到平時的學習生活中,做到言傳身教。
3.2空間·教育我們在前面已經論述了建筑的本質在于建造,那么對于建筑的核心——空間來說,我們更要懂得如何把它營造出來。而要把握住空間,“空間感”——就是感知空間的尺度、體積大小的感覺是至關重要的。那么如何培養“空問感”呢々除了平面圖、立面圖、剖面圖、透視圖、模型,實踐當然是最好的方法。歐美建筑學的學生就常常在老師的帶領下,親自動手做一些小型的建筑和構筑物;而有些課題又是實際工程,學生不光設計,還可以參與到建造過程中。而我國目前由于條件所限,動手的機會很少。但是只要足夠重視,問題還是可以解決的。比如盡量增加動手的機會,如制作模型,在上(空間構成>課時。盡可能的按大比例完成作品,甚至是1tl,這樣學生就必須考慮受力問題,如何才能讓它立起來。當然,我們還可以借助日益發展的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現在有不少軟件可以在方案階段就很方便地建造模型,然后做成三維動畫,你就可以進入到所設計的建筑中盡情遨游,充分體會一下空間了。
每一個建筑物都會構成兩種類型的空間:內部空間,全部由建筑物本身所構成;外部空間,即城市空間,由建筑物和它周圍的東西所構成C“。空間是人類活動的載體,它是具體的、可觸摸的、可感知的。我們可以通過~些和人類身體發生直接接觸的構件來感知它,46比如臺階、扶手、門窗等;還有置放其中的家具、隔斷等。因此,我們可以做如下練習:
(1)室內空間設計:給定一個長、寬、高限定的空間,如一個門廳。要求學生劃分出休息、交通等不同區域以引導人流。在這里學生可以通過空間高度的變化,如抬高或降低地面、吊頂的標高;改變地面、吊頂的材質和形狀;布置家具、隔斷和綠化:或者改變局部墻面的效果,來劃分不同的空間。這樣的空間是流動的、交織的,同時又是功能明確的。
(2)室外空問設計:給出一個~定長、寬的場地,周邊的環境如和道路、建筑物的關系。要求學生劃分出停車、交通、休息等不同區域空間以滿足使用要求。在這個設計中,學生可以用不同的形狀、材料來區分道路、廣場、停車場地;改變不同區域的標高來加強空間的限定:用矮墻、花架、亭、廊等營造休息空間;而不同層次的綠化既是美化空間的手段,同時對空問的限定劃分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以上空間練習在不同的年級段結合到不同的建筑課程設計中去,對加強學生的空間感,深化完整建筑設計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
這里有一個老問題仍是需要探討的,即在建筑設計訓練的基礎階段,如何讓學生徒手的、器繪的、計算機的和模型的表現能力都得到恰如其分的把握和均衡合理的運用。在計算機日益普及的今天,建筑分工也更加詳細,建筑師已經不需要為建筑表現而操心了。那么徒手表達還重要嗎?不可否認的是,在建筑設計中。圖像思維表達最快捷的途徑之一,還是手與腦直接的瞬間配合。在空間想象力、模型制作等方面需要縮短與國外建筑教育的差距之外,徒手表達能力的教學訓練,只要表達設計意圖的目的明確,就非但不應弱化或取消,反而應當保留并增強。我們是否可以加設-r]“建筑徒手表達”的選修課。同樣,關于美術課的作用,我們更應該把它當做增加學生綜合素養的必修課來加以保留,除了“素描”、。水彩水粉“外,還可以增加“創意素描”、“油畫”、“陶藝”、“扎染”、“剪紙”、“古典家具“等選修課程,讓學生的學習更加豐富多彩。
3.3構造·材料正如前面所闡述的,在當今的建筑設計中,建筑的構造、材料已經不再僅僅是建筑的配角,它們對建筑的形象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們決定了一個建筑以什么樣的方式呈現在人們的面前,并決定了如何來做到這一切。以往的建筑學教育中,也有建筑構造、建筑材料課,但由于內容老舊,學習起來枯燥而不被學生重視。新晨
我們可以嘗試把課程分解成兩部分,即構造基礎、材料基礎和構造設計、材料設計,并使后者直接成為建筑設計課的有機組成部分,這樣不但強化了課堂所教授的知識,也使學生懂得了如何設計運用它們,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能夠了解建筑的建造過程,而這正是建筑學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
3.3溝通·協作建筑的設計過程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它需要在不同的階段和不同的人來打交道。從項目前期和業主、甲方的溝通,很好地了解對方的意圖、想法,并把自己的構思很好地傳達給他們;到設計過程中和結構、水電暖通等各個專業的協調配合,無一不需要良好的溝通能力和協作精神。因此,除了前面所說的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外,加強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在設計過程中多讓學生自我介紹、表述方案構思,也是一個很好的鍛煉機會。
4結語
在中國日益融入世界的今天,新的空間形態、新的材料、新的技術為廣大建筑師打開了更為廣闊的創作舞臺,所謂機遇與挑戰并存,我們能否抓住機會,迎頭趕上?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作為建筑學教育的工作者,我們必須先做出改變!建筑不再僅僅是形式、立面、風格,不再是幾堵墻、幾根立柱那么簡單,而是代表了當代最新的觀念、最新的技術和材料。建筑是建造,它是一個完整的過程。作為建筑師必須掌握并參與到整個過程中去,他必須更加全面!這就是我們的建筑學教育所要努力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李曉鋒,周均清.信息技術影響下建筑空間的新發展.建筑師,2008(131):22—23.
[2]劉彤昊.建筑(學)及其教育的核心價值.建筑師,2008(131):77.
[3]布魯諾·賽維.建筑空間論.張似贊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