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工程碩士培育模式的探索和實行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全日制工程碩士培養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實踐教學資源不足,不能提供良好的實踐教學環境。一份對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三所高校工程碩士研究生、導師及行政管理人員進行的問卷調查統計表明63%的人認為實踐課程缺乏,88%的人對專業實踐教學環節不滿意。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實踐環節遇到的障礙主要體現在校企聯合方面:首先實踐企業數量不足,沒有足夠多的企業供學生進行專業實踐;其次實踐企業積極性不高,多數企業雖然對新技術和高科技人才十分渴求,但卻缺乏人才培養的動力和實力;再次企業對專業實踐的學生培養過程簡單,形式單一,雙方合作僅停留在表面,并未將合作教育工作落到實處。
(2)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被社會認可和接受程度較低。由于在對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的對學員選拔、教學與實踐活動、論文考核等環節缺乏客觀的考核評價制度及質量監督管理體系,出現入學門檻低,生源質量差,導師隊伍工程實踐經驗欠缺,學生的能力與素質無法滿足與企業生產實踐的需求,企業為學生提供的實踐平臺和學生深入技術研發不匹配等諸多問題嚴重影響學生培養的效果,學生培養質量受到多方質疑,從而影響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的就業與發展,也導致社會對全日制工程碩士的評價偏低。
針對目前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各高校均作出了一些培養模式的有益探索,表1是目前比較三種主要培養模式的特征表。結合上述培養模式的特征及優缺點,探索一種兼顧其優點,改進其缺點的培養模式——校地合作培養的模式。校地合作工程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是高校和地方政府合作,在地方設立教學基地,依據地方產業發展特色和人才需求情況設置專業和制定培養計劃,由高校研究生院負責統一管理和教學質量保障,地方政府負責組織推進企業協同,并提供資金、政策等保障措施的工程碩士培養模式。該種培養模式具有如下特點:
2.1以地方政府為主導
人才資源是地方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第一資源,各地各級政府都把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和引進作為重點來抓。因此,地方政府是高校和企業有效地培養工程碩士研究生的重要推動力,負有政策引導、組織協調、監督管理等行政功能和作用。為解決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實踐教學資源不足,實踐環境差,企業缺乏人才培養動力和實力等諸多問題,政府結合地方產業發展需求,與高校共建教學基地,利用企業搭建工程碩士實踐平臺,并對高校和企業在財政資金和設施配套予以保障和政策優惠;在培養過程中地方政府充分發揮其協調、促進職能,確保高校、企業之間在知識產權、技術秘密、培養定位等方面矛盾的順利化解,使得雙方利益最大化,實現可持續的共贏發展局面。
2.2以產業需求為方向
在科技日新月異,經濟飛速發展的時代,各產業均保持著高速發展態勢,企業必須加強核心基礎和技術團隊建設,才能保持強有力的競爭力。新時代對工程師的知識結構和能力條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同產業結構對人才有著不同要的求。同時,在產業升級和轉型的挑戰下,產業急需一批能夠站在產業發展戰略高度,前瞻產業發展趨勢及掌握產業前沿關鍵技術的高素質人才。依托校地合作教學基地,實施校地合作工程碩士研究生培養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校地合作教學基地地處地方,全面深入了解地方產業發展現狀和技術需求,制定適合產業需求的培養計劃,實施校企雙導師制度,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培養產業創新型人才。
2.3以高校基礎為支撐
校地合作教學基地的工程碩士研究生在接受培養過程中充分接觸區域產業工程技術前沿,側重應用技術技能培養,但是同時也容易造成理論基礎不扎實、知識面較窄等問題。企業技術研發過程時間短、壓力大,企業導師缺乏一定的教學技巧,容易造成學生產生畏難情緒,進入角色困難等問題。因此,在培養計劃制定時,要充分利用高校在研究生培養方面多年積累的經驗,在課程設置上既關注專業技術深度,又注意知識面的普及,最主要能將工程實際需要與理論知識有效結合,針對性授課,突出應用能力的培養。高校內部有充分的資源為全日制碩士研究生的培養配備一批學術水平、工程實踐經驗和科研能力等綜合素質較高的導師隊伍和較為完備的考核評價制度及質量監督保障體系來確保學生的培養質量,而且定期安排基地學生到學校本部學習交流,充分感受學校本部的思想文化和學術氛圍,并將學校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圖書館等設備、信息資源對基地學生開放。
2.4以基地合作為載體
地方企業作為應用技術和市場的前沿、高校作為理論研究的先驅和人才集聚高地,雙方的合作可以大力推進產業技術的創新和提升,從而推動科技進步、經濟發展。校地教學基地作為校地合作的橋梁和人才培養的基地,推動建立以地方產業需求為載體的人才培養新模式,將有利于學生的理論知識深入理解、實踐技能的快速提升和工程化經驗的積累,將各方教育資源利用到極致。同時,提升了企業的技術水平,增強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提高了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培養水平,發揮了高校服務社會職能。
3案例分析及對策建議
2009年,教育部下發了《關于做好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的若干意見》以后,南京理工大學進行了積極的探索,與常熟市政府、國家級常熟經濟技術開發區合作,在地方設立了南京理工大學研究生院常熟分院,開辦了“中德聯合培養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班”。該班依據地方裝備制造、化工、電子芯片三大主導產業的發展和集聚情況,設立了機械工程、化工工程、電子信息與通信工程三個專業。利用地方政府的資金支持優勢,與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合作,引入海外優質教育資源,提高研究生培養的國際化水平和視野;充分利用地方政府的政策優勢,調動地方企業參與研究生培養的積極性。該班通過最新專業知識的課程學習、區域內重點企業一年時間的項目參與和國外知名企業的短期實習、實踐,培養了學生的科技創造力和企業家精神,符合區域戰略發展的高端人才需求。目前,該班已經累計培養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共計150余人,取得了較好效果。
校地合作全日制工程碩士培養模式中:政府要充分發揮政策引導,組織協調,監督管理的職能,結合地方產業發展需求選擇具有該領域辦學特色的高校,合作建立地方教學基地,結合地方產業技術人才需求計劃,與學校統一制定全日制工程碩士培養計劃,實現訂單式培養;高校要充分利用學校的優質資源,為全日制工程碩士培養配備一批學術水平、工程實踐經驗和科研能力等綜合素質較高的導師,通過與企業搭建的實踐平臺,確保培養計劃的有效實施和培養目標的實現;高校和政府要充分利用地方教學基地管理部門職能,建立完善的考核評價體系和質量監督保障體系,確保全日制工程碩士培養質量。
作者:朱長林戚湧梁緯馮鋒單位:南京理工大學產學研基地管理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