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工程教育的教材建設探索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分析了現行教材編寫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從教材內容、教材規劃和立項、教材表現形式、教材質量評價等方面,提出了教材建設的思路和策略,以期編寫出優秀的教材,提高學生的工程素質和實踐能力。
關鍵詞:
“華盛頓協議”中明確了國際認可的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三個教育理念[1],即以學生為中心、實行以結果為導向的教學設計、整個教育過程具備持續改進。在美國,工程教育的質量和水平是直接提升到國家安全的高度。在歐洲,政府一直在努力構建工程教育質量保障體系[2]。因此,在中國,如何提高工科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是迫在眉睫的。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教材是實現教學內容和體現教學方法的載體,是實現知識、能力與素質的載體。因此,本文對現行教材編寫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教材建設思路和策略進行了探討。
1現有教材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重理論、輕實際應用。受分科教育、技能型教育的影響,多數教材強調知識的傳承和理論的系統性與完善性。在教材中強調知識的記憶和公式推導的復現。其主要原因是現行教材脫離了學習是為實踐服務的核心思想,忽視了培養學生分析與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忽視了培養學生科學思維和創新動手的能力。
2)缺乏與時俱進的先進內容。一本優秀教材是參編教師的教學經驗和科學研究成果的總結。然而,在目前的教材編寫中,教材之間相互摘抄現象十分嚴重;教材編寫僅對編者有職稱上的要求,而對教學經驗沒有要求。一旦這類缺乏科學性、學術性、前沿性的教材進入課堂后,會給學生知識體系的構建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造成一定的阻礙。
3)知識內涵與學緣關系不清。現行教材中,知識面相對較窄,內容雷同問題較為突出。最新研究成果在教材中占比重較低,因此,教材除基礎理論外的知識點更新速度慢,難以適應目前工程教育越來越高的要求。同時,有的教材過分強調內容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忽略了與前續課程、后繼課程之間的聯系。例如《水工建筑物》中的“重力壩可靠度設計原理簡介”這部分內容,在學生的前續課程《鋼筋混凝土結構》課中已經對可靠度的基本理論和結構設計方法進行了講解。
4)表現形式單一。在知識信息時代,紙質教材已經不能滿足學生對知識信息的需求。編寫一本優秀教材,從立項、編寫到正式出版,一般需要2年~3年左右的時間。而對計算機之類的部分工科教材來說,學科的知識更新周期也就一兩年。在經過兩三年的編寫出版過程之后,教材剛出版就有可能被淘汰了。
5)教材評價、選用機制不完善。合理的教材評價、選用機制是保證優秀教材進入課堂的關鍵環節。教材評價是讓學生和老師對使用的教材進行效果評價,然后基于評價結果選用教材。但目前普遍的現象是管理者、老師和學生在對教材進行評價時抱著走過場的態度,導致評價結果的真實性、可靠性不強,致使評價結果失去了其應有的價值。有時,僅憑任課教師個人選定版本,沒有經過課程負責人、學院教學委員會審核就進入課堂,從而導致學生的知識體系難以更新。
2教材建設思路
工程教育的認識、教師的職責、科研工作經驗的積累是實現教學目標的基礎。對學生進行工程素質和工程能力的培養,包括基本理論、基本技術及其綜合應用能力、技術創新意識的培養。在教材編寫時,要把培養學生的工程素質和工程能力作為核心,并貫穿于教學全過程。
1)教材內容與實際工程相結合。教材中的案例分析應該直接來源于工程實踐的簡化,在工程案例總展示各知識點的應用,以加深學生對理論體系的掌握及其應用。這樣,無論是學生在課堂上學習,還是在課外自學,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學生獨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在習題中,應提供具有一定工程背景的題目。通過做作業,督促學生通過獨立思考或團隊協作去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點完成訓練。
2)教材內容具有開放性、前沿性、豐富性。中國工程院院士左鐵鏞教授認為:“工程教育要建立大工程的概念,引導受教育者正確認識和對待專業技術、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以及自身發展、社會發展等問題?!币虼耍滩闹械闹R點應該包含專業知識的基本理論體系、實驗實踐內容和關于經濟、管理、環境等非技術內容,以全面培養學生的大工程素養。本學科最新的科研成果、先進的教育理念、人才培養方案都要融入教材編寫中,同時引進國外優秀原版教材,形成教材編寫中“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景象,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接觸到不同風格的學術流派,從而培養學生創新性思維。
3)教材內容的主體性。教材不應該只是專業知識理論體系的載體,應該是激發、引導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工程能力的主體,應該是注重知識的傳遞、科學方法的培養、科學精神的傳播。通過不斷更新教材知識點,將學科前沿貫穿到整個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了解學科發展的脈絡,激發學生對科技的興趣,引導感受大工程理念的形成過程與實用價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成為知識發現過程的積極參與者。
3教材建設策略
1)完善教材規劃立項機制。教材的規劃和立項是教材建設的關鍵環節之一。應由教育主管部門、出版社、高校共同根據學科發展和市場規律,科學制定教材規劃。同時,在全國范圍內,按學科建立教材評審專家庫,對教材立項申請進行盲審,從而保證學科的權威性和立項的公正性。
2)完善教材內容體系。教材應具有開放性、前沿性和多樣性。整本教材由大量的知識點構成,這些知識點是一個個相對完整和開放的個體。它們所形成的整體,既要淡化知識的系統性,又要增加知識的綜合性、前沿性和實踐性。同時,根據學科培養目標,將各知識點按內容深淺、難易進行組合,適當劃分層次,以滿足多樣化教學需求。
3)完善教材的表現形式。教材的表現形式應從紙質教材延伸到電子教材,從一本教材發展到系列教材。實現以紙質教材為基礎,向多種教學媒體為代表的系列出版物的轉變,以滿足多樣化教學需求。例如,推進集資源、學習管理、開放網絡資源共享于一體的課程開發模式慕課MOOC。
4)完善教材質量評價選用機制。教材質量評價能及時對選用教材進行質量跟蹤調查、信息反饋。其關鍵在于評價與選用機制的堅持和落實,需要掌握教師、學生對教材質量的反映,及時反饋,系統分析,才能確保優秀教材脫穎而出。一本優秀的教材,體系應該是具有明顯創新,內容應該引入新的科研成果及最新文獻。教材內容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和準確性,理論闡述嚴謹、正確,同時能體現該學科的知識結構。教材中的理論闡述、案例分析、實驗內容和習題,都直接來源于工程實踐,實現知識點與工程案例的銜接,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結語
新形勢下的教材建設要與工程教育要求相適應,正確處理好知識、工程應用和創新素質三者之間的關系,體現工程教育的精神和要求。針對現行教材編寫中存在的重理論輕實際應用、知識內涵與學緣關系、表現形式等主要問題,提出了在教材編寫時的思路和策略,要把培養學生的工程素質和工程能力作為核心,并貫穿于教學全過程,工程教育的認識、教師的職責、科研工作經驗的積累是編寫一本好教材的基礎。
參考文獻:
[1]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協會秘書處.工程教育認證工作指南[Z].2015.
[2]郭春生,孫曜.面向高等工程教育的教材建設探索[J].當代教育論壇,2010(1):98-99.
[3]劉元朋.工科創新型專業課程教材編寫思路探索[J].中國電力教育,2012(28):94-95.
[4]尹必峰,,王國林.專業課程與教材中學生工程能力培養的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11(23):89-90.
作者:傅蜀燕 黃海燕 單位:云南農業大學水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