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工程教育課程教材的實踐性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隨著經濟建設步伐的加快和高等教育的發展,已經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工程教育國家。大規模的工程教育和批量高水平的工程人才為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這并不是說,我國的高等工程教育已經發展得非常完好,如何培養更多卓越的工程人才,還有很多問題需要系統地研究。[1]潘云鶴就指出,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存在創新力不強、輕實踐、學科老化等問題。[2]也有學者認為,目前高等工程教育的主要問題是課程內容與課程體系不合理,對學生工程素養的培養力度不夠,教師缺乏工程背景和工程能力等。[3]諸如此類,歸根結底,是傳統的教學中往往強調了工程教育課程教材的理論性,而忽略了其實踐性,以致工程教育理論與實踐脫節,實踐成果無法及時反饋到教材與課堂中,導致教材建設的滯后。“在以創新性工程人才培養為目標的工程教育改革和實踐中,缺乏與之相適應的教材已成為影響教學效果的一個嚴重問題?!盵4]因此,我們認為,連接工程教育理論性和實踐性,實現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選擇教材為突破口,是一個較好的角度。重視高等工程教育課程教材建設,并結合工程教育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輔相成的特點,強化其教材的實踐屬性,已迫在眉睫。
一、高等工程教育課程教材的紐帶作用
工程學科總是力求以理論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所以工程教育既要加強基礎理論的教育,又要重視專業知識的實踐性,并最終解決工程技術問題。因此,實踐是工程教育的核心品格。目前的工程教育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意識到了實踐教學的重要性,但在基礎理論的教育和實踐教育之間,卻缺乏有效的聯系紐帶,工程教育的教學體系也相應缺乏連貫性和穩定性,創新性、實用性人才培養也就很難培養到位。所以,著眼于工程教育的實踐性,充分發揮教材的橋梁作用,不失為解決這一現實問題的有效策略。首先,依托教材實現學科體系與實踐目標的結合。目前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只關注自己任教的某門課程,而對作為其學科背景的其他相關學科群的課程不夠重視,這就導致了這門學科與前期基礎性課程及后續性學科的脫節,造成“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局面。正因此,教材的使用也與其他課程教材脫離,而孤立在學科群之外,完整的學科體系被拆分為七零八落的小塊。究其原因在于,對學科的可成群性缺乏統一的、綱領性的認識。如上述,實踐品格是工程教育的關鍵所在,因此工程教育課程群均應具有明確的實踐指向。在教學理念上,以實踐教學為指引而統一起來:既通過教材的選用,實現教材的實踐性,又通過教與學的整體性實現其實踐性。其次,依托教材,實現由理論教學到實踐教學的遞進。課堂教學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當理論積累達到一定程度后,必然要求學生能夠參與實踐,從實踐中檢驗理論學習成果,并進一步提升知識與能力的結合。參與這一過程,正如杜威所說,“教材也不再是一種固定的現成的知識,而是一種富有活動性的機能,是一個求知過程?!盵5]杜威重視課程、教材與教學的一體化,教材是“連接性”、“交互性”的,將課程、教材與教學融為一體,所以,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充分發揮教材的連接、交互作用,是實現理論教學到實踐教學的必然要求。
二、高等工程教育課程教材實踐品格的實現
顯然,教材紐帶功能和橋梁作用的實現,最終還是要落實到知識的運用即實踐層面,通過蘊藉于教材的實踐導向作用來實現。具體來說,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堅持教材選用的實踐導向
目前教材的選用,多采取教師進行決策、教研室和院系部門審定的模式,這種教材選用機制為教師提供了較大自由,但同樣也存在主觀隨意性大,缺乏有效的教材選用、評估和決策機制等問題。教材能在何種程度上與理論和實踐教學相結合,也就成為了懸而未決的問題。所以,在教材建設過程中,堅持教材的實踐導向,能使教材選用有較為明確的線性標準,使整個教與學活動,都能圍繞這一工程教育的核心特征開展。教材的實踐導向,是結合教材的理論內容而體現出來的實踐性特征并由此而呈現出來的客觀規律。堅持工程教育課程教材的實踐導向,方法有二:首先,將教材建設納入到整個學科乃至學校層面的人才培養框架和實踐教學體系之中,這是實現教材功能、完成工程教育的前提條件。將教材選用、課程設置、教學活動的開展、實踐教學的實施等諸多環節納入到統一、宏觀的框架之中,也便于充分發揮教材的紐帶作用,既能使師生便于明確自身教與學的活動在這一體系中的位置和作用,也便于教材充分發揮其動態功能,將各要素有效組織起來。其次,以實踐教學的需求為契機,實現教材由“靜”到“動”的功能轉換。在高等工程教育中,傳統的教學活動僅僅注重對教材現有知識的闡述,處于“靜態”層次,這樣就不可避免地會導致人才培養機械化、知識接受單一化。事實上,“高等工程教育應該培養的是‘工學并舉’、‘文理相濟’、‘通專并重’和‘知行合一’的高素質工程技術人才。”[6]所以,教材的使用必須活起來、動起來,將客觀知識延伸到更為鮮活的社會人文環境之中、與理論相關的工作實踐之中。這樣,教師對教材選用的主觀性便與整個教學體系的客觀性、課程實踐教學的客觀性相互制衡,教材也在課程教學中既實現了其紐帶功能又完成了其實踐導向作用。
(二)圍繞教材的使用搭建學生的能力培養體系
如上述,工程教育的弊端,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沒有把握工程教育課程教學的內在聯系性,沒有充分發揮教材的紐帶作用及其實踐導向作用,將學生的能力培養與教材的建設及其功用聯系起來。因此,在實現教材對實踐教學的引導的同時,圍繞學生的能力建構,搭建教材使用的立體化模式,也是必不可少。首先,開發教材的理論內涵,培養學生的理論思維能力。教材建設是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教學改革的落腳點,因此,與高等工程教育要求相符合的教材,首先必然滿足知識更新、發展和傳播的要求。教材是知識性內容最直接的載體和表現方式,知識性內容又是學生理論思維能力發展的前提條件,所以充分開發教材的理論內涵,并在教學過程中使其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提升學生的知識層次和思維能力,將為實踐教學的開展奠定良好的理論基礎。其次,拓展教材的實踐屬性,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工科課程的優秀教材,往往蘊含著較為鮮明的實踐屬性,是培養學生應用能力的重要平臺和載體。一方面,在課堂教學之中,教材蘊含著實踐的內容。如從工程技術的實際應用和具體的生產實踐中提煉出來的例證和習題,便是實踐成果在教材中的反映。另一方面,教材通過對自主實踐、創新任務的設定,將學生引入社會實踐之中。如法國的高等工程教育就是如此,學校里設有與專業相關的工作車間以及實驗室,學生可以自己動手設計制作產品。學生的研究題目來源于企業或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就使學生通過教材,實現了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自主意識、創新意識也在其中得到體現。
(三)尋求教材功用的社會延伸
教學活動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與之相適應,學生能力的發展也是一個建構過程。因此,教材相關功用的實現不以課堂教學活動的完成為結束,恰恰相反,課堂教學活動的完成,只是教材功用一個部分的實現。教材的實踐品格,最終是要將知識目標轉化為能力目標,并體現在學生的職業能力和職業規劃之中。因此,對教材的使用,應選擇體系完備、具有由理論到實踐再到職業能力的培養這種延續性功能的教材。在教學活動中,則應立足教材,充分發揮教材在授課、輔導、實驗、實習、職業規劃、職業發展等各個環節中的作用,因為“全面發展型人的教育又是‘終身’性的,它不單純是學校的任務,也是社會的任務。”[7]
三、高等工程教育課程教材的人文內涵
毫無疑問,工程教育應強調“工”的特色,但這并不是說,工程教育及其教材建設就只要強調好“工”而可以忽略其他。如果是這樣,工程教育及其教材建設就成了一個傳授知識的工具,其中所蘊含的人文屬性也就無從體現。以往的教育“常常重事不重人。如工程教育重在‘工’……致使不少學生重理輕文、文化基礎薄弱,身心難以取得主動和諧的發展?!盵8]這種“重事不重人”的教學方法,也同樣體現在對教材的理解和使用上,使教材與社會割裂,純粹圍繞“工”和“理”而開展教學活動。從教材的角度來說,這是對教材作用的機械理解,將教材工具化,而忽視了其本身具有的人文性以及由知識和實踐屬性而延伸到社會人文環境之中的人文屬性;從學生的角度來說,這使學生停留在“器”的層次,李培根就曾指出,改革當前的工程教育,必須從人文情懷入手,使學生上升到“道”的層次。[9]這種“道”,宏觀來說,是關于社會人生的天地人之道;具體到工程實踐教育之中,是通過教材的某種規范作用、科學意識而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學生,在日積月累的過程中使學生逐漸受到熏陶而形成的工程人員的方法意識、思維方式、工作方法、責任意識等等??梢?,教材的人文屬性是實現學生自主發展的重要載體,是學生職業道德、社會理想形成的一個不可或缺的媒介。教材本身蘊含的方法意識、思維方式、工作方法和職業規范等都會通過理論和實踐教學而對學生產生或顯或隱的作用,并最終在學生的職業發展中體現出來,成為學生社會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此外,依托教材的這種特性,教師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使學生由此能夠成為社會的人,將專業知識與對社會的理解結合起來,既便于提高實踐能力,也能夠使學生從工程技術的角度,去理解人的存在和社會發展的意義,這樣,教材的實踐功用就在社會的各個領域拓展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