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運動護理對腦梗死靜脈血栓的預防觀察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目的探究早期運動護理對腦梗死偏癱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效果。方法選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間在本院進行診治的74例腦梗死偏癱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在實施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進行早期運動護理,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對比兩組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結果經過進行早期運動護理的實驗組患者的股靜脈血流峰速度、平均速度均要快于對照組;實驗組深靜脈血栓發生率(2.7%)低于對照組(21.6%),且護理滿意率(100%)高于對照組(86.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進行早期運動護理可以有效的預防腦梗死偏癱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發生,提高護理滿意度。
關鍵詞:早期運動護理;腦梗死;偏癱;下肢深靜脈血栓
腦梗死是由于各種原因導致局部腦組織供血不足而導致腦組織缺血缺氧性病變壞死,進一步出現神經功能缺失的表現[1]。這種疾病的預后較差,與患者本身的身體素質、病情程度及治療等多方面有關系,治療后發生偏癱的幾率極大,偏癱患者臥床時間長,雙下肢鍛煉極少,血流量較低,極易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有研究表明,早期運動護理可以預防腦梗死偏癱患者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2]。筆者就早期運動護理對腦梗死偏癱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效果進行研究,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間在本院進行診治的74例腦梗死偏癱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37例,實驗組男21例,女16例,年齡54~74歲,平均年齡(67.5±3.4)歲;對照組男23例,女14例,年齡51~73歲,平均年齡(68.1±2.9)歲;兩組性別、年齡等臨床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以進行對比。1.2納入和排除標準納入標準:符合腦梗死偏癱的診斷標準,CT或MRI檢查提示腦梗死病灶者,肢體功能方面存在障礙者,雙下肢肌力在3級以下者,臥床1個月以上者,同意加入實驗,簽署了知情同意書者[3]。排除標準:合并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者,有血栓病史者,合并下肢靜脈皮炎、下肢嚴重水腫或動脈硬化者,拒絕加入實驗者。
1.3方法
對照組:常規護理干預,具體有:床頭抬高,有一定的角度(30°),告知患者進行簡單活動,幫助患者翻身、拍背,隨時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一旦出現異常,及時向醫師反映。實驗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進行早期運動護理,具體如下:①被動活動:使用枕頭墊高患者的腳后跟(30°),抬高患者的雙下肢,促進雙下肢血液的回流;護理人員教會患者家屬活動足踝部位的運動,包括被動伸屈運動及旋轉,頻率為每分鐘15次,每次3min,早晚各1次;護理人員對患者的腓腸肌及股二頭肌等下肢肌群,由遠心端到近心端的順序進行按摩,每次15min,早晚各1次;要被動活動患者的雙側膝關節,行膝關節的伸屈動作,每分鐘15次,每次3min,早晚各1次;在患者麻醉效果消失后,護理人員應該幫助患者翻身,每2小時1次/2h。②主動活動:對于意識清晰的患者,鼓勵患者進行主動活動,先進行深呼吸15次,再進行肌肉的收縮訓練(主要有腓腸肌、股四頭肌、股二頭肌等),保持肌肉的收縮狀態5s,然后放松5s,如此重復,共30次;踝關節的屈曲及內外翻運動,每分鐘20次。
1.4觀察指標
干預1周后,通過彩色超聲多普勒儀檢測兩組患者的股靜脈血流峰速度、平均速度以及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4]。護理滿意度:通過本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對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進行調查:總分100分,85分以上為滿意,60~84分為基本滿意,60分以下為不滿意。護理滿意率=(滿意例數+基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5統計學處理
實驗數據以統計學軟件SSPS18.0處理,計量資料“x±s”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c2檢驗。P<0.05提示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股靜脈血流峰速度、平均速度比較
經過護理干預后,實驗組股靜脈血流峰速度、平均速度均要快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深靜脈血栓發生率、護理滿意率比較
實驗組有1例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對照組有8例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實驗組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中有34例滿意,有3例基本滿意,有0例不滿意;對照組中有21例滿意,有11例基本滿意,有5例不滿意;實驗組護理滿意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腦梗死主要是由于局部腦組織缺血缺氧而產生的一種疾病,腦梗死發病時無前驅癥狀,起病急,多在休息或睡眠中發病,發病機制主要為腦血栓形成、腦栓塞和腔隙性腦梗死等類型,其中腦血栓形成是腦梗死的常見類型。腦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為動脈粥樣硬化,因而產生動脈粥樣硬化的原因也是造成腦梗死的常見病因[5]。患有腦梗死者經過治療后多數有偏癱,偏癱患者長期臥床,極易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對于腦梗死偏癱患者,如何有效的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發生,是一項重要的研究課題。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是一種血液在下肢深靜脈中凝結,導致靜脈回流受阻的一種疾病[6]。靜脈回流是通過肌肉的收縮完成的,當雙下肢進行膝蓋的伸縮運動、腳踝屈曲等運動時,雙下肢的血液循環速度就會加快,腓腸肌內的靜脈血流速度加快,增加了深靜脈回心血量,減少了血流瘀滯的可能,從而降低了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幾率[7]。有研究表明,肢體在運動時可加快血流速度,如長期臥床患者的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危險性就會增大[8]。故而預防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最主要的措施就是早期運動。在上述實驗中,實驗組患者在意識不清時,護理人員應該給予患者被動運動,同時要將這些運動的方式教會患者家屬,家屬配合護理工作,以提高護理效率,獲得家屬的好感,還可提高患者及家屬的護理滿意率。墊高腳后跟會使患者的遠心端處于高于心臟的位置,有利于下肢靜脈血液的回流;進行足踝部及膝關節的活動,可以家屬患者的血流速度,減少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發生;通過對腓腸肌、股二頭肌、股四頭肌等下肢肌群的按摩,會使靜脈回流更加順暢,增加靜脈血液回流,減少血流血液瘀滯,從而降低下肢深靜脈形成的發生幾率[9]。對于意識清晰的患者,要囑咐患者主動進行以上運動,叮囑患者家屬進行監督和督促,從而有效的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發生。實驗結果中顯示,經過早期運動護理,實驗組股靜脈血流峰速度、平均速度均要快于對照組;實驗組深靜脈血栓發生率(2.7%)低于對照組(21.6%),且護理滿意率(100%)高于對照組(86.5%)。綜上所述,進行早期運動護理可以有效的預防腦梗死偏癱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發生,提高護理滿意度。
參考文獻
[1]李智,戴文君,孟盈,等.早期運動護理對預防偏癱腦梗塞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應用價值[J].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學雜志,2015,10(9):869-870.
[2]徐玉紅.雙下肢運動療法在對癱瘓患者護理中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效果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5,10(7):242-243.
[3]謝鴻,李春霞,蔡淑珍,等.早期護理干預對老年腦梗死患者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影響[J].中國臨床護理,2013,5(6):481-483.
[4]袁紅梅,胡瑋琳,李保蘭,等.早期運動聯合物理療法對預防76例腦梗死患者DVT的影響[J].重慶醫學,2014,43(28):3834-3835.
[5]吳燕.護理干預預防腦卒中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J].臨床護理雜志,2014,13(5):40-41.
[6]楊獻珍.對腦梗死偏癱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護理的效果研究[J].當代醫藥論叢,2015,13(11):121-122.
[7]張亞琴.腦梗死偏癱患者的早期康復護理的效果觀察[J].中國當代醫藥,2012,19(24):137.
[8]胡麗.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腦梗死偏癱肢體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19):726-727.
[9]康小玲,儲成美.早期康復護理對急性腦梗死患者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影響[J].血栓與止血學,2017,23(6):1047-1048.
作者:古賤秀 單位:贛州市立醫院神經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