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構建醫患關系的現狀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急診科醫患關系現狀
1.1醫患多半“溝而不通”
有的患者及其家屬因病心急,以為到醫院就能解決所有問題,不理解疾病從檢查、診斷、治療到患者痛苦的緩解需要一個過程,需要時間。如果恰好醫護人員在溝通上做得不夠,就會引發對立沖突。以急腹癥為例,醫生是不能立刻給患者注射止痛藥的,因為消化、肝膽、泌尿等器官的問題都可以表現為腹痛,草率止痛可能會耽誤診斷,必須詳細檢查、明確診斷后才能止痛。且各種疾病的處理方式也大相徑庭,例如腎絞痛和闌尾炎的治療完全不一樣。此時就要和患者及家屬做好解釋工作,讓其了解醫生的處理步驟與目的。傷情重患者,雖經積極搶救但仍未救治成功、短時間宣告死亡者,家屬難接受也易鬧事,引發醫患糾紛。以重度顱腦損傷為例,患者王某,因“車禍致頭面部外傷,神志不清,流血1小時”由120送入院。查體:神志不清,脈搏、呼吸、血壓均為0,頭面部多處裂傷,右鼻孔出血,右耳道出血,口腔出血。胸部腹部壓痛無,脊柱、四肢無畸形。床邊B超示:肝脾雙腎未見異常,腹腔無出血。初步診斷為:心跳呼吸停止,重度顱腦損傷,腦出血,顱底骨折。經過心肺復蘇1小時搶救仍未見心跳及自主呼吸。當班醫生認為已經搶救1小時以上,患者已腦死亡,沒有搶救成功的希望,向家屬說明情況后撤去呼吸機。患者家屬見撤去呼吸機,就認為醫生不搶救,隨即對醫生進行打罵。
1.2急診醫生少,致“急診”成“慢診”
急診科是醫院的窗口,筆者所在醫院每天急診科候診患者都有近150人,高峰期有100~300人,而坐診醫生只有4名。如1名醫生1小時看15位患者,4名醫生1小時也只能看60位患者。這樣一來,急診也就成了慢診,且急診就診的患者一般病情較急,變化快,病情重,隨時隨地都有生命危險。有的患者因為性情急,就會出現摔東西,拍桌子,辱罵醫生等過激行為。
2.1轉變觀念,細心溝通
人得病受傷時心理最脆弱,情緒比較敏感、緊張,對外界細枝末節的刺激都會格外注意。盡管醫院急診科醫護人員付出了不少努力,但細節處哪怕只有一點做不好,都會令患者對醫院的滿意度打折扣。醫務人員要轉變“醫者至上”的服務觀念,用人道主義關懷來關心患者,在關注患者生理疾病的同時還應關心患者的心理,即醫生對患者的幫助不僅僅依靠技術措施,還要依靠醫務人員的同情心和負責任的態度,使“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貫穿醫療行為的整個過程中。改善急診室設施等硬件相對容易,提高服務質量等軟件往往很難。患者需要軟言安慰,不要讓患者及其家屬看到您“冰山”似的面孔,或感覺您的微笑只是像“額外的饋贈”。當然對于危及生命的急癥如休克、急性心功能衰竭、急性中毒、腦疝、血氣胸,以及突發災害損傷的搶救,醫者處于高度的應激狀態,搶救行動應該思維敏捷、快速、準確,表情急切地觀察,患者也自然會滿意搶救措施,避免醫患矛盾。分析前面提到的重度顱腦損傷患者的例子,醫護人員執行了治病救人的職責,為患者心肺復蘇1個多小時,分明是盡到了責任,至于病情未見好轉反而加重,這表明在現有醫療條件下,患者病情難以逆轉。如果患者家屬多知曉些醫學常識,醫護人員能多從患者家屬的角度去理解,再多些解釋,這起醫患糾紛可能會避免。但是,從整個社會來說,也要注意宣傳尊重醫務人員的勞動,體諒醫院工作和醫療過程中客觀上存在的困難。對于一些破壞正常醫患關系及干擾醫療工作正常進行的行為,特別是對無理取鬧、毆打醫務人員的行為,必須予以輿論上的譴責和法律上的嚴懲。
2.2加強業務學習,提高疾病診治水平
從技術方面來看,醫生與患者的關系乃是“專家”與“外行”的關系,醫生擁有醫學專業知識和技能,患者是沒有受過醫學專業訓練的外行,有病時需要求助于醫生的專門知識和技能。如果患者對自己患了很久的病已有相當的了解,他的獨立性和主動性就會增強,但他畢竟還不是醫生,他還需要醫生給他檢查(或開特殊檢查的送診單)、開處方等。一旦醫生在診療過程中有什么紕漏,患者或家屬可能要提出質疑,引發不滿。加之,目前醫學知識更新很快,新的檢查方法、新的藥品不斷誕生,很多診療指南、治療方案每隔幾年就有新的進展,這就要求醫務人員加強學習,提高業務水平,為患者實施與當時診療水平相當且符合規范的診治行為。
作者:劉麗麗單位:寧波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急診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