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wǎng) 精品范文 構建和諧社會論文范文

構建和諧社會論文范文

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shù)篇優(yōu)質構建和諧社會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fā),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構建和諧社會論文

第1篇

“和”是儒家哲學ltl煎要的思想范疇之一。予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薄墩撜Z·子路》。這充分說明了人與人之間,思想觀點具有差異性,不能完全求得一致,但仍然可以在和諧的前提下,攜手并進,};結起來一起做事?!昂汀钡乃枷朐獪S對個人,還是對社會都能起著秋極作用,要達到“和”的理想境界,儒者講“仁、義、禮、智、信”,其“仁”與“義”的思想觀念在創(chuàng)建和諧社會Il要起列撼礎性作用。

(一)“仁”者“愛人”

“仁者,愛人也?!薄墩撜Z·顏淵》儒家仁學思想中的“愛人”把握_r一個最本的價值要索,這就足直接關系和影響到和諧社會構建的實質性基礎,其實質就是“修己”與“克已”。在儒者看來,見“愛人”無所謂“和諧”;愛人,就要處處為他人著想,以“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欲達而達人”作為處事做人的準則。予日:“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論語·里仁》)

2.“仁則榮,不仁則辱”是儒家哲學中世人的榮辱觀,不僅是社會對人的評價標準,而也是社會對個人的基本要求。子日:“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滄語·靈公》)意為,一個力求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人最引以為恨的,就是直到死去,三的予還不能被世人所傳頌。這關鍵就在于一個人應去追尋什么樣的榮譽。儒家思恕要求人們應該有榮譽心、所謝:“士皆知有恥,則國家矣;不知有恥,為國家大恥。士榮在于施仁,士辱在于施不仁。”(龔自珍《明良論二》)“仁則榮,不仁則辱”充分概括了儒家榮辱思想的精神實質。這種觀念在今天和諧社會的構建過程中,對平衡人生價值,調劑生命意義同樣具有積極的啟發(fā)和引導作用。

(二)“非義不居”

“非義不居”是儒家思想實踐精神的代表,它對構建和諧社會,對形成融洽和睦的人際關系、人物關系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儒家哲學思想認為,人與人、群體與群體之間的矛盾和爭斗皆起源于自我利益與他人利益的矛盾。在此認識的基礎之上,儒者們提出重義輕利、崇義貶利、以義代利的“非義不居”思想。

義與利是對立的兩個概念,二者的輕重取舍在人的生命過程1|對人生的發(fā)腰具有不同的影響力。儒學更強調義的獲取,強調義所賦予生命存在的道德意義。予臼:“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孔子把義與利提高到做人的道德境界上來,一個有德行、道德境界高尚的人知道的應該是“義”,而一個無德行道德境界低的人知道的只足“利”。正如孟子所說:“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含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含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這就是儒學所推崇的人生境界觀和道德境界。從積極的意義上來說,儒學倡導“舍生取義”,它也并不在于要求人們完全放棄利而只顧義。只是說明,當義利發(fā)生矛盾激化時,人的行為要去追逐義而放棄自己的私利。正所謂:“圣人于利,不能全不較論,但不至防義耳?!?《二程論·河南程氏外書》)有高尚德性的人,不足不討’較利害得失的,只是盡力不做違背道德規(guī)范的事而已,也正所謂:君子求財取之有道。構建和諧社會不只是一種理論的行為,而且是一種具體的實踐操作。儒家“非義不居”的思想,為我們構建不和諧社會提供有益的道德標準和方法論依據(jù)。

三、禮樂文化的輔助作用

仁學中的“愛人”思想也表述一種最基本的實踐主義精神,它直接關系到構建和諧社會的成功與否,是以“博施于民而能濟眾”。孟子日:“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孟子·梁惠王下》)所以棄“禮”而只講“仁”,肯定無法建構和諧社會。所謂“禮”,是社會的道德規(guī)范、條規(guī)和人類生活準則。也就是說,禮的社會功能在于調節(jié)人與人之問的關系,使之和諧正如孔子所說:“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薄墩撜Z·學而》有‘r以禮節(jié)之的和,才算真和,才能說得上“和為貴”《論語·學而》。

儒家文化是一種禮樂文化,它以“禮”與“樂”的相互支撐來追求和諧的統(tǒng)一,并以此作為社會發(fā)展的理想狀態(tài)。儒家思想認為,“禮”的本質是“序”,“樂”的本質是“和”?!皹氛撸斓刂鸵?;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放群物皆別”(《禮記·樂記》)。“和”,意味著和合、和諧;“序”意味著等級、秩序。和諧與秩序是對立統(tǒng)一的。世間沒有無序而又和諧的狀態(tài),也沒有不和諧而有序的事物?!岸Y”規(guī)定了家庭、社會、國家巾必須遵守的行為規(guī)范以及應該履行的義務和責任,具有社會法律和倫理道德規(guī)范兩方面的內涵可以用來治理國家,提供給社會生活穩(wěn)定的發(fā)展秩序?!皹贰笔前ㄒ魳?、詩歌、舞蹈等在內的綜合藝術的總括,是聲音、情感、動作的和諧統(tǒng)一,可以抒感,調節(jié)性情,感化人的心靈?!皹芬舱?,圣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禮記·樂記》)。所以儒家提出“和為貴”的思想,是以一個和諧社會狀態(tài)為根本指導原則的。而社會和諧的核心問題足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儒家十分強調人與人之間的、人與組織之間以及組織與組織之間的和諧?!皭廴苏呷撕銗壑?,敬人者人恒敬之”。仁愛之心,忠恕之道是人際和諧的基礎。但人際和諧還需要經(jīng)濟基礎來支撐,如果貧富懸殊,兩極分化嚴重,就必然會產(chǎn)生組織或社會內部的相互對抗,人際之間的和諧就會受到破壞。因此,“大樂與天地同和,大官與天地同節(jié)”(《禮記·樂記》)人與社會的關系實質就是“公”與“私”的關系。儒家認為,國家、民族和人民利益要三為一體,通過人人“兼善天下”來實現(xiàn)“天下為公”,保障社會的協(xié)調發(fā)展。

四、中庸思想為和諧之準則

中庸思想儒家哲學思想中的一個重要范疇,同時,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重要的行為準則?!坝埂奔础坝谩保爸杏埂奔础坝媒怼?,就是按“1l1”的標準去做,中庸不是折,也不是中立,而是不偏不倚地把握“中”這個事物運動的準則。根據(jù)這個準則處世做人,就可以做得完美,恰到好處,是一種“巾正”的象征,而“過”與“不及”都是不好的。“巾庸之道”是一種追求內在的、實質性的平衡行為準則,一種勿過勿不及的狀態(tài)?!爸小迸c“和”有著密切關系,東漢鄭玄對“中庸”解釋為:“名日中庸者,以其記中和之為用也?!薄敖砗汀币辉~的含義為按“巾”的標準去做事就會達到一種“和”(和諧)的狀態(tài),和諧狀態(tài)是一種完美的表現(xiàn),也可以說,“中和”是一種至善至莢的理想化狀態(tài)。

《中庸》中有:“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边@就是說,達到“中和”,不僅能夠實現(xiàn)整個社會的和諧,而且也實現(xiàn)了人與自然萬物的和諧,這正是眾多儒者夢寐以求的為政之最高境界?!抖Y記·禮運》中“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枪手\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這是對“大同”社會狀態(tài)的描述,也是一個高度和諧的社會。正如孔子所言:“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明鮮久矣?!薄墩撜Z·雍也》。

中庸準則可以運用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乃至個人思想言行等各個方面,在為君治國方面“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論語·顏淵》。“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論語·子路》。其中,“正”乃思想行為端正,為人處事必求合乎“義”。在經(jīng)濟上,必須“因民之利而利之”《論語·堯曰》。堅決反對“放于利而行”《論語·里仁》。在文化教育方面,必須要做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學而》。中庸準則要求個人在履行道德職責時“無過無不及”,一旦過了應有的度,就會使原有的道德要求變質,所謂物極必反。掌握中庸準則,個人必須崇德徙義,但也必須兼德。所謂兼德,就是不偏于一德。仁、義、禮、智、信、忠、孝、恕都不是孤立的,它們都有著內在的緊密聯(lián)系,互相依存、交叉、互補。所以促進社會的和諧進步,中庸準則在樹立個人的行為規(guī)范,和道德標準方面都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儒家思想總的來說,它體現(xiàn)了以“仁”為核心的“修身、齊家、平天下”的和諧社會,以“中庸”為方法的“天人合一”思想,是最高的自然法則,在天地人和諧共生的生命系統(tǒng)中,儒者所倡導“仁民愛物”、“民胞物與”,“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以禮樂之文化修仁義之德性,正如明朝王陽明所說:“大人之能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與天地萬物一也”(《王陽明全集·大學問》)。

參考文獻

1《論語》.中華書局出版社,2006.12

2《孟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8

3《周易》.甘肅文化出版社,2006,2003.6

4《春秋繁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5湯一介.儒學的和諧觀念.《中華文化論壇》,1997第4期

6楊向奎.《中國古代社會與古代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

第2篇

社區(qū)文化并非單一的娛樂項目,和諧社區(qū)的文化建設更不是單種娛樂項目的累積,而是一種整體性的文化氛圍。構建起和諧社區(qū)不僅是對社區(qū)居委會的嚴格考驗,也是我國踐行以人為本理念的重要工作準則,只有在社區(qū)進行設計、開發(fā)、管理等方面都時刻踐行以人為本的方針,才能逐漸在社區(qū)管理中體現(xiàn)出社區(qū)的文化特色,滿足居民的文化需求和精神感受,從而形成良好的社區(qū)文化與格調,進而構建起和諧社會下的和諧社區(qū)。

1.建立制度文化。建立起相應的規(guī)章制度,從而形成人們自覺遵守的文化公約是構建和諧社區(qū)的重要基石。人們在生活、工作、娛樂的過程中自覺以這些規(guī)章制度為基準,時刻銘記社區(qū)的價值觀與精神理念,才是保障社區(qū)文化長久、健康開展的重要控制力,而這些規(guī)章制度的建設也在很大程度上體現(xiàn)了社區(qū)的道德標準、人文背景和價值觀。

2.創(chuàng)建環(huán)境文化。環(huán)境的良好與否直接決定了居民參加社區(qū)活動的積極性。良好的社區(qū)環(huán)境不僅能營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圍,更能體現(xiàn)出居民的精神外貌和價值觀。幽靜、舒心的環(huán)境中更能營造起濃厚的文化藝術氣息,對構建和諧社區(qū)文化有著重要的意義。

3.培養(yǎng)精神文化。作為社區(qū)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精神文化的建設不僅是社區(qū)文化觀念的體現(xiàn)和象征,更是社區(qū)形成獨有的形式形態(tài)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社區(qū)精神文化建設主要有價值觀念、社區(qū)精神、行為準則和社區(qū)道德等多個層面。

二、社區(qū)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1.基礎設施建設不夠全面?;A設施建設是構建和諧社區(qū)的重要基礎。擁有良好的基礎設施是實現(xiàn)和諧社區(qū)的重要標志。在新開發(fā)的小區(qū)中,由于開發(fā)商的大力投入或相關企事業(yè)單位的資助,會建立起完善的基礎設施,從而推進社區(qū)文化的建設。而在一些老城區(qū),文化建設設施配套則不夠齊全,甚至落后許多,無法開展社區(qū)文化活動。

2.居民沒有完全認識社區(qū)文化建設的意義。作為群眾性的文化活動,社區(qū)文化活動不僅具有娛樂功能,更是宣傳焦化的重要載體。據(jù)調查,許多居民之所以參加社區(qū)文化活動,僅僅是為了豐富業(yè)余活動,或僅停留在鍛煉身體的層面上,許多居民對社區(qū)文化的認識不夠全面、具體,這也直接造成了社區(qū)文化發(fā)展的不平衡和畸形。

3.缺乏文化建設經(jīng)費。雖然街道辦對社區(qū)文化建設的資金投入逐年增加,但仍解決不了目前社區(qū)文化建設中的難題,從而制約了社區(qū)文化建設的開展和構建,經(jīng)費不足也成為了社區(qū)文化活動缺失的主要原因。

4.參與群體單一化。參加社區(qū)文化活動的群體單一化的問題,久治不愈。許多社區(qū)開展文化活動建設時,總是有意無意的向老年群體、下崗職工等特殊群體靠攏,這也就導致了社區(qū)中絕大多數(shù)的群體無法參與其中,從根本上造成了參與人員的單一性和局限性,直接制約了文化建設重要功能的體現(xiàn)。

三、開展社區(qū)文化建設的對策

1.加大資金投入,完善基礎設施。公益性的社區(qū)文化活動已經(jīng)不足以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政府應有計劃的對進出文化建設投入更多的資金、更大的精力。例如,建立起具有完善設施的文化廣場,對城市中的現(xiàn)有格局進行進一步的微調,從而完善社區(qū)文化建設的布局,對現(xiàn)有的文化建設設施設備進行定期科學維護與管理,使其在構建和諧社會中能起到更大的作用。

2.建立起強大的社區(qū)文化網(wǎng)絡。建立起強大的社區(qū)文化網(wǎng)絡有助于解決社區(qū)文化建設中基礎設施不完全的弊端,社區(qū)文化網(wǎng)絡的建立不僅能成為社區(qū)文化建設的有效載體,更是各種文化形式間的重要紐帶。各個社區(qū)的居民可以通過社區(qū)文化網(wǎng)絡找到各自感興趣的文化活動,可以找到各自年齡段的伙伴,經(jīng)由社區(qū)居委會的統(tǒng)一協(xié)調與規(guī)劃,逐步建立起健全的社區(qū)文化網(wǎng)絡,實現(xiàn)以街道為“經(jīng)”,以社區(qū)為“緯”的完善的網(wǎng)絡體系。

第3篇

[關鍵詞]和諧社會;司法倫理;社會正義;司法公正

“就如同一個人不可能從他房間和生活中排除至關重要的空氣一樣,倫理因素也不可能從司法(正義)活動中被排除出去,而正義是一切民事法律的目標和目的?!盵1](P39)和諧社會是公平正義的社會,是以人為本的社會,而實現(xiàn)司法公正,維護社會正義是司法行為的最終追求,也是司法倫理的最后目標。然而,據(jù)社會調查,人們對國家司法人員的表示“非常信任”的占5.98%,表示基本信任的占31.6%,表示不信任的占16.6%,表示不很信任的占20.95%,還有表示因人而論的占30.76%[2](P274)。人們對國家司法人員的這種低信任度表明,我國的司法倫理道德建設還存在很大的問題,而這恰是能否實現(xiàn)公正司法、樹立司法權威的重要因素。這需要我們在這方面下大功夫。

一、和諧社會構建中加強司法倫理建設的現(xiàn)實意義

和諧社會以其公平、公正和正義為其最重要的特征。司法公正是社會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司法倫理道德能否遵守,直接關系到國家的法制及其威信。司法人員的德行對于司法活動保持公正性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如司法人員自由裁量行為就直接影響司法公正的實現(xiàn),而司法人員自由裁量行為合理性的主要依據(jù)是司法人員的價值觀以及倫理道德水平,因而司法人員的倫理道德是實現(xiàn)司法公正的基礎條件之一?!斑\用司法自由裁量權解決的問題,既不是需要運用證據(jù)來解決的問題,如事實問題,亦不是需要運用權威或辯論來解決的問題,如法律問題,而是需要運用道德評判來加以確定的問題?!盵3](P329)然而,我國司法倫理道德現(xiàn)狀還存在種種問題,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1.司法過程中存在各種社會力量對司法行為產(chǎn)生的干擾。法律與道德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司法人員既是職業(yè)化人員,同時又是深受道德影響的人。傳統(tǒng)倫理文化中的人情交往強烈地涉入公共法律生活,許多人往往千方百計通過私人人情關系希望購買法律上的豁免,希望人為地干預司法判決,逃避違法行為的司法制裁,這些都會影響到司法人員進行獨立的司法判斷,而一些立場不夠堅定的司法人員就容易受其左右。另外由于司法機關在行政上對政府的依附,造成各級行政機關的權力干預。所以,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司法人員如何正確地把握人情、權力、道德與法律之間的張力尤為重要。

2.司法腐敗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一些司法人員在辦案過程中索要或收受財物,進行權錢交易,權力和金錢嚴重地影響了司法人員執(zhí)法的公正性。說過:官吏的腐敗、司法的腐敗,是最大的腐敗,是滋生和助長其他腐敗的重要原因。執(zhí)法人員本身有問題,何以治人。因此,懲治司法腐敗實現(xiàn)司法公正,同樣需要建立一套很好的司法倫理準則和執(zhí)行這套倫理準則的機制。

一般而言,社會大眾對法律的感知總是受一些具體案件處理結果的影響,從而決定他們對法律是信任抑或不信任,是要遵從法律還是違背法律。因此,司法的廉潔與否不單單是司法本身的事。一旦司法不公,對社會將造成極其惡劣的影響,打擊的將是和諧社會的法制基礎。弗蘭西斯·培根曾說過:“一次不公的司法裁判比多次不公平的舉動為禍尤烈。因為這些不公平的舉動不過弄臟了水流,而不公的裁判則把水源敗壞了?!盵4](P143)司法工作是保證國家法律得以實施的手段,國家保護什么反對什么禁止什么,在法律上都有明確規(guī)定,司法工作者遵守司法道德,嚴格依法辦事,才能使法律起到應有的體現(xiàn)國家意志的作用。然而司法活動中司法自由裁量權的存在,以及怎樣對某些較模糊的法律條文給出公正合理的解釋,這些都涉及司法行為中的倫理因素。因此,建立以法制為基礎、公平公正為主要特征的現(xiàn)代和諧社會必須加強司法倫理道德建設。

二、和諧社會構建中加強司法倫理建設的指導原則

司法倫理是由社會階級結構決定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其具體內容隨著社會的變遷而變遷。司法倫理既是一定時代、一定階級社會的產(chǎn)物,是統(tǒng)治階級意志的反映,同時還具有一定的歷史繼承性?!懊恳粋€階級,甚至每一個行業(yè),都各有各的道德?!盵5](P236)春秋戰(zhàn)國時期,墨家提出“兼相受愛、交相利”為核心的道德理想,并以此作為最高立法原則和司法倫理道德的準則,主張“以天為法”、“莫若法天”。而以孔孟為首的儒家則以“禮”作為立法和司法的指導原則,儒家“禮”的許多倫理道德規(guī)范既是法律的依據(jù),又是司法的倫理。這些封建社會的司法倫理思想都是為維護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服務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實現(xiàn)公平與正義的社會,同時也是以人為本的社會,因此對現(xiàn)代司法倫理建設提出了科學合理、富于人文精神的要求。和諧社會的司法倫理建設必須堅持:

1.公正原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是社會主義民主得到充分發(fā)揚的社會;是社會公平和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xiàn)的社會。這就要求司法倫理必須遵循公正原則。司法倫理的公正原則就是要使司法活動實現(xiàn)公平與正義。司法公正既是司法活動的價值目標,也是司法活動的本質要求。司法人員應該從追求正義的目標出發(fā),按照法的精神及其原則公平合理地處理事務,在一定范圍內修補立法的漏洞,矯正立法的缺陷,實現(xiàn)法的正義。美國法學家勒斯克指出:法的目的在于主持公道,而法院的任務則是審判,公道地不偏不倚地適用法律,解決爭議。如果司法機關失去公正,“一旦人民對法律的信任喪失殆盡,法律和法院的威信掃地之時,人民遇有紛爭將不再尋求社會正義于人民法院,必將轉而尋求幫助于草莽之間”[6]。一般說來,司法公正應該適于三個具體標準:第一,實體法得到嚴格適用;第二,程序法得到正常運行,防止司法活動中的偏見、私心、錯誤乃至腐敗現(xiàn)象;第三,司法結果公正,依照法律作出客觀公正不偏不倚的裁判[7](P38)。

2.人性原則。司法的人性原則是指司法人員按照法律的規(guī)定,在尊重當事人合法權利的前提下,依據(jù)正當?shù)姆沙绦蚨M行非歧視性、人道性、理性化的執(zhí)法行為。和諧社會是以人為本的社會,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為目標,從為民眾的根本利益出發(f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jīng)濟、政治和文化權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司法人員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司法理念。司法機關和司法人員在執(zhí)法過程中要樹立和貫徹尊重和保障當事人人權的理念和精神,對當事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及服刑人員給予最大限度的人文關懷,尊重公民和當事人的意愿,保障其權利,維護其尊嚴,以公民和當事人為其主體,不能將其置于被處置甚至被、任由宰割的地位,要讓當事人始終感到有一個公正、透明的“法的空間”存在。法律自產(chǎn)生以來,其根本使命就是禁止以非人性方式對待他人,是從制度上給予人類以幸福和自由的保障,這本身就是一種基于人性良知的善行,司法倫理的人性原則也正體現(xiàn)出“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這一最基本的倫理信條。

3.理性原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以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的社會,是實現(xiàn)人、社會、自然之間的良性互動的社會,是人盡其能、各得其所的社會。這要求司法倫理必須遵循理性原則。司法公正的前提是司法的理性,司法倫理的理性原則要求在司法活動中,司法人員能夠依靠其所有的智慧和道德力量準確度量各個案之間的差異,并依據(jù)法律的精神和原則作出理性的適當?shù)呐袥Q。司法的公正導源于司法程序的公正,所以司法活動要按照司法理性來運作司法過程;同時司法的公正表現(xiàn)為司法實體的公正,所以司法活動必須運用司法理性作出正確的判斷。做到理性司法必須堅持事實認定的客觀性,司法判決的合理性,刑罰適用的節(jié)制性,保證在法律規(guī)定的范圍內公正、合理地司法。

三、和諧社會構建中加強司法倫理建設的幾點思考

構建和諧社會,加強司法倫理道德建設既要加強制度倫理的建設,給司法人員遵守司法倫理規(guī)范以外部約束;建立有效的責任與獎勵機制,培養(yǎng)司法人員遵守司法倫理規(guī)范的自律性;還要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在社會主義倫理觀這一大的社會背景下培養(yǎng)司法人員的價值觀。1.加強司法制度倫理建設,形成健全的他律機制。司法倫理是建立在對于司法人員的職業(yè)特色清楚意識的基礎上的一套行為準則,涉及跟當事人之間的關系應該怎樣處理,是不是應該遠離商業(yè)、遠離政治;還有與法學學術之間應該有什么關系,應該怎樣避免自己的偏見影響司法決策,如何解決司法脫延等各種問題。司法倫理建設方面的一個重要事項是要有一個有效的執(zhí)行機制。構建現(xiàn)代和諧社會,從制度上、法規(guī)上規(guī)范司法程序、司法行為,將司法倫理具體化為具有可操作性和外部強制力的具體活動規(guī)則,從而規(guī)范和約束司法機關及其人員的司法活動,保證司法行為的公正性。制定司法人員職業(yè)道德要求和規(guī)范,以法規(guī)的形式規(guī)范司法人員的職業(yè)道德,使司法倫理道德從一些原則、原理具體化為可操作的法律細則,使司法人員的倫理道德有法可依,外在的規(guī)范可以使司法人員在現(xiàn)實活動中遵守它,從而逐漸轉化為內在的倫理規(guī)范,用社會他律促進司法人員的自律。如1995年生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法》第7條規(guī)定的法官應當履行的義務以及第30條列舉的法官須受到懲戒的各種行為,都與法官的職業(yè)倫理有直接的關聯(lián)。

2.確立責任與榮譽相結合的機制,形成追求公正司法的風氣。發(fā)生倫理學的研究表明,道德的形成和發(fā)展一般有兩個階段:道德的他律階段和自律階段。他律階段是“應該做的”階段,當這種“應該做”變成道德主體的一種內心要求時,道德主體就獲得道德自由,表現(xiàn)出強烈的道德責任感,從而依據(jù)一定的道德原則和規(guī)范自覺地選擇和決定行為。責任與榮譽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統(tǒng)一表現(xiàn)于一個人的自尊心與自愛心。作為維護司法公正的職業(yè)承擔者,司法人員必須充分認識和理解并隨時準備承擔自身的判斷活動可能帶來的道德責任、政治責任和法律責任。榮譽把社會對司法人員的客觀評價轉化為司法工作者的自我評價,從而使司法人員能夠更好地履行司法倫理道德的要求。榮譽是社會對一個人履行義務、德行和貢獻的贊賞和評價。當責任與榮譽都無法推諉的時候,法官追求正義的熱情與智慧便會被激活,而一個擁有責任心和榮譽感的人才能自覺地按照社會的要求、法律的要求、倫理的要求履行義務。

3.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為司法倫理建設提供良好的宏觀社會環(huán)境。“司法倫理學是倫理學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司法倫理學以為指導?!盵8](P7)因此司法倫理建設也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組成部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提高了,司法倫理建設就會取得更好的效果。“為人民服務”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道德的核心,也是司法工作者的根本宗旨和責任。在司法實踐中,司法工作者必須“嚴格執(zhí)法,熱心服務”,盡心盡力維護人民的利益,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chǎn),甘當人民的公仆。同志曾明確指出,社會風氣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是社會價值導向的集中體現(xiàn),并提出“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新榮辱觀。這一榮辱觀同時也是當代司法人員的行為標準。例如“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要求司法人員必須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參考文獻]

[1]杰民·卡多佐.司法過程的性質[M].蘇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2]廖申白,孫春晨.倫理學新視點——轉型時期的社會倫理與道德[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3]戴維·M·沃克.牛津法律大辭典[z].李雙元,等,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4]培根.培根論文集[M].水同天,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梁慧星.民商法論叢第9卷編后感[J].法學,1998,(5).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两个小姨子韩国| 色爱无码av综合区| 天天想你电视剧| 久久久噜久噜久久gif动图 | 情人伊人久久综合亚洲| 久久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字幕重口| 精品国产亚洲第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乱人激情H在线观看| 日本黄网站动漫视频免费| 巨大挺进湿润黑人粗大视频| 亚洲大片免费观看| 美美女高清毛片视频黄的一免费| 国产自偷在线拍精品热| 丰满少妇高潮惨叫久久久一|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不卡免费视频| 欧洲97色综合成人网| 国产综合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china同性基友gay勾外卖| 日韩精品一卡2卡3卡4卡三卡| 亚洲日韩乱码中文字幕| 狠狠色综合网站久久久久久久| 又大又湿又紧又大爽a视频| 色天天躁夜夜躁天干天干| 国产剧情精品在线| 黄色一级大片儿| 国产日产高清欧美一区| www.av片| 性一交一乱一伦一|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三区在线4| 精品国产日韩亚洲一区| 国产中文99视频在线观看| 麻豆精品密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 又大又硬又爽又粗又快的视频免费 | 国产色综合天天综合网| 中文字幕日韩在线| 日本高清H色视频在线观看| 五月天婷婷亚洲| 欧洲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