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醫藥預防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以下簡稱心衰)因其較高的發病率和病死率,已成為一個重要的臨床和公眾衛生問題。積極有效地預防或減少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衰的發生,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氣虛血瘀是AMI和心衰共同的病理機制,以中醫“治未病”理論為指導,在中醫辨證論治基礎上,以益氣活血為主要治則,早期干預,以降低AMI后心衰的發生率,是中醫藥防治AMI后心衰的新思路。
關鍵詞:
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中醫藥;益氣活血;氣虛血瘀;思路
心力衰竭(以下簡稱心衰)為各種心臟疾病的嚴重和終末階段,由于其患病率高、預后差和巨額的經濟負擔,已成為重大的公共健康問題。心力衰竭的治療仍是一個非常棘手的難題。因此,如何有效地預防及減少心衰的發生發展是當前研究的熱點。缺血性心肌病是心衰的首要病因,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衰的年發生率達9.8%[1]。本文選擇AMI患者作為中醫藥防治AMI后心衰的切入點,回歸心衰的防治現狀,并在中醫“治未病”理論指導下,探索將預防心衰的重心前移的新思路,以期實現對AMI后心衰的一級預防,從而減少心衰的發生率。
一、AMI后心衰的流行病學
《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4》數據顯示,我國心血管病患者達2.9億,其中,心肌梗死250萬[2]。此外,近年來我國AMI還呈現年輕化的趨勢。美國社區動脈硬化風險研究數據顯示[3],每年有52.5萬新發心肌梗死患者和21萬再發心肌梗死者。AMI后心衰是臨床常見并發癥,隨著早期再灌注策略包括冠脈支架植入術和藥物治療的發展,極大提高了AMI的救治效果,降低AMI后短期病死率和心血管病死率[4]。但AMI后心衰的發生率居高不下,心肌梗死后心衰的發生與患者的預后密切相關[5],往往導致預后不良[6]。心肌梗死后心衰因其較高的發病率和病死率,已是一個重要的臨床和公眾衛生問題[1]。因此,積極有效地預防或減少AMI后心衰的發生,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二、心衰的防治現狀
AMI后心衰的發生與心室重構、炎性反應、神經內分泌的激活以及心肌能量代謝障礙等密切相關。各國指南均推薦AMI后患者應用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β受體阻斷劑、他汀類藥物和抗血小板藥物,但這些藥物只能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難以從根本上阻斷心衰病程的發生發展。只能短期內改善血流動力學狀況,但長期預后仍然較差。目前,心衰的防治方案中存在諸多問題,如利尿劑引起的電解質紊亂、低血壓和氮質血癥以及利尿劑抵抗,ACEI/ARB引起的醛固酮逃逸和干咳,洋地黃制劑導致的心律失常和藥物中毒等。此外,尚未有大規模臨床試驗證實哪類/哪些藥物能降低AMI后心衰的發生率。因此,積極研究開發安全可靠、療效肯定的藥物勢在必行。
三、中醫藥預防AMI后心衰新思路
AMI后由于心肌組織壞死,為維持心臟正常的功能和收縮、舒張期室壁壓力,心臟結構和生理功能會發生一系列改變,主要包括瘢痕區膠原沉積、纖維化、心肌肥厚和心室結構的改變(心室形狀、心室內徑以及組成成分等),最終導致心衰的形成。簡單來說,AMI后隨之出現心肌重構和代謝重構。單味中藥或中藥復方具有多環節、多靶點的藥理作用。在中醫理論指導下,對中藥進行合理配伍,立足整體,多途徑、多環節、多靶點干預機體的復雜病理變化,是中醫藥防治AMI后心衰的最大優勢所在[7]。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AMI后氣虛血瘀為最常見證型[8]。《中國慢性心力衰竭中醫專家共識》對心衰的中醫證候進行了規范,心衰為本虛標實之證,其基本病機是心氣虧虛,氣虛日久傷及心陰或損及心陽,致氣陰兩虛、心陽虛[9],標實以血瘀為主。由此可見,氣虛血瘀是二者共同的病因病機。因此,推測在AMI后尚未出現心衰的這段時間內,在“治未病”理念指導下,按照“異病同治”的思想,以益氣活血為主要治則,同時結合辨證論治,對AMI和心衰的共同病因病機進行早期干預,以預防或減少AMI后心衰的發生,這一思路既是對AMI的治療,也是對心衰的預防性治療,符合中醫“異病同治”的思想,理論依據充分。在“治未病”和“異病同治”理論指導下,結合心衰的特性、心衰與AMI相同的病因病機,采用益氣活血為主要治則,結合辨證論治,是預防AMI后心衰的新思路。研究證實,很多單味中藥或中藥復方均有抑制心室重構和優化心肌能量代謝的作用。黃芪、丹參等補氣藥及活血化瘀類中藥均可通過改善血流動力學、保護血管內皮功能、減輕機體炎性反應、抑制成纖維細胞增殖、減少細胞外膠原合成沉積、改善線粒體呼吸功能、提高線粒體呼吸率等多環節、多途徑改善心肌重構和代謝重構[10-11]。益氣活血方以及以益氣活血為主要功效的中藥復方均可通過抑制神經體液因子的過度激活、調節血管活性物質的分泌、抑制心肌細胞肥大和凋亡、減少成纖維細胞增殖遷移和細胞外基質沉積、保護線粒體結構和功能的完整性、提高線粒體生物合成能力等多靶點抑制心肌重構,優化心肌能量代謝[12-13]。
四、結論
在中醫“治未病”理論的指導下,積極運用益氣活血中藥預防AMI后心衰,為心衰的預防提供了新的思路,但中藥預防AMI后心衰的臨床療效尚需要大規模、多中心、隨機、對照雙盲的臨床試驗進一步評價,為確立AMI后心衰的中醫藥預防方案提供依據,以進一步推動中醫藥在防治常見病、慢性病方面的應用。
參考文獻:
[2]胡盛壽.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4.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5:7
[7]李彬,王永霞,朱明軍.慢性心力衰竭的中醫藥治療與思考.中華中醫藥雜志,2014,29(6):1913-1915
[8]劉紅旭,王碩仁,雷燕,等.中醫藥治療急性心肌梗死10年研究進展.福州:第十二屆中國科協年會22分會場-中醫藥在重大公共衛生事件長的地位和作用論壇,2010:123-129
[9]毛靜遠,朱明軍.慢性心力衰竭中醫診療專家共識.中醫雜志,2014,55(14):1258-1260
[10]董國菊.中醫藥干預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構的機理研究進展.環球中醫,2013,6(10):783-785
[11]王玉敏.黃芪總提取物及黃芪有效成分治療心衰力能學機制研究.北京:中國中醫科學院,2012
[12]仇盛蕾,金玫,易京紅.急性心肌梗死直接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后應用益氣養陰活血法治療的效果:隨機對照試驗.中西醫結合學報,2009,7(7):616-621
[13]張安晶.心復康口服液對心梗后大鼠心功能及高能磷酸鹽代謝影響的研究.北京:中國中醫科學院,2013
作者:邢冬梅 李彬 朱明軍 王永霞 單位: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臟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