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留學生普外科手術教學問題與改進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留學生普外科實習中常常忽略操作能力培養,原因包括教學模式缺陷、實踐機會少、語言溝通障礙等,導致留學生手術技能得不到提高,教學質量不佳。通過改革教學模式、注重實踐、組建高水平帶教團隊、提高留學生素質等措施,逐步提升實習質量。
關鍵詞:普外科;手術;實習;留學生
隨著我國綜合實力不斷提升,醫學教育也得到長足發展,越來越多的外國學生選擇來我國學習[1]。這些學生懷揣當醫生的夢想,不遠萬里來到中國,以期學成回國。留學生規模不斷擴大,建立并完善留學生教育體系,提高教學質量任重而道遠,促使我國大學教育走向世界。然而,高校留學生教育,尤其是實習教學效果并不理想。現以普外科為例,分析留學生實習現狀,總結帶教經驗,提升實習教學質量。
1普外科特點
普外科病種多、病情復雜、急危重癥多,是外科系統最大的專科,涉及肝膽胰脾、胃腸、血管、甲狀腺、乳腺等器官,包括外傷、腫瘤、炎癥、周圍血管病等多個病種,患者年齡跨度大,從新生兒至老年人,均在其診治范圍。老年患者常合并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慢性病,屬于高危人群,需具體分析,制訂個性化治療方案。普外科急診患者多,起病急,進展快,變化多,病情重,需要早期做出正確診斷和治療,一旦處理不及時患者可能會有生命危險,但腹部臟器多,關系密切,定位、診斷及鑒別診斷十分困難。手術是普外科治療的主要手段。手術成功與否不僅決定患者病痛能否被解除,也是評價醫生水平的關鍵指標。普外科手術難度大、時間長,一名合格的外科醫生必須具有較好的手術技能,從打結、切開、縫合到離斷、吻合、清掃淋巴結、放置引流管,每個動作都要細致入微。近年來興起的腹腔鏡手術通過較小的切口對患者進行腹腔檢查和治療,創傷小、術中出血少,降低了手術并發癥發生率,取得了較好治療效果[2-4]。因此,腹腔鏡操作已成為當下外科醫生的必備技能。
2存在的問題
2.1教學模式缺陷
(1)實習時間有限。留學生在第4~5年進入臨床實習,在普外科實習4周。由于實習時間短,留學生剛剛熟悉普外科工作流程就要出科,學到的知識十分有限。(2)缺乏統一的教材。目前市場上的英文版教材大多是針對理論知識學習,用于臨床實習的教材很少,帶教教師只能結合經驗教學。(3)師資分配不合理。留學生來科室報到后,首先面臨教師分配問題。由于臨床工作繁重,能帶并且愿意帶留學生實習的醫生少之又少,留學生通常由科室指派專人帶教,學生多、教師少,必然造成教師對學生關注不夠,留學生學習積極性也受到影響。(4)教學方法陳舊。帶教教師常常照搬傳統LBL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中心,灌輸式傳授知識,留學生被動學習,學習積極性不高,很難發揮主觀能動性。(5)考核方式單一。普外科出科考試通常采用筆試形式,或者利用典型病例考查留學生對于常見病的診斷、治療思路,缺少普外科手術操作技能(切開、縫合、打結、消毒鋪單等)考核。
2.2實踐機會少
帶教教師工作繁忙,無暇顧及留學生。普外科手術急重癥較多,且需要多人協助,各個環節不容出錯,帶教教師多是低年資醫生,怕“惹麻煩”不愿意帶留學生上手術,也沒有時間向留學生介紹復雜的手術步驟及注意事項。
2.3語言溝通障礙
留學生大多來自印度、尼日利亞等東南亞、非洲國家,英語水平良莠不齊。留學生通常沒有學過漢語,部分學生雖在大學期間自學少量漢語,但由于缺乏漢語交流環境,并不能有效溝通,對于復雜難懂的醫學專業詞匯更是如此。帶教教師雖然有豐富的臨床專業知識,但卻無法用英文交流,會的說不出,說出的又不標準,留學生的提問聽不懂,聽懂了也無法用英文講解。有的帶教教師為了避免這種尷尬,對留學生提問采取不理會態度。語言可以說是影響實習質量的最大障礙。
2.4留學生自身問題
留學生基礎知識薄弱,進入臨床實習后,很難在短時間內掌握相關知識點,并進行實踐。部分留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由于語言溝通不暢、文化差異、學習壓力大、經濟負擔重以及缺乏有效溝通[5],留學生很容易產生孤獨感和挫敗感。有的留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得過且過,經常遲到、曠課,只是想獲得學位。
3措施
3.1改革教學模式
依據留學生學習需求,自選實習科目。對普外科感興趣的留學生,可適當延長在普外科實習的時間,增加操作機會。選用適合的外科學雙語教材,針對普外科特點重點學習以下內容:一般及專科手術器械名稱,消毒鋪單、刷手、穿手術衣、戴無菌手套的步驟,切開縫合、換藥、拆線方法,腹腔鏡基本操作。規范帶教制度,由專人負責留學生帶教工作,對于不能按時上課的教師提前安排他人代替。全英文教學比普通帶教難度大,需要教師投入更多精力,建議學校給予留學生帶教教師一定經濟補貼,提高教師帶教積極性。摒棄傳統灌輸式帶教方式,根據留學生特點,引導其自學。積極開展以典型病例為中心、以主動學習為目標的教學改革,注重留學生臨床思維和操作能力培養[6]。可采用病例導入式教學法(CBL)[7],通過典型病例引導學生發現需要解決的問題,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討論及解決問題為主[8],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慕課(MOOC)是通過網絡教育大規模傳播信息的教學手段,針對全球范圍內的潛在學習群體[9],是一種較好的自學工具,可反復播放視頻,便于學習者學習。定期對留學生學習成果進行考核評估。以病例為導向,考核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以及外科手術操作的正確性和規范性。舉辦手術技能比賽(如打結比賽)等,充分調動留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3.2注重實踐
利用人體模型、動物增加手術操作機會。利用人體模型清楚地展示組織器官的解剖關系,模擬手術操作步驟。對于一些簡單的手術,讓留學生擔任助手,進行拉鉤、分離組織等操作。引入腹腔鏡教學。相較于傳統手術教學方式,利用腹腔鏡教學具有很多優勢。如探查視野清晰、廣泛,對于膽囊三角、直腸骶前筋膜等解剖結構顯示清楚;可實時轉播操作過程,受眾廣,手術過程中可以隨時討論學習;提供真實的手術影像,以便學生反復觀看。有報道顯示,通過腹腔鏡教學,住院醫師解剖結構[10]及手術技能[11]掌握程度顯著提高。留學生首先要了解腹腔鏡的基本結構,利用模擬訓練器進行組織顯露、牽拉、切開等操作。腹腔鏡手術中,留學生可在帶教教師指導下操作腹腔鏡鏡頭,增加感性認識。
3.3組建高水平帶教團隊
提高帶教教師英語水平及英語帶教能力是消除師生溝通障礙的最佳途徑。由于缺乏英語溝通環境,要想在短時間內提高英語水平無疑是十分困難的。通過培訓、英語角、由英語專業或有經驗的教師指導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教師可以成立學習小組,相互監督,共同提高英語水平。帶教教師在備課上多下功夫。備課的過程也是學習英語的過程。實習前,帶教教師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備課,熟悉帶教內容,尤其是醫學術語的英語表達。這在無形中增加了教師工作量,所以我們按照教學大綱要求把教學任務分配給多位教師,每人只教授一部分內容,如一人教授消毒鋪單,一人教授打結,一人教授切開縫合,待下一組留學生輪轉時更換教學內容,帶教教師間交流帶教經驗,進行新一輪備課和教學。這個方法在減輕教師帶教負擔的同時,也提高了教師英語帶教水平以及教學質量。
3.4提高留學生素質
首先,提高留學生漢語水平。基于克拉申語言習得理論,重視第二語言習得能力培養[12]。留學生既然選擇來我國求學,就應該入鄉隨俗,適應我國環境。無論是實習還是日常生活,漢語都是有效交流工具,學習漢語可以使溝通更加順暢,更好地領會帶教教師的意思,更快掌握外科手術操作技能[13]。其次,鼓勵留學生多結交中國朋友,了解中國文化,不做“邊緣人”,提高人際交往自信。帶教教師要有文化差異意識,留意留學生情緒變化,對于偶然產生的誤會及時溝通、耐心解釋。可選擇七年制英語班的住院醫及其他英語水平較高的低年資醫生以一對一形式幫助留學生,消除其陌生感,使其盡快適應臨床環境,更好地與同事及患者溝通,提高留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其主動學習。最后,引導留學生端正學習態度,堅定學習信念,使其認識到不管自我能力怎樣,基礎怎樣,來上課肯定會有收獲;帶教教師辛苦備課,在百忙之中帶領我實習,應該尊重教師的付出,認真學習,踏實上課,不曠課、不遲到早退,努力提高知識及技能水平。普外科實習常常忽略留學生操作能力培養,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教學模式缺陷、實踐機會少、語言溝通障礙及留學生自身問題等。通過改革教學模式、注重實踐、組建高水平帶教團隊、提高留學生素質等措施,提高帶教質量,以吸引留學生來華學習,提高我國醫學教育國際影響力。
作者:張鑫 王寶勝 單位: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