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新型學生工作室在口腔內科學中的應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學生工作室的創設是提高專業學習效果、培養新型人才的有效方式,采用“新型學生工作室”的教學模式進行輔助教學,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模式,從而提高口腔內科學的教學效果,同時促進學生形成臨床思維,增強職業道德感和責任感,培養創新創業意識,同時還賦予學生工作室競賽培養平臺和思政教育平臺作用。
[關鍵詞]“新型學生工作室”;口腔內科學教學;研究
學生工作室的創設是提升專業學習效果、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有效方式[1]。20世紀初,德國包豪斯設計學院最早實施“工作室制”教學,通過教學與項目的結合來培養學生專業能力和創新能力[2],在教育教學功能上實現“(教師)教學、(學生)競賽、(項目)研發、(技能)培訓”四位一體,在培養目標上實現“學生會工、教師能工”[3],因此,職業院校進行“工作室制”項目教學應用的深入探析,具有至關重要的現實意義。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我國口腔內科學教育有了長足進步,教學方法、技術和設備水平已經跟國際接軌。但是我們還存在諸多不足,如學生缺乏真實的臨床情境,導致所學知識理論聯系實際能力較弱;無法與患者直接溝通,導致溝通能力欠缺,缺乏醫德醫風及愛傷意識的培養;還有學生的平時成績評價比較單一、片面。為解決上述問題,本教研室采用“新型學生工作室”的教學模式進行輔助教學,使學生“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進一步豐富了口腔內科學課程的教學內容,提升了學生專業學習效果,完善了口腔內科學課程的評價體系,同時可助力培養我校口腔醫學學生的競賽能力、創業創新能力、崗位勝任能力,這也符合高職口腔醫學專業人才培養的規律和行業需求。
一、何為“新型學生工作室”
“新型學生工作室”是由口腔醫學教研室與專業對口企業合作,成立專業工作室,學校專業教師和合作企業骨干成為工作室的雙導師,工作室每學期招新,形成學習的梯隊,由學有所成的學長幫助新加入工作室的學生,形成“導師制”和“學長制”相結合的工作室指導機制。與傳統工作室不同,“新型學生工作室”是由學生主導,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引導的一種自我學習、創新創業教育平臺,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自發行為,學生的工作內容不僅跟學生所學專業相關,更培養了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增強了職業道德感和責任感[4]。可見,我們所提出的學生工作室與傳統的“工作室制”教學模式中的工作室有著本質的內涵區別:是以學生口腔工作室為載體,實現了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模式,其教育形式開放、教育內容多樣。
二、“新型學生工作室”的設計及應用
口腔醫學專業聯合企業共同搭建工作室平臺,形成“學校—企業”共同培育、“教師—學生”共同經營的工作模式。工作室由口腔醫學專業學生在專、兼任教師的指導下,負責全面運行,服務對象面向全校師生,采用預約制,工作室學生為預約成功的師生提供免費的口腔檢查、口腔宣教、牙齒潔治等系列服務,即口腔衛生師的部分職責[5],該職位不需考取醫師資格證書。指導教師綜合學生的實際表現、病歷書寫和“患者”服務質量評價,給予學生評分,評分將納入口腔內科學課程評價體系。通過“新型學生工作室”的運行,為學生在校內構建了工作崗位,學生在校內即可將所學理論知識應用于真實臨床工作。工作內容:對患者進行常規口腔檢查,并告知其存在的問題,給予合理建議;對患者進行口腔衛生宣教,進行衛生指導,包括正確刷牙方法、牙線使用方法、飲食注意事項等;進行口腔潔治及拋光。工作流程:按照臨床診療程序進行,預約時間—安排醫生—臨床操作(教師指導下)—問卷調查—后期隨訪。基本步驟:
1.前期準備
(1)制定計劃:教研室教師共同制定培訓內容、帶教排班、評分標準、各種評分表及宣傳計劃;
(2)人員安排:教研室專職教師和兼職教師排班進行帶教,保證學生工作室的正常進行和處理突發狀況;選擇大二學生,他們經過一年的理論教學和實操訓練以及臨床見習,能夠勝任口腔常規檢查和口腔潔治等操作,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每組組長1人,檢查者3~4人,助手3~4人;另組成宣傳團隊,負責工作室的宣傳,吸引患者加入;
(3)場地和設備:診室為臨床模擬實驗室(口腔綜合治療椅4臺),另準備消毒鍋、口腔器械盤、消毒包裝紙、潔牙手機、拋光膏和拋光杯若干;
(4)統一培訓:對帶教教師進行統一培訓,包括操作的統一和規范性、評分的統一和標準化;對學生進行統一培訓,包括正確規范的操作方法和評分標準。2.實施階段(1)預約:通過電話或微信、QQ進行預約,由小組長負責;(2)安排:將醫生—患者—助手對應安排好,由小組長負責,帶教教師審核;(3)操作:進行問診和常規口腔檢查或口腔潔治,帶教教師在旁邊監督并打分,然后書寫病歷;(4)問卷調查:操作結束后,患者進行評價(微信小程序匿名評價);
(5)后期隨訪:一周后醫生對患者進行電話或微信回訪,必要情況下需要定期回訪,關心患者的治療后情況和維護情況,并給予指導;
(6)評分匯總:將教師評分表、助手評分表、患者反饋表進行匯總評分。
三、“新型學生工作室”的效果
學生口腔工作室自成立一年多以來,服務320余人,提供口腔檢查和口腔衛生指導320余次,口腔潔治服務70余次,不僅為我校師生解決口腔基本問題,而且充分踐行了“健康中國”理念,306份患者回訪記錄表明,滿意度達95%;在98份學生調查問卷中,他們在口腔檢查中見到了各種口腔疾病,帶著好奇心和挑戰感,以問題為導向,促進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醫患溝通能力,樹立了良好的醫德醫風和愛傷意識。(見文末表1)
四、“新型學生工作室”的特色及意義
(一)加強學生專業知識,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學生在工作室里接觸大量常見病、多發病,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責任感,促使他們主動學習,同時將書本上抽象的理論知識與實際聯系起來,有助于學生掌握口腔內科常見臨床疾病的臨床表現和診斷方法,更為將來的實習工作打下堅實基礎;另外,通過口腔檢查,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有利于快速進入實習醫生狀態,更為其他臨床學科打下良好基礎,并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二)提高學生表達能力,培養學生醫患溝通能力通過與患者的溝通,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交往能力,學生問診技巧和醫患溝通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這也為將來良好的醫患關系和人際關系打下基礎。
(三)倡導團結協作精神,培養學生高尚的醫德學生組建的治療團隊包括醫生、護士、助手、消毒員等,大家一起學習,一起進步,形成團隊協作意識、犧牲奉獻精神,增強團隊凝聚力;通過“義務服務”,讓學生學會了奉獻愛心,既有了同情心,又增強了責任心。
(四)促進形成臨床思維,培養創新創業意識通過整個工作過程,學生掌握了口腔治療的全過程:前期準備、口腔護理、助手配合、病歷書寫、后期消毒、院感防控,建立了完整的臨床思維。同時,工作室模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通過合理分工,互相配合,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培養了學生創新意識和獨立思考的職業意識,從而形成創新創業精神。總之,賦予新內涵的學生工作室,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學習,而且融入創新創業教育和思政教育;不僅能鍛煉學生團隊合作精神和溝通能力,還能培養學生高尚的醫德和愛傷意識,較好銜接口腔內科學目前的教育教學模式與人才培養目標之間的差距,取得單純課堂授課難以達到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程立浩,柳軍.“工作室”教學模式在高校創業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當代繼續教育,2016,34(190):89-93.
[2]張紅芳.“工作室制”教學模式下高職ESP教學改革研究:以藝術設計專業為例[J].邯鄲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30(1):74-77.
[3]許愛軍,蔣新革.“工作室制”教學模式的內涵分析與概念辨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11):21-25.
[4]高燕,馬韋偉.“雙創”背景下數字媒體應用技術專業工作室教學法的可行性探究[J].數碼設計,2018(1):183-184.
[5]劉洪臣.口腔衛生師的職業與職責[J].中華老年口腔醫學雜志,2021,19(2):105-108.
作者:張蕾 寇亮 常懷廣 單位:寧波衛生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