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神經內科護理管理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神經內科疾病患者大多年齡大、病程長、病情重、有部分功能障礙[1],對護理技術水平要求較高,并且神經內科基礎護理工作量大、特殊治療多,故提高護理質量與護理效率至關重要精細化管理符合現代社會的發展理念和文化理念,是通過科學技術充分運用各種資源來提高組織執行力的一種現代管理模式。本研究在神經內科護理管理中應用精細化管理,臨床效果顯著,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3年6月~2013年12月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內科病區的6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均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n=30),對照組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35~66歲,平均年齡(49.2±13.6)歲,平均病程(3.1±1.9)年;實驗組中男14例,女16例,年齡31~59歲,平均年齡(48.3±11.2)歲,平均病程(3.3±1.7)年。,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既往史等一般臨床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方法給予2組患者基礎護理措施,實驗組在基礎護理基礎上給予精細化管理護理:(1)實行護士長-責任組長-責任護士-助理護士類型的分層責任制[2]。護士長控制全方位的護理質量;責任組長則進行心理和軀體方面護理的評估;責任護士負責觀察患者的病情以及治療護理操作等工作;助理護士對患者的生活護理進行負責,并完成送檢標本、陪護患者檢查等任務[3]。(2)降低風險事件發生,為降低患者發生跌倒或出現燙傷的風險率,在有關地點放置或粘貼小心燙傷和小心地滑等類型的標志;對評估后確定診斷有墜床的風險的病患,對其采用床欄或約束帶進行安全約束。(3)實施“三全”管理法,即對于醫生、護理人員和各種儀器設備實施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管理,同時建立護理風險預警的制度,盡可能地細化護理過程中病患可能承擔的各種風險。統計住院期間意外事件發生率、護理并發癥發生率,護士長采用書面檢查及技能考核等方式進行量化評估基礎護理、特級護理及一級護理的合格率。
1.3統計學方法對本組研究的數據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對照組和實驗組護理質量相關指標的比較,實驗組意外事件發生率、護理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下降,基礎護理、特級護理和一級護理的合格率顯著提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醫院中所采用的精細化管理的實質是一種分解細化目標和戰略并加以落實的過程,同時也是將醫院整體執行能力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的重要途徑[4]。醫院是一種服務性的行業,如果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之中取得認可,就必須通過大力加強醫院內部的管理來提高神經內科護理管理的醫療質量,要做到準確、精細,力求零差錯、零失誤,從而增加患者和家屬的滿意程度,并提高護理的質量。
神經內科主要診治代謝病和遺傳病、神經系統變性病、坐骨神經病、三叉神經痛、腦部炎癥性疾病、腦血管疾病、偏頭痛、脊髓炎、癡呆、及重癥肌無力等,而這些疾病的患者中老年人所占比例最大[6],老年人身體機能下降,患病時大多會精神恍惚、自理能力差等,僅使用基礎護理,很容易導致忽略一些很小的細節,帶來嚴重的后果。神經內科的病患臨床情況具有相對獨立的體系和特征,存在不確定的復雜性與多樣性,這就要求神經內科的護理管理中采用精細化管理護理。
“精”、“準”、“細”、“嚴”是精細化管理的4個核心內容。神經內科精細化護理管理過程中,首先,要求每一位護理人員充分認識細節的重要性并在護理操作中完善護理工作的細節流程;其次,要嚴格執行操作規程,在護理中做到謹小慎微;最后,為提升精細化護理管理的影響力,還可以集中患者及家屬來開展充分的宣教活動,一對一與患者溝通,使其了解自身病情,預防可能出現的危險。本研究中,對照組意外事件發生率為3.5%,實驗組為0.5%;對照組護理并發癥發生率為2.4%,實驗組為0.1%;對照組基礎護理合格率為92.5%,實驗組為97.4%;對照組特級和一級護理合格率為91.4%,實驗組為96.7%,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應用精細化管理的臨床效果顯著,能夠顯著降低并發癥以及意外事件的發生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命質量。由此可見,精細化管理應用在神經內科護理管理中可行性很高,成效顯著,建議推廣應用。
作者:胡朝霞 單位: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內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