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臨床醫學的醫德調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方法
參考已有的一些調查問卷項目,結合實際自行設計“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醫德調查問卷”,以年級為單位向重慶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發放。統計學處理采用epidata3.1軟件進行數據雙錄入,用SAS9.2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基本信息243名被調查的醫學生中2011級65名(26.75%),2012級53名(21.81%)、2013級125名(51.44%);211名(86.83%)為應屆畢業考取研究生,77名(31.69%)現已取得職業醫師資格證,僅有2名年齡超過30歲;3個年級的學生現均在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80名)、附屬第二醫院(67名)、附屬兒童醫院(96名)進行臨床輪轉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學習的主體人群已悄然轉換為臨床診療活動中的“準醫生”。2.2對職業的情感認同醫學生對醫生職業所特有的珍愛生命,愿意傾盡全力為病患解除痛苦的情感將直接成為他們今天學習乃至明天在崗位上對醫學知識孜孜不倦探索的不竭源泉。243名醫學生中有56名(23.14%)認為學醫可治病救人,解除患者痛苦,52名(21.49%)對醫學有興趣,想從事學習研究,為了謀求一份相對穩定的工作和受家人影響各50名(20.66%),32名(13.22%)認為醫生收入、社會地位高,受人尊敬,3名(0.83%)沒有選擇。不同年級的學生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4801),有部分學生學醫目的模糊,呈功利化。選擇攻讀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的主要原因中有58名(23.97%)是為了獲得研究生文憑,還有6名(2.48%)認為專業學位研究生容易畢業,部分學生職業情感淡漠。2.3對醫德規范、倫理的解讀在對醫德規范包含的內容選項中,學生選擇救死扶傷、實行人道主義231名(95.06%),尊重患者的人格和權利219名(90.12%),遵紀守法不以醫謀私208名(85.60%),嚴謹求實、奮發圖強、鉆研醫術、精益求精207名(85.20%),文明禮貌服務199名(81.89%),相互學習、相互尊重的194名(79.84%),誠實、守信的187名(76.95%)。醫德規范并未深入所有人心中;在對醫學倫理自主原則的選項中有103名(42.39%)認為自主是醫生按照疾病規律自主決定治療,12名(4.94%)認為自主是完全聽從患者的所有要求,片面理解醫學倫理自主在研究生中有相當大的比例。2.4對醫德責任的詮釋面對當前比較敏感的收受“紅包“這一問題,有21名(8.64%)選擇接受,進一步問及原因時,接收的同學大部分認為應根據患者的經濟能力來決定,經濟能力好就接受者11名(52.38%);認為付出了勞動,應該得到獎勵,可以接受者4名(19.05%),看情況,如果確定收了查不到,就接受1名(4.76%),其他原因5名(23.81%)。堅決不接收者222名(91.36%),其中認為這是自己分內的工作,患者已向醫院交付過醫療費用的115名(47.30%),覺得這樣做有悖醫生職責應堅決抵制者95名(39.10%),其他原因12名(5.00%)。如果您是一名臨床醫生,在診療過程中被患者誤解,在與患者反復溝通后仍無法解決,3個年級的醫學生選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20)。
3討論
3.1重視職業認同感教育職業認同是學生選擇繼續攻讀醫學,成為優秀臨床醫生的根基,也是醫德教育能否收到直接成效的關鍵要素。專業學位研究生生源悄然改變,通過本文結果可以看出學生讀研的目的呈現多樣化:本科畢業因就業難轉而讀研,“醫生職業、收入穩定”,“受家人的影響”選擇比例較大,相當數量的研究生職業選擇遵從眼前經濟效益。針對生源現狀,加強對學生職業規劃的全程指導,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情感和職業忠誠度成為當前醫德教育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在整個3年的學習期間絕大部分時間將在臨床輪轉實踐,零距離接觸病患及其家屬,他們既是“準醫生”,更是“學生”,本科階段習得的醫德知識將在臨床實踐中逐步固化為醫德行為習慣,職業情感也應當在臨床實踐中不斷得到升華,保證培養質量和特色的關鍵便演化為醫德實踐教學的有效性。重慶醫科大學近年來精心打造的“縉云講壇”,名醫、名師的言傳身教,“歲月如歌•醫路有你”的師生演講賽等活動成為激發學生的職業熱情,培育高尚醫德的沃土。作者堅信這種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無形滲透將會為醫德教育撐起一片蔚藍的天空,使醫學生們從內心真切感受到醫生職業的神圣與責任的重大,提升對職業的認同感。3.2強化醫德規范、醫學倫理的認知對醫德規范、醫學倫理的深透認知是履行醫生職責的根本保障。通過調研作者看到絕大多數學生能正確理解醫德規范,但是對“誠實、守信”,“相互尊重、相互學習”等基本準則在我們培養的醫學高級人才中并未得到廣泛的認可;對醫學倫理的自主原則有42.39%的學生認為是由醫生決定治療,4.94%的學生認為應完全聽從患者的所有要求,研究生們并未理解到自主原則不是醫生的自主,而是患者和家屬的自主選擇權。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因為培養目標的特性決定了在學習過程中比科學型研究生有更多機會將醫德體驗帶入臨床實踐。高尚的醫德扎根于基本的規范,只有將書本上習得的條款與臨床診療中的現實匯集碰撞,才會在學生腦海扎根,照亮醫療行為。3.3培育對醫德責任的擔當醫德責任是醫德原則和規范對醫務人員的要求,它既是對自我行為的有效約束,更是一種想方設法為病患解除痛苦恪盡職守的高尚情感,它是一種“自覺自愿”付出的行為體現。面對“如果您是一名臨床醫生,在診療過程中被患者誤解,在與患者反復溝通后仍無法解決”的問題,3個年級的學生在答案的選擇上呈現顯著性差異,2013級有70名(56%)更傾向于選擇繼續與患者溝通,爭取患者理解,盡早配合治療,而2011級卻有38名(58.46%)選擇找上級部門協調解決。由這組差異較大的數據我們可看出剛進入臨床實習同學大都希望通過自己耐心的溝通最終取得患者的信任,對與患者的溝通抱積極作為的態度,然而隨著接觸臨床時間的增長,同學們在醫患糾紛避讓,醫患溝通的行為選擇上態度更加謹慎;另一方面對“紅包”的誘惑仍有少數同學選擇接受,部分學生醫德行為的選擇傾向、醫德責任的擔當有悖教育者期望。面對現實中種種壓力和誘惑,堅定醫學生醫德信念,提升其醫德責任感,才能促使學生們在今后的從醫生涯中做出正確的醫德行為選擇。“大醫精誠”的情懷絕非一蹴而就,高尚醫德的養成與學校的教育培養、臨床實習的醫德氛圍息息相關。掌握現狀,重視對學生職業認同的教育,改革醫德教育形式和內容,強化學生對醫德規范、醫學倫理的認知,培育有醫德責任感,有擔當的高級醫學綜合性人才將是醫德教育的不懈追求,也是賦予高等教育義不容辭的神圣職責。
作者:袁羽西馮躍林陳地龍李情單位:重慶醫科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學院重慶醫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