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標準化病人在臨床教學中的應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以遼寧醫學院醫療學院2005級臨床專業本科生為研究對象,共12個班,總計325人,分別為三年級1個學期診斷學課間實習、四年級2個學期臨床專業課教學、五年級2個學期臨床實習。
1.2SP與教學設備
遼寧醫學院自2006年以來培訓了多批標準化病人,具有能夠成功扮演內、外科常見病、多發病的標準化病人11人,預備人員7人。具備編寫劇本、招聘志愿者、培訓考核標準化病人的一套較為成熟的機制與實施方案。將標準化病人應用于診斷學、內科學教學和畢業考試,取得了一定的經驗與成績。多媒體診斷實驗室是遼寧營口巨成電子醫療儀器廠生產的多媒體實驗教學系統,學生4人一組,配1臺電腦和2臺電子標準化病人(心肺聽診、觸診電子標準化病人和腹部觸診電子標準化病人)。
1.3研究方法
三年級診斷學課間實習應用sP進行問診4學時、一般檢查和頭頸部查體4學時、胸部查體20學時、腹部查體8學時、脊柱和神經系統查體學時的教學。教學期間每名學生完成兩次問診及體格檢查,一次問診和體格檢查均與sP完成;另一次體格檢查為電子標準化病人,問診由同學相互進行。任課教師對學生的表現予以評估,以作為應用sP進行診斷學課間實習教學效果的評價。讓學生也對sP的演示能力及效果進行評估,以檢驗sP的應用效果。四年級臨床專業課教學中應用sP進行問診、體格檢查及相關學科的案例教學。根據各個學科教學內容設計病例,每名學生完成兩次成人問診和體格檢查,一次為sP,一次為真病人,要求學生完成病史采集和體格檢查后做出初步診斷、鑒別診斷并提出治療計劃。學生在問診及體格檢查過程中不知道哪位是sP,哪位是真病人,完全由任課教師分組并考核。教學結束后由教師和sP對學生進行評估,來評價此種教學方式的效果。同時由學生和教師對比sP和真病人,以觀察sP的應用效果。五年級實習出科考試和畢業考試采取客觀結構化臨床考試(ObjectiveStructuredClinicalExamination,OSCE)t~的形式,應用sP進行內科、外科、婦產科等相關的問診、體格檢查及技能操作等考試,sP根據統一評分標準,對考生做出評判。
1.4效果評定
任課教師從人文關懷、溝通技巧、現病史內容、查體項目、查體順序、手法技巧、病理體征識別等方面對學生的問診和體格檢查進行評估(問診+體格檢查=100分),以評價將sP應用于臨床教學的效果。學生和教師從演示是否真實、有無暗示、醫患配合等方面對SP和真病人進行評估,以檢驗sP的應用效果。
1.5統計學處理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7.0統計處理,數據分析用兩樣本均數t檢驗及F檢驗,各組實驗數據均以均數士標準差(x“)表示。
2結果
在診斷學課間實習中,學生應用sP進行問診和體格檢查的成績明顯高于應用電子標準化病人和學生互相問診的成績。使用sP進行臨床相關學科教學的學生對臨床各學科的診療能力與應用真實病人相比無顯著性差異。學生和教師對sP演示效果的評價與真病人相比無顯著性差異。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對sP的應用表示認同。大多數學生認為sP在{l蠡床教學中的應用,更能提高他們的問診、查體技能水平及與患者溝通的能力和技巧,接近達到和真實病人相同的學習效果。
3討論
標準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簡稱sP),是指從事非醫技工作的正常人或輕癥患者,經過培訓后,能準確表現患者臨床癥狀、體征和病史而接受I臨床檢查者,旨在恒定、逼真地真實臨床情況,發揮扮演患者、充當評估者和教學指導者三種功能。sP的使用為現代臨床教學和評估開辟了新的路徑,我們將sP應用于診斷學課間實習已經積累了一定經驗,在此基礎上拓展思路,將sP應用于醫學類獨立學院三年級診斷學的問診和系統查體訓練、四年級f臨床專業課的案例教學、五年級I臨床實習出科考試和畢業考試中,使醫學生更早、更多地接觸”病人”,加強人文素質教育,培養正確的查體順序、手法及臨床思維模式,使理論知識與臨床見習密切結合,更加突出能力和素質的考核,取得較好效果。
3.1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在臨床教學中利用標準化病人設置有關心理、道德、倫理等方面的問題,學生通過與標準化病人的親密接觸,親身體驗各種人文方面問題,如初次見面的自我介紹、與病人的溝通,在查體時盡量減少患者的不適等細節,樹立學生的人文關懷理念,為將來的實際工作打下良好基礎。
3.2培養學生的臨床技能標準化病人的培訓與應用可以鍛煉學生的臨床思維,補充臨床病例的不足月。相對于傳統教學方法,標準化病人能夠較好的扮演病人角色,能夠培養學生的語言溝通技巧,在系統查體中優勢明顯。通過對標準化病人的問診、查體等訓練,培養學生與患者的溝通能力和交流技巧,訓練學生查體的順序性、系統性和技巧性,提高了他們的臨床思維能力、臨床實踐能力及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
3.3構建臨床醫學理論與實踐的橋梁根據臨床專家、教師設計的典型臨床案例,對標準化病人進行癥狀體征訓練和劇本模擬訓練,展現病例的臨床特征和個性特點,使其更接近臨床實際過程。標準化病人應用于臨床教學中,為學生創造了I臨床實踐機會,幫助學生在接觸真正患者之前,掌握和提高J床技能,實現從學生到醫生的角色轉換,使醫學教學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傾向。
3.4建立客觀有效的』艋床技能考核體系。標準化病人用于成績考核,能提高臨床考核的準確性、可比性、可靠性、客觀性、公正性。標準化病人是經過特殊訓練后可以模擬臨床疾病或真實病人的正常人,用于臨床技能的考核,以同一標準來評估學生的表現,通過充當患者的親身感受,指出學生操作的缺陷所在,教會其正確的方法并給予再次實踐的機會。通過這一教學反饋和指導過程,強化了學生的短時記憶,促進學生臨床行為模式的形成,體現了患者和教師雙重作用所在,這是普通患者和專業教師無法具備的。標準化病人還能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或較好的地方向教師反饋,教師可以從中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有的放矢的做出下一步教學計劃及方案。將標準化病人引入臨床教學,在發達國家開展得較為普遍,國內大多數醫學院校也都嘗試將標準化病人用于臨床技能考核,但將標準化病人應用于臨床教學特別是注重I臨床能力培養的醫學類獨立學院的系統教學尚處于探索之中。我們將標準化病人應用于醫學類獨立學院臨床教學中,在實踐中培養學生從簡單地與患者交流,詳細了解病史,細致地體格檢查到制定正確診治方案,使其具備良好的醫患溝通技巧、問診和查體的臨床技能以及基本的臨床思維能力,教學效果顯著,得到學生和教師的一致認同。實踐證明這種新的教學模式對臨床教學的改革具有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