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針灸益智傳統作用機理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針灸益智是指通過針灸的方法,來治療智力障礙類疾病,以改善患者智力,促進身體健康。那么,針灸施術于人體之后,是通過何種途徑起到益智療疾的作用呢?從歷代針灸文獻資料看,對這一問題論述的不多。根據對中醫“智力”概念的剖析,結合針灸醫籍記載的實際內容,確定健忘、癡呆、無心力等病癥為智力障礙類疾病,凡能治療智力障礙類疾病的穴位均屬益智穴。筆者在整理總結歷代醫家針灸益智臨床經驗的基礎上,引入文獻計量分析方法,從益智穴的經絡分布、益智處方的配穴含義等方面,就針灸益智的作用機理作一初步探討。
1刺激經穴,疏通經脈
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統稱。經絡中以經脈為主干,經脈中又以十二經脈和奇經中的任督兩脈最為重要,人體上的絕大多數穴位都在以上十四經脈之中。就益智穴位看,10部針灸專科醫籍(《黃帝明堂經》、《針灸甲乙經》、《黃帝明堂灸經》、《銅人腧穴針灸圖經》、《針灸資生經》、《銅人針灸經》、《西方子明堂灸經》、《針灸聚英》、《針灸大成》和《針灸集成》),以及6部綜合醫籍(《千金方》、《外臺秘要》、《太平圣惠方》、《圣濟總錄》、《普濟方》和《類經圖翼》)所載的益智單穴(即能主治智力障礙類疾病的單個穴位)計24個,全位于十四經脈[1]。筆者還查閱了清代及清代以前的其他針灸文獻,并整理其針灸益智的臨床經驗[2],發現涉及益智穴位共50個(含上述益智單穴及其他益智處方中的用穴),除鼻交頞中和鬼眼2個屬經外奇穴外,其余48個均為經穴。可見,針灸益智主要通過刺激經穴,改善智力,恢復健康。經脈是疏通氣血、補心強記、益智健腦的主要通道。
1.1益智經穴的經脈分布48個益智經穴的經脈分布見表1。從表1中發現:有3個穴位以上的經脈是心包經6穴、心經5穴、膀胱經5穴、任脈5穴、腎經4穴、督脈4穴、肺經4穴、脾經4穴、大腸經3穴、小腸經3穴、胃經3穴等。益智經穴占每條經脈全部穴位所占的比例,以心包經、心經為最高,心包經占66.67%(6/9),心經占55.56%(5/9),其次是肺經占36.36%(4/11),任脈占20.83%(5/24),脾經占19.05%(4/21),小腸經占15.79%(3/19),腎經占14.82%(4/27),大腸經占15.00%(3/20),督脈占14.29%(4/28)。經綜合比較分析:益智經穴主要集中在心經、心包經、督脈、任脈、腎經、膀胱經、肺經和脾經等。
表1益智經穴的經脈分布(略)
從經脈的分布特點看,與中醫心主神明、腦為元神之府的學說相吻合,這些經脈與心腦關系甚為密切。“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素問·靈蘭秘典論》)[3]。心經和心包經除本身是主司智力活動的通道外,同時與頭腦相通,與腦髓密切相關。任督兩脈,總領陰陽,其分布亦與心腦密切相關。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由于脾、肺等臟器的功能活動與腦髓密切相關,手足陰經也直接或間接地上達于頭腦。經絡與心腦相連相通,關系緊密,溝通了五臟六腑、四肢百骸與心腦的聯系,并將臟腑所化生的氣血精微傳輸心腦以奉養神明,刺灸經絡上的特定穴位,通過“經脈所通,主治所及”的作用,達到調節和改善心腦功能的目的,也正是針灸益智的重要作用途徑。
1.2益智經穴的部位分布從部位分布看,益智經穴可分布在身體的各個部位,但主要分布在手、足、腹、背,見表2。背部主要是督脈和膀胱經的穴位,包括對應心臟的心俞和具有強壯作用的膏肓俞等重要背俞穴。腹部主要是任脈的穴位,另如脾經的大橫、腎經的幽門。從具體的位置看,大多靠近心和心包之處,有向心分布的趨勢,“心者,神之舍也”(《靈樞·大惑論》)[3],這種取穴除了經絡上的意義之外,可能還體現了局部取穴的原則。手、足的益智經穴(33個)大大高于腹、背(15個),其中手部的經穴(21個)又高于足部(12個),這是因為手三陽經從手走頭,與腦關系密切,手三陰經出屬上焦,與心直接相連或相鄰,手部經穴的益智作用更為快捷。細析一下手、足之穴,發現位于手、足末端的五輸穴計20個,占60.61%,如少沖、中沖、涌泉、至陰、少商、隱白均為井穴,神門、大陵、太淵、太白、后溪均為輸穴,等等,由于五輸穴經氣充盈,運行活躍,可使益智取效更為顯著。
表2益智經穴的部位分布(略)
2養心益腎,調理臟腑
2.1心腎與智力心為神之居,血之宗,脈之體,為君主之官,主司神明,“積神于心,以知往今”(《靈樞·五色》)[3],心的主神明功能,即包含了人的智力活動,實際上中醫之心已包括了現代所謂的腦的大部分功能。心主血脈,血液是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心氣旺盛,則血脈充盈,才能保證“主神”功能的正常發揮。心氣不足,則心血虧少,或血行不暢,就出現精神思維方面的低下和紊亂,可見宋代針灸名家王執中將健忘、失智、無心力等典型的智力障礙類疾病歸為“心氣”門[4],極為妥帖。針灸益智通過安心神、補心血、振心陽、益心氣、開心竅等,起到改善智力的作用。如巨闕乃心經之募穴,是心氣不足的反應之所,可療無心力、健忘;心俞對小兒心氣不足引起的數歲不語,智能低下有效;又心經之神門,為心氣所出入之處,心性之癡呆、健忘,必刺神門。曲澤主心氣不足,郄門治神氣不足,間使療健忘,此三穴均屬心包經。心包乃心之外圍,代心行事,同心一樣,主持人體智力活動,刺灸心包經腧穴益心血,通心氣,同樣起到改善心腦功能的作用。
《醫學入門》說:“腦者髓之海,諸髓皆屬于腦,故上至腦,下至尾骶。髓則腎主之。”[5]腎能藏精生髓,并充養大腦,腎舍志,腎亦同記憶直接有關,若腎精虧虛,則精髓不足,腦海空虛,健忘失眠,神呆衰老。針灸益智學術中,非常重視補腎益精以生髓充腦的益智體系,如腎經之復溜滋陰補腎,可療健忘;涌泉能補腎填精,益髓充腦;大鐘是治療癡呆的名穴,屬足少陰經之絡穴,為人身精氣匯聚之處,具有補腎和血、益精強神之功。可以說,五臟之中,除心以外,要數腎與腦最為密切。巔下為腦,腦為髓之海,中屬督脈,兩旁屬足太陽膀胱經。可見,填補督脈精髓,是補腦益智的有效方法。針灸益智也遵循這一方法,如《靈樞·海論》指出:對髓海之有余和不足,要“審守其輸而調其虛實”[3]。膀胱經之膏肓俞,督脈之百會,均有填精補髓的作用。督脈之靈臺、神道,既能通督益腦,又應心之位,為心氣之通道,也能寧心而益智。
2.2調臟與益智肺、脾、胃等臟腑亦與智力密切相關。《靈樞·天年》云;“八十歲,肺氣衰,魄離,故言善誤。”[3]肺氣虛可以導致健忘。又腦髓能司運動,有賴胸中大氣為之斡旋,而大氣是天氣與谷氣相并聚于胸中,需要肺的主氣調節。“邪中于項,圖逢其身之虛,其入深,則隨眼系以入于腦,入于腦則腦轉”(《靈樞·大惑論》)[3],外邪乘虛而入,由表及里,侵襲腦髓,這時就要宣肺祛邪,如肺經之列缺,宣肺解表,疏風通絡,可療健忘等。《備急千金要方》載:“天府、曲池、列缺、百會,主惡風邪氣,泣出喜忘”[6],天府、列缺為肺經之穴,宣肺祛邪,曲池為大腸之“合”穴,與肺相表里,能疏風解表,百會通絡利竅,四穴合用,則風邪外出,肺氣清肅,大腦清潤。脾、胃為后天之本,化生水谷精微以榮養大腦,如《靈樞·五癃津液別》說:“五谷之津液合和而為膏者,內滲入于骨空,補益腦髓。”[3]脾藏意,主思,思包括記憶、思考等智力活動。南宋醫家陳言在其所著《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中說:“今脾受病,則意舍不清,心神不寧,使人健忘,盡心力思量不來者是也。”[7]故楊繼洲療健忘失記除選列缺、心俞、神門、少海外,當“復刺后穴:中脘、三里”[8],心俞、神門、少海理心寧神,益智無疑;中脘、三里均為調理中焦要穴,健脾和胃,益思強記。《靈樞·動輸》云:“胃氣上注于肺,其悍氣上沖頭者,循咽,上走空竅,循眼系,入絡腦。”[3]脾胃與肺密切配合,助腦司神,楊氏又用列缺清宣肺氣,通絡達腦,助胃氣上輸,恐含肺胃同治之意。
五臟在精神思維活動中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有著密切的聯系,它們相互配合,積極協調,共同完成人的思維過程。刺灸特定輸穴,以健益智力,往往通過綜合調理五臟的功能,從而達到改善智力,康復心腦的目的。如神門、三里治“男女癡呆之證”[9],神門、支正治“善忘”[10],分別通過心與脾胃、心與小腸(與心相表里)相互作用,獲取益智之效。
3祛邪化濁,開竅清神
智力障礙類疾病,一般病因多端,證情復雜,虛實相兼。其虛多責之心脾腎之不足,其實則邪熱侵擾,痰氣凝結,或血瘀內停。用針灸治療智力障礙類疾病,也要立足于邪實的一面,通過豁痰化濕、活血祛瘀、清熱化濁、行氣通絡等法,以利竅清神。開竅即開心孔,利心竅,通腦絡,宣腦竅。古人云:精足而心之液生,液生而心之竅啟,竅起而心神清,心竅蒙塞則昏昧而善忘。不管是清熱、滌痰,還是祛瘀,都是為了達到開竅益智的目的。如心經之通里,開心竅,寧心安神;主失智之內關,清心瀉火,宣竅開智;療善忘之間使,疏通心包經氣,開竅醒腦。太白為脾經之原穴,健脾化濕;豐隆為胃經之絡穴,祛痰開竅,合之可療“心事忘”。從古籍記載看,一般化痰開竅可取豐隆、中脘、足三里、鳩尾、解溪、天府等;活血開竅常用百會、心俞、膻中、中沖、郄門、少海等,既可開竅,又具寧心安神的作用。《針灸大成》載治失智癡呆方(神門、鬼眼、百會、鳩尾)[8],其中神門養心安神,鬼眼祛邪醒腦,百會健腦益智,鳩尾化痰通絡,以開竅寧神為法配穴處方,頗為經典。
4結語
總之,針灸益智的傳統作用機理頗為復雜,需結合經絡學說、臟象學說、病因病機、辨證學說等進行探討。上述之疏通經脈、調理臟腑和化濁開竅等環節,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共奏益智之功,如《神應經》之療“呆癡”方[11],神門寧心通絡,心俞養心活血,涌泉滋水益精,少商開竅醒神,通補兼施,故可轉呆益智。不少益智經穴,本身具有通脈、補臟、祛邪的綜合作用,如百會身兼通絡、寧心、壯髓、開竅諸多功能,又居腦巔,故病因不同之健忘,都可取百會一穴。
【摘要】在益智針灸專題文獻研究基礎上,對整理所得的益智用穴50個、益智處方24則等資料展開分析,從益智穴的經絡分布、益智處方的配穴含義等方面著手,在中醫基礎理論指導下,探討了針灸益智的傳統作用途徑。認為針灸主要通過刺激經穴,疏通經脈;養心益腎,調理臟腑;祛邪化濁,開竅清神,而益智健腦,改善智力障礙類疾病。結合文獻計量研究,發現益智用穴以心經、心包經、督脈、腎經等的經穴為主,證明中醫心主神明、腎主精生髓通腦等學說的科學合理,對指導益智臨床實踐有重要參考價值。
【關鍵詞】智力障礙針灸療法益智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