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口腔黏膜下的纖維性變中醫辨治經驗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根據口腔黏膜下纖維性變的中醫病機特點,臨證時注意從虛實、臟腑、氣血綜合辨治,治以活血養血、祛濕化濁、清熱解毒,采用自擬養血清熱解毒方加減治之,臨床療效顯著。
[關鍵詞]口腔黏膜下纖維性變;虛;瘀;濁毒
口腔黏膜下纖維性變(oralsubmucousfibrosis,OSF)是一種具有惡變潛能的慢性、進行性口腔黏膜疾病[1],嚼食檳榔是其最主要的誘發因素[2]。本病主要表現為頰、舌、翼下頜韌帶等口腔黏膜發白、變硬,嚴重者可導致張口受限,甚至癌變。故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將其列為癌前狀態。中醫古籍中沒有OSF的相關記載。《黃帝內經》中記載了類似本病癥狀的疾病,故根據其臨床癥狀和表現,可將其歸屬于中醫“血瘀”“積聚”等病證范疇[3]。筆者根據多年臨床經驗認為,虛、瘀、濁毒三者互結是本病中醫病機的一大特點,故在臨床上注重從虛實、臟腑、氣血綜合辨治,治以活血養血、祛濕化濁、清熱解毒,療效顯著,現總結如下。
1病機特點
1.1因虛致病
《素問•調經論》有“百病之生,皆有虛實”之說。虛,指正氣不足,即人體陰陽、氣血、津液、精髓等正氣虧虛,可由先天稟賦不足或后天失調及疾病耗損導致,正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無虛則無病,既病必有虛。流行病學調查研究發現,該疾病的發生存在一定的易感性差異,并非所有有咀嚼檳榔習慣的人群均會罹患OSF[4]。筆者認為,OSF的發生與患者自身正氣強弱密切相關。檳榔作為外源性“邪毒”侵入人體后,若先天不足或后天失養,邪毒便可趁機而入;加之OSF是一種慢性疾病,日久則又耗損自身正氣,使氣血虧虛進一步加重,肌膜失于濡養,從而導致本病的發生。
1.2因瘀致病
瘀,是指血液運行不暢或血液瘀滯不通的病理狀態。《靈樞•營衛生會》曰:“老者之氣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澀。”血液的正常運行,依賴心、肺、肝、脾等臟腑的生理功能,依賴氣的推動與固攝,依賴脈道的完整和通暢。《醫學正傳•氣血》有“血非氣不運”之說,可見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OSF的主要病理變化是上皮組織萎縮及結締組織膠原纖維變性。顯微鏡下觀察,可見黏膜上皮萎縮,結締組織膠原纖維玻璃樣變,血管出現狹窄甚至閉塞[5]。故此,長期咀嚼檳榔、過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使毒邪郁積于口腔黏膜,可致黏膜脈道的完整性和通暢性被破壞,進而引起局部的氣機不暢,血運受阻;氣血失和之后,瘀血滯留,黏膜失去血液的滋養,導致疾病的發生[6]。
1.3因濁毒致病
濁毒理論是近年來提出的一個較新的中醫病因病機理論。濁毒既是致病因素,也是病理產物。濁與濕同源,濕乃濁之源,濁乃濕之甚;毒與熱同類,熱乃毒之漸,毒乃熱之極。《景岳全書•腫脹》曰:“蓋水為至陰,故其本在腎;水化于氣,故其標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因此,津液的代謝平衡依賴于脾、肺、腎等臟腑的相互協調。其中脾主運化,運化水濕。若脾失健運,濕無以化而聚為水,積水成飲,飲凝成痰;《丹溪手鏡•積聚》云:“因食、酒、肉、水、涎、血、氣入積,皆因偏愛,停留不散,日久成積塊。”故恣食肥甘厚味,也可致濕濁內生。痰飲為濁物,隨氣而行,內至五臟六腑,外達肌膚腠理,可停滯而致多種疾病,故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說。檳榔性溫燥熱,在嚼食過程之中不斷與口腔黏膜接觸,其中所含有毒物質不斷刺激口腔黏膜,日久則邪毒蘊結不散,進而化痰,痰濁作用于人體,影響脾、肺、腎等臟腑功能,導致水液代謝失衡,使得口腔黏膜失去津液的滋養,其生理結構和活動受到影響,導致本病的發生[7]。
1.4虛、瘀、濁毒互結
《醫林改錯》指出:“元氣既虛,必不能達于血管,血管無力,必停留而瘀,以至氣虛血瘀之證。”又如《靈樞•百病始生》曰:“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卒然逢疾風暴雨而不病者,蓋無虛,故邪不能獨傷人。”此乃因虛致瘀,因虛致毒,因毒致虛。而痰瘀又可相互化生,一方面痰濁黏滯易阻,而又可隨氣流行,若流注于經絡,則致經絡阻滯,影響氣機的運行,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另一方面瘀血阻絡,可導致臟腑功能失調,氣不化利,水液代謝障礙,致水液停聚,凝而成痰。故虛、瘀、濁毒三者互為因果,互生互化,共同導致疾病的發生。
2辨治經驗
中醫學認為本病的發生主要因稟賦不足,致氣血失和,復因過食膏粱厚味,醇酒炙煿及辛辣之品,濕熱濁毒之邪乘虛而入,致臟腑失調,氣血失和,氣滯血瘀,黏膜肌肉失于濡養,導致本病發生。故治以活血養血、祛濕化濁、清熱解毒,采用自擬養血清熱解毒方,方中當歸、白芍、生地黃、川芎四物養血活血,茯苓、淮山益氣健脾,祛濕化濁;黃芩、黃連、黃柏、梔子清熱化濁解毒。然還需注意從以下幾個方面臨證辨治。
2.1從虛實辨治
本病屬慢性漸進性疾病,患者多為青壯年。臨床應根據患者體質、病程長短、局部病損表現辨明虛實。疾病早期以邪實為主,患病部位黏膜常反復發生水皰、充血、糜爛等損害,故治療以清熱解毒、祛濕化濁為主,兼以活血養血。在原方基礎上加連翹、荊芥、柴胡、薄荷等,于清降之中加入升散宣透之品,使火郁得泄;濁毒甚者加薏苡仁、厚樸等祛濕化濁。疾病中晚期,病邪侵入日久,導致血脈不通,氣滯血瘀,出現張口受限、黏膜僵硬,此時治以活血養血、化瘀通絡為主。在原方中去黃連、黃柏等苦寒之品,加丹參、紅花、桃仁等活血通絡,祛瘀生新。而隨著病情的發展,后期又可出現氣血虧虛,氣不行血,血液瘀滯,致氣血不能充養肌膜,故臨床出現口腔黏膜蒼白、舌體變小、伸舌障礙等癥。此時應在前方基礎上重用黃芪,使補氣以生血,行瘀以通絡,通過補氣而發揮其補血、活血之作用。
2.2從臟腑辨治
口腔黏膜下纖維性變主要涉及心、脾、肝、胃等臟腑,臨床治療當根據實熱濁毒所屬臟腑及氣血歸經理論調理心、脾、肝、胃等。平素飲食不節,過食辛辣炙煿之品,以致運化失司,脾胃有熱,郁熱上炎,發為口糜。清•顧世澄《瘍醫大全》云:“脾胃受邪,則唇為之病,得寒則緊也。”過食膏粱厚味、醇酒炙煿,邪毒內蘊心脾,故口腔黏膜出現充血、水皰、糜爛等表現,患者伴心煩,口干口苦,舌紅苔膩,可在原方基礎上加連翹清心瀉火,薏苡仁、茯苓、淮山等淡滲甘補,既能利水滲濕,又能補脾益氣,且利水不傷正,補脾不滋膩;若患者情志不暢,肝氣郁結,氣機阻滯,則血行不暢,必致血瘀,血不榮筋,出現張口受限、舌體攣縮,故臨床用藥時可加柴胡、香附、陳皮以疏肝理氣,疏柔相合,氣血兼調,肝胃并治,再配伍川芎解肝經之郁滯,增行氣活血之效。
3典型病案
鄧某,男,35歲,2018年3月5日初診。因進食刺激性食物致口腔黏膜疼痛半年余就診。患者于半年前始嗜食辛辣、溫熱食物,感覺口腔黏膜疼痛不適。平素喜嚼檳榔。曾于外院診斷為口腔黏膜下纖維化,并予以西藥治療(藥物不詳),效果不佳。近期癥狀加重,影響進食,遂來求診。檢查:顏面對稱,張口度約兩橫指。雙側頰黏膜、軟腭黏膜呈灰白色、皮革樣改變,雙側翼下頜韌帶可觸及明顯纖維條索結構,雙側舌緣乳頭萎縮,舌體運動尚無明顯障礙,伴口干口苦,小便黃,大便結。舌質紅,苔黃膩,脈弦細。患者長期咀嚼檳榔,邪毒郁積于口腔黏膜,導致局部氣機不暢,血運受阻;又因平素喜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使得脾胃受邪,邪毒內蘊于脾胃等臟腑,導致內熱濁毒蘊結不散,出現口干口苦等癥;加之該疾病屬于慢性漸進性疾病,日久耗損自身正氣,又可進一步導致氣血失和、臟腑失調。故證屬氣滯血瘀、脾胃濕熱。治宜養血活血、祛濕化濁、清熱解毒。予自擬養血清熱解毒方加減,方藥:當歸10g,白芍20g,生地黃10g,川芎10g,茯苓10g,黃芩10g,黃連5g,黃柏10g,梔子10g,荊芥10g,連翹10g,柴胡10g,丹參15g,威靈仙10g,薏苡仁10g,甘草3g。每天1劑,水煎,早晚分服,共14劑。囑戒除煙、酒、檳榔,飲食清淡。3月19日復診:口腔黏膜刺激痛程度明顯減輕,雙頰及軟腭黏膜變軟、變紅,張口度略有增大。予原方去黃柏、黃連、梔子,加黃芪30g,桃仁、紅花各10g,繼服14劑,口腔黏膜刺激痛癥狀基本緩解。隨訪3個月,病情穩定,囑每天張口訓練,定期復查。按語:方中當歸補血養肝、白芍養血斂陰,配伍生地黃滋陰養血之功益著,再配以川芎辛散溫通,則暢達血脈之力益彰,四藥配伍,可使血虛得補,血滯得散;黃芩解毒,可瀉上焦之火,黃連清心,兼瀉中焦之火,黃柏清熱,瀉下焦之火,梔子導熱引火下行,四藥皆為大苦大寒之品,協同增效,力挫三焦之火毒;荊芥、連翹清熱解毒、疏風散熱;柴胡疏肝理氣;丹參活血祛瘀;威靈仙通絡止痛;茯苓、薏苡仁健脾祛濕;甘草調和諸藥,全方共奏活血養血、祛濕化濁、清熱解毒之效。
4小結
OSF是一種慢性、進行性、隱匿性的口腔黏膜斑紋類疾病[2],且具有癌變傾向,一直受到國內外學者們的廣泛關注。嚼食檳榔[2]、進食刺激性食物、營養、免疫、遺傳等因素均與該疾病的發生有關[5]。本病好發于20~50歲之間人群,無明顯性別差異。但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男、女性病例分布略有不同。在我國,以男性患者居多[8]。目前OSF的臨床治療主要以對癥治療為主。通過戒除檳榔、藥物軟化瘢痕、促進血管增生等,達到緩解臨床癥狀、控制疾病發展的目的。類固醇、透明質酸酶、人胎盤提取物、胰凝乳蛋白酶和膠原酶、戊烯羥磷酸酶、鹽酸尼氏劑、鐵和包括番茄紅素在內的多種維生素補充劑等藥物已被應用于臨床治療OSF[9],然而由于該病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致使各種治療手段均不能取得令人滿意的治療效果[10]。近年來,中醫藥治療OSF取得了一定的療效。因此,筆者通過多年的臨床觀察和探索,從OSF虛、瘀、濁毒的中醫病機特點綜合考慮,臨證時審證求因,施方得當,臨床療效頗佳。
參考文獻
[1]陳謙明,曾昕.案析口腔黏膜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145-147.
[2]翦新春.中國大陸地區口腔黏膜下纖維性變研究的過去、現在與未來[J].中華口腔醫學研究雜志:電子版,2008,2(6):545-552.
[3]李元聰,譚勁,文倩,等.口腔黏膜下纖維化中醫診療方案[J].實用口腔醫學雜志,2018,34(6):838-840.
[4]譚勁,李元聰,陳安,等.丹玄口康治療口腔黏膜下纖維化的臨床研究[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06,26(5):41-43.
[5]陳謙明.口腔黏膜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127-131.
[6]隋嘉寧,陳世娟,李元聰.李元聰教授治療口腔黏膜下纖維化臨證經驗[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8,38(4):424-426.
[7]譚勁,吳丹,劉尋,等.從虛瘀痰毒探討口腔黏膜下纖維化的發病機制[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6,36(3):38-39.
[8]彭解英,孟慶玉,李繼佳.口腔黏膜下纖維性變的診斷研究進展[J].中國實用口腔科雜志,2011,4(2):72-75.
作者:劉一平 文倩 譚勁 單位: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