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急診護理干預對心肺復蘇康復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目的探析急診護理干預對心肺復蘇后患者康復的影響。方法60例心肺復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使用常規護理,觀察組使用急診護理干預,觀察比較兩組的護理效果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對照組顯效11例(36.7%),有效12例(40.0%),無效7例(23.3%),總有效率為76.7%;觀察組顯效18例(60.0%),有效11例(36.7%),無效1例(3.3%),總有效率為96.7%;觀察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胸部不適4例(13.3%),抽搐2例(6.7%),反應遲鈍5例(16.7%),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6.7%;觀察組胸部不適1例(3.3%),抽搐0例(0),反應遲鈍0例(0),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3%;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心肺復蘇后患者使用急診護理干預有較好的效果,能有效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患者預后更好,應在臨床中予以推行。
【關鍵詞】急診護理干預;心肺復蘇;康復
心肺復蘇是急救過程中重要的措施之一。心搏驟停一旦發生,得不到及時搶救復蘇,會造成腦以及其他人體重要器官組織不可逆的損害,因此心搏驟停后的心肺復蘇必須立即進行[1]。據有關資料[2]顯示,心肺復蘇在黃金4min實施搶救成功率為50%。心肺復蘇的正確實施與患者的護理質量相關。對此,本院特選取在本院進行不同護理方式的心肺復蘇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6月~2017年5月在本院進行治療的心臟驟停后心肺復蘇患者60例,將其隨機劃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男19例,女11例;年齡40~72歲,平均年齡(57.40±5.26)歲;腦出血16例,急性心肌梗死10例,一氧化碳中毒3例,肺栓塞1例。觀察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42~70歲,平均年齡(58.20±4.68)歲;腦出血13例,急性心肌梗死12例,一氧化碳中毒3例,肺栓塞2例。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
采取常規護理。
1.2.2觀察組
采取急診護理干預。具體內容如下。
1.2.2.1心理護理
護理人員應及時與患者進行有效交流,了解其心理狀態,并對其治療過程進行講解,講解中應注意有耐心,尤其是針對病情嚴重,具有恐懼、焦慮、緊張等不良情緒的患者。甚至有部分患者出現不配合治療的情況,護理人員要加強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以及安撫,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方案。同時還要對患者家屬進行心理護理干預,為其講解治愈成功的案例以及做法,使家屬能夠積極配合治療,從而使患者更加積極的面對治療,提升患者及其家屬的治愈信心。在整個治療過程中,護理人員應加強與患者的實時溝通,了解患者對護理以及治療的看法,并根據其意見調整護理方案,爭取在護理以及治療中最大程度地滿足患者的要求。
1.2.2.2環境護理
保證室內空氣流通,光照適宜以及環境整潔。護理人員定期對病房予以環境檢查,確保病房環境的干凈、衛生以及整潔。保持床單被褥的清潔性以及干燥性。在征得患者同意的情況下在室內放一些綠色的植物或者鮮花并予以定期更換,還可以播放一些舒緩的音樂,達到緩解患者情緒的目的。使患者處于溫馨、陽光、整潔的環境中,從環境上保持患者積極樂觀的情緒,全方位的確保患者生理的舒適感。
1.2.2.3腦部護理
患者實施心肺復蘇后,護理人員應重點對腦部進行護理。用柔軟的濕毛巾濕敷額頭和頸部,有助于患者更快復蘇,并把室內溫度控制在18~20℃左右,濕度控制在50%~60%,以降低患者腦部的氧代謝率以及再灌注損傷。
1.2.2.4氣道護理
確保氣管濕化有效,為防止氣管插管脫落可用膠布固定,護理人員監測和記錄呼吸機的參數(吸入氧濃度、呼吸頻率以及潮氣量),觀察有無人工氣道堵塞、皮下氣腫、管路銜接松脫、通氣不足或者過度等情況發生。吸痰操作前后應先給予2~3min純氧,在吸痰過程中嚴密監測患者的情況,如果有異常情況發生,應予以及時解決。還應在治療前后對所有儀器進行徹底消毒,保證患者治療的無菌性以及安全性。
1.2.2.5生命體征監測
準確記錄24h出入量,尿量<30ml/d及時向主治醫生報告,防止患者出現腎衰竭、肺部感染等情況。心肺復蘇初期的大部分患者具有心電功能不穩定的情況,再次停跳的可能性較大,應對患者予以心電監護,并每隔1h對患者的脈搏、心率、血壓、末梢循環(皮膚、四肢溫度、口唇顏色、濕度、指甲以及趾甲的顏色和靜脈充盈情況)等相關生理指標予以詳細的記錄,定期檢測動脈血氣,確保患者的水電解質平衡,做好相關并發癥的觀察防控。
1.2.2.6健康指導
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有針對性的營養方案、運動方案等,并就其訓練情況予以跟蹤指導。還要對患者予以一定康復知識宣傳,在宣傳中設定一些知識抽問環節,對回答得較好的患者予以一定的獎勵,從而使患者在學習中能以更積極的心態去對待,從而使患者的康復達到最優化。在飲食方面,告知患者注意合理飲食,避免暴飲暴食。昏迷的患者可給予高蛋白食物等,以維持患者足夠的熱量。
1.3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護理效果分為3個級別:顯效:臨床癥狀完全好轉或消失,心理情緒狀態好,無并發癥發生;有效:臨床癥狀基本得到改善,心理情緒狀態相對較好,但伴有輕微的并發癥;無效:患者臨床癥狀未得到改善或有加重趨勢,心理情緒狀態較差,并伴有嚴重的并發癥。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不良反應主要包括胸部不適、抽搐、反應遲鈍。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護理效果比較
對照組顯效11例(36.7%),有效12例(40.0%),無效7例(23.3%),總有效23例(76.7%);觀察組顯效18例(60.0%),有效11例(36.7%),無效1例(3.3%),總有效29例(96.7%);觀察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對照組胸部不適4例(13.3%),抽搐2例(6.7%),反應遲鈍5例(16.7%),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6.7%;觀察組胸部不適1例(3.3%),抽搐0例(0),反應遲鈍0例(0),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3%;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心跳呼吸驟停是指血流不能自然地流出和流入心臟。臨床上造成心跳呼吸驟停原因很多,如嚴重創傷、電解質紊亂酸堿失衡、休克、溺水窒息、心肌梗死等,給患者的內臟、四肢、大腦等部位造成嚴重的損傷[3]。心肺復蘇的目的是保證腦供血,避免患者的腦細胞因為缺氧導致壞死[4]。在心肺復蘇成功后,較好的護理質量對患者的恢復以及治療的效果有著重要的影響[5-7]。在急診護理干預中,護理人員加強對患者生命體征的監測,對患者的大腦以及氣道加強干預,并對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緒予以了解并制定有針對性的護理方案,從各個方面加強對患者的情緒改善,使患者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疾病,并在后續治療中有更高的信任度以及配合度,保證了后續治療的正確實施,有效降低了不良反應發生率,使患者的最終治療效果達到最優化[8-10]。本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顯效11例(36.7%),有效12例(40.0%),無效7例(23.3%),總有效23例(76.7%);觀察組顯效18例(60.0%),有效11例(36.7%),無效1例(3.3%),總有效29例(96.7%);觀察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胸部不適4例(13.3%),抽搐2例(6.7%),反應遲鈍5例(16.7%),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6.7%;觀察組胸部不適1例(3.3%),抽搐0例(0),反應遲鈍0例(0),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3%;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對心肺復蘇后的患者實施急診護理干預效果顯著,能有效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應在臨床中予以推廣。
參考文獻
[1]吳潔,侯麗.急診護理干預對心臟驟停患者心肺復蘇后康復情況的影響.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6,1(20):185-186.
[2]張艷梅.急診護理干預對心肺復蘇后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河南醫學研究,2017,26(1):173-174.
[3]粟芳.急診護理干預對心肺復蘇后患者康復的影響探討.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7,9(19):226-227.
[4]黃美娟,陳智萍.急診護理干預對心肺復蘇后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16,27(11):1457-1458.
[5]陸婉暉.CCU護理干預對心臟驟停行心肺復蘇患者預后的影響.中國實用醫藥,2016,11(18):215-217.
[6]焦洋,黃海燕.大面積心肌梗死并發心臟驟停患者應用心肺復蘇及護理干預的療效.心血管康復醫學雜志,2017,26(1):116-119.
[7]陳慧瓊.急診護理干預對心肺復蘇后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中國城鄉企業衛生,2017(6):122-124.
[8]石巍.急診護理干預對心肺復蘇后患者康復的影響.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5,7(6):141-142.
[9]黃燕紅.急診護理干預對心肺復蘇后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齊魯護理雜志,2015(23):17-18.
[10]鄭大環.急診護理干預對心肺復蘇后患者康復的影響.當代護士旬刊,2014(9):110-111.
作者:邢惠萍;富霞;梁艷;肖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