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電針對面部神經損傷髓鞘細胞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本文作者:張微孫運花史慶衛彭曉華楊果李瑛單位:成都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四川大學華西醫學院電鏡室
面神經損傷在臨床上表現為面癱,患者可出現口角歪斜、眼裂增寬、面部表情呆滯、耳后乳突區疼痛等癥狀。該病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不僅會對患者的生理功能、外貌特征和社交生活帶來極大影響,還會給患者造成嚴重的心理負擔。大量臨床研究已經證實針灸治療面癱療效確切[1-3]。我們在前期完成的研究[4]中,首次采用多中心大樣本隨機對照試驗,證實了針灸治療貝爾氏麻痹具有確切療效,比西藥治療更具優勢。在面神經損傷修復中,雪旺細胞作為周圍神經的膠質細胞,其形態和功能至關重要。它包繞周圍神經軸突形成髓鞘或不形成髓鞘。周圍神經損傷后,損傷神經段發生Wallerian變性脫髓鞘,雪旺細胞功能發生改變,從維持髓鞘結構及軸突完整的結構細胞轉變為再生支持細胞,為軸突再生提供物質基礎。近年來的研究[5-8]還表明,雪旺細胞的功能十分活躍,能分泌表達多種神經因子和生物活性物質,如神經生長因子、睫狀神經營養因子、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神經營養素-3等,防止受損神經元胞體死亡,協助形成神經內膜,促進軸突髓鞘化。因此,本課題基于前期臨床研究結果,以面神經損傷兔模型為研究對象,從與面神經損傷修復密切相關的雪旺細胞入手,運用電鏡觀察電針刺激“地倉”“頰車”“翳風”“合谷”對面神經損傷的修復作用,探討電針治療面神經損傷的可能機制。
1材料與方法
1.1動物及分組選80~85d齡,體質量1.9~2.1kg且活動正常的健康成年日本大耳白兔(許可證號:SCXK[川]2008-14),由成都中醫藥大學動物實驗中心提供。本實驗嚴格遵循科技部2006年9月的《關于善待實驗動物的指導性意見》的相關規定。動物雌雄各半,按性別、體質量用隨機數字表法[9]分為空白組、假手術組、模型組和電針組,后3組又根據治療時間分為1、2、3個療程3個亞組,每組6只。
1.2主要試劑及儀器3%戊二醛、1%四氧化鋨、丙酮(成都科龍化工試劑廠)。LeicaQwin細胞圖像分析系統(德國徠卡公司),日立H-600Ⅳ型透射電鏡(日本日立公司),青島鑫升G6805-Ⅱ型電針儀(青島鑫升實業有限公司)。
1.3造模方法1%戊巴比妥鈉(5mL/kg)耳緣靜脈注射麻醉動物,5%普魯卡因2mL右側面部局部注射。嚴格消毒鋪巾,于右面部耳根與嘴角連線的中點瞳孔下方2cm處,正對神經干處的面頰部做一弧形切口,剪開皮膚、肌肉層,暴露頭部筋膜,可見乳白色面神經,鈍性分離面神經1cm,而后用特制止血鉗滿扣(壓力約5kg)夾閉面神經5min[10-11]。結夾完畢后,用外科器械打結縫合方法在傷口的皮膚處進行縫合,傷口處用棉簽外涂青霉素以預防傷口感染。假手術組僅做神經分離,不進行夾閉。造模后觀察面部肌肉運動遲鈍、患側眼瞼下垂距離≥1mm為造模成功。造模成功的實驗兔,按照分組情況進行相應處理:電針組電針治療,空白組、假手術組和模型組動物與電針組相同方法固定后不進行任何治療。
1.4針刺方法穴位選擇:面癱選穴通常以陽明經穴位為主,結合文獻,選取患側“翳風”“地倉”“頰車”“合谷”,參照《實驗針灸學》[12]并結合動物比較學方法定位。針刺操作:電針組大耳白兔用兔盒固定后,用0.25mm×25mm的毫針,“翳風”直刺10mm,“地倉”斜刺10mm,“頰車”斜刺10mm,“合谷”直刺5mm,接G6805-Ⅱ型電針儀,“翳風”“合谷”為一組電極,“地倉”“頰車”為另一組,頻率為3Hz/60Hz,疏密波,電壓1.5V,每日1次,每次30min,5d為1個療程,療程之間間隔2d,共治療3個療程。
1.5觀察指標及檢測方法各組動物分別按照分組于治療第1、2、3療程后經耳緣靜脈注入空氣處死,迅速切取右側面神經0.5cm,立刻放入電鏡固定液中保存至少3d,根據需要分別進行相應檢測。電鏡超薄切片:樣品經3%戊二醛預固定,1%四氧化鋨再固定,丙酮逐漸脫水,Epon812包埋,超薄切片經醋酸鈾及枸櫞酸鉛雙色染色,日立H-600Ⅳ型透射電鏡觀察電針促進面神經損傷修復的效應指標。面神經、雪旺細胞的形態改變:觀察脫髓鞘的情況,髓鞘厚度,雪旺細胞內線粒體、內質網等變化情況,以評價損傷修復程度。采用LeicaQwin細胞圖像分析系統,對3500倍電鏡下隨機選擇的4個視野中完整髓鞘數目、髓鞘厚度進行測量。1.6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包進行數據統計分析。實驗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珚±s)表示,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進行多組間比較,方差齊時用LSD檢驗,方差不齊時用Tamhane’sT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電鏡下雪旺細胞及髓鞘形態的改變圖1所示,空白組神經纖維髓鞘結構完整,無變性、脫髓鞘情況,雪旺細胞形態正常,細胞器豐富。模型組造模5d后神經纖維腫脹、變性、重度脫髓鞘,髓鞘出現分層,軸突萎縮變細,雪旺細胞細胞核染色不均,可見大量空泡;模型組造模12d后神經纖維腫脹,中重度脫髓鞘,軸突萎縮變細,雪旺細胞胞核染色較均勻;模型組造模19d后神經纖維腫脹,中輕度脫髓鞘,雪旺細胞胞核染色均勻,見少量細胞器。電針組治療1個療程后可見髓鞘結構完整包繞在軸突周圍,出現有核的雪旺細胞,細胞核呈扁平狀,細胞核染色均勻,包含豐富的細胞器,粗面內質網較分散,線粒體較少分布于核周區,胞質內存在神經膠質纖維細絲;電針組治療2個療程后可見神經纖維腫脹,中度脫髓鞘;電針組治療3個療程后可見神經纖維中度脫髓鞘,包含豐富的細胞器。假手術組脫髓鞘情況較模型組同期水平輕,3個療程后髓鞘結構基本恢復,雪旺細胞形態正常。
2.2電針對面神經髓鞘個數和髓鞘厚度的影響見圖2、圖3。電鏡形態學定量分析結果顯示,第1個療程后,模型組脫髓鞘情況嚴重,髓鞘完全崩解,髓鞘個數為0,假手術組髓鞘個數和厚度顯著降低,與空白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電針組髓鞘厚度與空白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第2個療程后,電針組髓鞘厚度較模型組增大(P<0.01);第3個療程后,電針組與模型組髓鞘個數和髓鞘厚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假手術組神經修復基本完成,髓鞘個數及厚度與空白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電針組3個亞組比較,第1個療程神經修復效果最好。
3討論
中醫認為脈絡空虛,風寒或風熱之邪乘虛侵襲陽明、少陽經絡,導致經氣阻滯、經筋失養、筋肉縱緩不收是面癱的主要病機。現代醫學認為面癱是莖乳孔內面神經非特異性炎性反應引起面肌癱瘓,面癱面神經的病理變化,主要為面神經水腫,髓鞘或軸突不同程度的病理變化。臨床將面癱分為急性期、靜止期、恢復期和后遺癥期[13]。研究表明電針可以減輕神經纖維周圍充血、水腫及神經根纖維脫髓鞘變,并且使雪旺細胞結構基本正常;而非電針組神經根纖維嚴重脫髓鞘變[14]。有研究提出針刺可促進髓鞘堿性蛋白(myelinbasicprotein,MBP)基因的轉錄,使MBP合成增加,從而促進髓鞘的再生[15]。面癱急性期是否適合應用電針,仍是目前醫學界爭論的焦點。現代醫學認為面癱急性期的主要病理改變為面神經缺血、水腫,髓鞘或軸索有不同程度的變性,過早的刺激,可能會使局部組織呈持續性充血狀態,加重水腫、神經炎性變,不利于面神經功能恢復[16]。另外有研究認為,面癱早期適當的電針刺激可興奮受損面神經,加快血液循環,使炎性滲出物得到吸收,通過改善神經沖動的傳遞,從而促進神經纖維的再生,使神經功能恢復[17]。有研究也表明,急性期電針對于促進面神經損傷修復具有積極意義,急性期針刺可以提高白細胞的吞噬功能,增加紅細胞的數目,而進一步增強抗炎作用,及早改善受損神經的營養狀況,促進炎性水腫的吸收,縮短面神經的受壓時間,從而增加面癱的恢復機率[18]。本研究發現,正常面神經纖維髓鞘結構完整,髓鞘密集,鮮見脫髓鞘情況。模型組出現不同程度的脫髓鞘情況,雪旺細胞結構不完整,細胞核染色質分布不均勻,細胞器缺失。電針治療1個療程后,雪旺細胞結構相對較完整,細胞器豐富,髓鞘呈現正常的結構,髓鞘化程度(髓鞘數量、厚度)明顯優于模型組同期水平,提示急性期介入電針對受損面神經及雪旺細胞形態的及早修復有積極意義。針刺起效的關鍵,在于把握恰當、有效的刺激量,有效刺激量的大小主要取決于有效刺激強度以及刺激時間。本研究觀察到,在刺激強度即穴位、波形等因素均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因療程(刺激時間)不同,電針效應產生了顯著性差異,電針療效沒有因為療程的增加而相應提高,反而發生了因療程增加致使療效降低的情況,隨著針刺的繼續(2~3個療程),髓鞘數量、厚度較前有所減少,神經組織形態學結果及各項指標結果反映面神經修復進程受阻,損傷持續進行,提示電針效應與刺激量大小不呈現正相關。面神經損傷嚴重時,神經髓鞘化程度明顯下降,提示髓鞘化程度與面神經損傷程度呈負相關。急性期電針可以明顯加快神經髓鞘化進程,促進受損面神經快速修復,但是電針效應與刺激量大小不呈現正相關,電針治療需要把握“中病即止”的原則[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