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原發性高血壓病“J形曲線”現象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高血壓病對人類的身體健康危害極大,約50%的心腦血管疾病是由高血壓引起的。隨著年齡的增長,高血壓患病率逐漸增加,有資料報道,40歲以后每增加10歲,患病率增加1倍。年齡是老年高血壓患者不可控制的危險因素,血壓則獨立于其他因素,與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連續一致,持續存在。有學者認為,降壓就是硬道理,高血壓合并慢性缺血性疾病患者更應該嚴格控制血壓,才能改善預后,降壓治療的目標值日趨嚴格。那么血壓是不是越低越好?本研究旨在通過研究老年高血壓合并缺血性心臟病患者不同舒張壓(DBP)水平與心腦血管事件的關系,探討DBP的合理范圍。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回顧性分析2008-01-2013-05在我院住院和門診治療的老年原發性高血壓患者,通過嚴格篩選,共750例患者進入本研究,其中男564例,女186例;年齡60~94(75.00±8.96)歲,其中年齡≥80歲的老年患者69例。入選標準:年齡>60歲的原發性高血壓患者,合并缺血性心臟病,定期復診,長期正規服用降壓藥物。排除標準:繼發性或惡性高血壓,嚴重心功能不全或心力衰竭急性期,3個月內發生過急性心腦血管事件,各種心肌病和心臟瓣膜病,合并肺、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不全患者,各種惡性腫瘤或慢性疾病消耗期。所有患者隨訪時間為1.3~6.7年,隨訪中位數是3.26年。計算隨訪期間所測患者血壓的平均值,按不同DBP水平以5mmHg(1mmHg=0.133kPa)為界限分成6組:1組50例(DBP<70mmHg);2組114例(DBP70~75mmHg);3組248例(DBP76~80mmHg);4組175例(DBP81~85mmHg);5組110例(DBP86~90mmHg);6組53例(DBP>90mmHg)。
1.2方法制定統一標準的調查表格。由專業人員記錄所有入選患者一般情況(年齡、性別、身高、體重、血壓值、吸煙情況和服用降壓藥名稱及種類等)。統計終點事件數,主要終點事件指標:不穩定型心絞痛、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急性冠心病死亡、急性心功能不全、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致死性及非致死性腦卒中。所有疾病的診斷由我院至少3位有經驗的專科副主任以上醫師確診。
1.3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6.0軟件和Cox比例風險模型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進行χ2檢驗,并繪制曲線圖進行趨勢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6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與4組比較,1、2、3組年齡偏小(P<0.05),1組總膽固醇(TC)水平偏低、糖尿病患者偏少(P<0.01),1組、2組和3組收縮壓(SDP)和DBP降低明顯(P<0.01);5組和6組SDP和DBP升高明顯(P<0.01),2組和6組吸煙患者比例低(P<0.05),5組吸煙患者比例高(P<0.01),其余指標各組相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2.2不同DBP水平與心腦血管事件發生相對風險比較750例患者平均隨訪3.26年發現,共發生206起心腦血管事件,校正前,與4組比較,1組、2組、5組和6組患者心腦血管事件發生相對風險明顯增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采用Cox比例風險回歸模型,校正了年齡、TC、吸煙、糖尿病、SDP的變化等危險因素后,與4組比較,1組、5組和6組患者心腦血管事件發生的相對風險分別增加67%、173%及222%(P<0.05、P<0.01),2組、3組患者心腦血管事件發生的相對風險分別增加42%、24%,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和圖1。
3討論
高血壓是導致心腦血管疾病的最主要的危險因素之一,血壓升高與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有著明確的因果關系,合理的降壓治療能明顯地減少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但血壓并不是越低越好,過度的降壓治療可以增加不良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率和病死率。血壓水平過低,將不能保證人體各臟器的有效血液灌注,不顧血壓水平而盲目降壓治療是絕對不可取的[4]。所以有學者提出,當血壓下降到一定程度時,心腦血管疾病發生的危險性減少,如果進一步降低,風險反而增加,降壓治療過程中存在“J型曲線”現象[5]。而且,DBP和SDP一樣,對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同樣具有重要意義,研究報道顯示,在老年單純收縮期高血壓降壓治療過程中,如果DBP降得過低(<70mmHg),SDP降低帶來的益處會被部分抵消,降壓的獲益將減少,發病風險反而增加[6]。SHEP研究是專門針對老年收縮期高血壓降壓情況的研究,對藥物(利尿藥+B受體阻滯劑)治療組進一步研究分析發現,如果患者DBP降得過低,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反而增加,而且還有明確的量效關系,當DBP為70mmHg時,心血管事件已明顯增加,如<50mmHg,危險性將增加2倍[7]。INVEST研究入選22576例50歲以上合并冠心病的高血壓患者,平均隨訪2.7年,患者血壓下降比以往研究更低,該研究數據被認為是分析“J型曲線”的最佳模型。該研究亞組發現,DBP與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梗或非致死性腦卒中等主要終點事件間存在“J型曲線”關系[8]。INVEST研究的分支研究還發現:DBP低于70~80mmHg時,心肌梗死的風險明顯增加,冠心病患者尤其明顯;患者DBP為65mmHg時比在80mmHg時心血管事件發生的風險增加2倍[9]。本研究也證實,DBP過高(>85mmHg)或過低(<70mmHg)時,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風險明顯增加,老年高血壓合并缺血性心臟病患者DBP應降到合理的范圍,DBP下降過程中“J形曲線”現象是存在的。從病理生理學和藥理學角度來看,心臟的血供更多是依賴舒張期的灌注,舒張期時,右心房和左心室與冠狀動脈血管之間的壓力梯度,形成了冠狀動脈的灌注壓,當灌注壓低于40~50mmHg時,就會形成所謂的“零灌注”,此時冠狀動脈血液灌注就會停止,而大部分血液是在舒張期注入冠狀動脈的,DBP降低對心肌血供的影響更直接,這種影響在伴有心腦血管狹窄、左心室肥厚的患者中尤為突出,迅速將此類患者的DBP降低至70mmHg左右可引起心內膜下心肌缺血,明顯降低心室射血分數。在降壓過程中患者DBP如果過低,可能影響心腦血管血供,容易引發心腦血管事件,這是目前老年高血壓治療面臨的難題[10]。所以,老年高血壓合并缺血性心臟病患者既要積極合理地降壓治療,又需要謹慎對待,避免降壓過度或降壓速度過快。
作者:張麗 單位: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第一附屬醫院心內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