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醫藥原發性痛經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中醫內治
1.1調周治療顧仁艷等對73例原發性痛經患者進行中醫周期療法。經后期治宜滋腎養血,方用四物地黃湯加味,藥物組成:當歸15g,熟地黃24g,白芍藥15g,茯苓15g,山茱萸12g,澤瀉9g,川芎15g,寄生15g,牛膝15g,川續斷15g,山藥12g等。經前期治宜疏肝健脾,溫腎活血,方用四物逍遙湯和二仙湯加減,藥物組成:白芍藥15g,當歸15g,熟地黃15g,茯苓15g,白術15g,益母草15g,仙茅15g,淫羊藿10g,川芎15g,柴胡15g,赤芍藥15g,川牛膝15g,紅花15g,香附10g,甘草10g等。行經期治宜溫經活血,通絡止痛,方用少腹逐瘀湯加減,藥物組成:小茴香15g,肉桂6g,延胡索15g,赤芍藥15g,炮姜10g,五靈脂15g,川芎15g,沒藥10g,當歸15g,蒲黃10g等。結果:總有效率91.79%。
1.2專方專藥治療
陳瑩教授用經痛湯治療原發性痛經,療效顯著。藥物組成:白芍藥30g,炙甘草10g,柴胡10g,延胡索20g,沒藥15g,生蒲黃15g,川芎10g,鹿角霜20g,桂枝15g,巴戟天20g,菟絲子25g,五靈脂15g,牛膝10g,白術15g,全蝎6g,荔枝核25g。蔡婷采用調經止痛湯治療原發性痛經30例,藥物組成:當歸、艾葉、延胡索、黃芪各15g,桃仁、紅花、川芎、生蒲黃、五靈脂(包煎)、枳殼各10g,沒藥5g,熟地黃20g,桂枝3g。結果:總有效率93.33%。
1.3中成藥治療丁建萍等用痛經寶顆粒治療原發性痛經23例。在經期疼痛時予痛經寶顆粒10g(1包),每日2次溫開水沖服,連續服用3個月經周期。結果:總有效率92%。董秀華等用散結鎮痛膠囊治療原發性痛經35例。經期予散結鎮痛膠囊4粒,每日2次口服。3個月為1個療程。結果:總有效率90.4%。
2中醫外治
2.1針灸推拿吳玉輝等針刺血海治療原發性痛經80例。方法:患者取仰臥位,取1.5寸毫針在一側血海穴快速刺入,左手示指壓血海穴下方,在小幅度捻轉行針時配合呼吸補瀉,虛證用補法,實證用瀉法,使針感擴散至小腹部。每次行針2~3min,每10min行針1次,留針1h,隔日1次。在經前3d開始,每個月經周期治療5次,經期不停治療。結果:總有效率96.25%。趙秀萍等隔物灸治療原發性痛經15例。主穴取關元、中極、子宮(雙側)、三陰交(雙側)。氣滯血瘀型配氣海,寒凝血瘀型配歸來,肝腎虛損型配脾俞、腎俞、十七椎。方法:取獨頭蒜或生姜,切成厚0.3~0.5cm薄片,在其上用針刺數孔,將如蠶豆或棗核大小的艾炷置于蒜或姜片上點燃,放在所選穴位上。每穴灸3~5壯,每次30min。于月經來潮前3~5d開始施灸,至月經來潮后2d疼痛停止為1個療程。一般治療2~3個療程,總有效率93.3%。王強等將60例原發性痛經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30例以順時針按摩腹和一指禪推關元、氣海、天樞,再施法于腰部脊柱兩旁和骶部,擦八髎穴,揉地機穴治療。對照組30例予元胡止痛片(山東吳福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3702044)4~6片口服治療。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3.3%,對照組總有效率63.3%,治療組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P<0.05)。
2.2耳穴楊獻英等采用耳穴貼壓法治療原發性痛經100例。主穴:卵巢、子宮、交感、內分泌、皮質下;配穴:寒凝胞中者,配腎、脾、膀胱、神門;氣滯血瘀者,配肝、膽、神門;氣血虛弱者,配心、肺、脾點;肝腎不足者,配肝、腎。結果:總有效率100%。(本文來自于《河北中醫》雜志?!逗颖敝嗅t》雜志簡介詳見)
2.3穴位埋線楊海泉用穴位埋線治療原發性痛經45例。在月經前3d對關元、三陰交、十七椎、次髎進行穴位埋線,月經后1周再次對上述穴位進行埋線1次,連續治療3個月經周期。結果:總有效率71.1%。
2.4穴位貼敷劉萍等用穴位貼敷治療原發性痛經59例。主穴取關元、地機、雙側三陰交。寒濕凝滯者加水道;氣滯血瘀者加太沖、合谷;氣血不足者加足三里、血海。在上述腧穴應用穴位敷貼治療貼進行貼敷,每日1次,經前3d至經后3d為1個療程,連續3個月經周期。結果:總有效率67.9%。2.5其他陸金霞等采用維生素K3注射液三陰交穴位注射治療氣滯血瘀型原發性痛經21例,結果:總有效率100%。張曉燕采用中藥保留灌腸治療原發性痛經68例。灌腸方藥物組成:吳茱萸9g,延胡索12g,當歸6g,烏藥10g,赤芍藥10g,沉香10g,乳香10g,丹參12g,干姜3g,川芎6g,益母草20g。結果:總有效率94.1%。賴秀娟等采用放血結合耳壓療法(耳穴選內生殖器、神門、皮質下、內分泌等穴按壓王不留行)治療原發性痛經血瘀證31例,總有效率87.1%。
3內外合治
王和貞采用中藥配合耳穴貼壓治療原發性痛經60例。中藥予痛經方加減,藥物組成:川芎15g,丹參12g,延胡索15g,烏藥10g,香附12g,柴胡12g,紅花10g,澤蘭15g。于經前6d開始用藥,連續服用6d,持續治療4個月經周期。耳穴貼壓子宮、內分泌、腹、肝、腎穴。每日按壓4~6次,每次3~6min,經前2d開始,疼痛消失后停止,治療4個月經周期。結果:總有效率95%。郭景賢采取針灸加中藥口服治療寒凝血瘀型原發性痛經36例。中藥方主要由當歸、赤芍藥、蒲黃、小茴香、川芎、沒藥、蒼術、干姜等組成,于經前5d開始服藥,連服5d,連用3個月經周期。針刺:取陰陵泉、三陰交、水道、命門、中極。三陰交直刺,行捻轉瀉法;陰陵泉直刺,行捻轉補法;中極直刺,行提插補法;命門沿棘突向上斜刺,行提轉補法;水道直刺,行提插平補平瀉法;以上3穴可在針刺的同時于針柄施灸。在經前5d開始治療,每日1次,連續治療3個月經周期。結果:總有效率97.2%。
4小結
原發性痛經是中青年女性常見疾病之一,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及生活水平的提高,本病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重視。中醫強調整體觀念、辨證論治,治療方法靈活,針對性強,治療原發性痛經療效顯著。但目前中醫對原發性痛經的認識和治療仍存在缺陷,如研究主要停留在臨床療效觀察中,缺乏藥物藥理實驗研究;研究多為小樣本,規范化較差;對病因病機認識及中醫證候判定沒有統一的標準等。今后應制訂統一的辨證診斷標準,避免證型混亂,同時加強實驗研究,深入藥物藥理實驗研究,并且對于臨床研究也盡量可能做到大范圍,多樣本,規范化,同時卓力開發出方便、有效的專方、專藥,更好的服務于臨床。
作者:李賽君高月平單位:南京中醫藥大學2011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