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細胞病毒感染與乳腺癌關系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人巨細胞病毒(humancytomegalovirus,HCMV)是β皰疹病毒家族成員,全世界70%以上人口感染過該病毒。HCMV通常以潛伏感染形式存在于宿主體內,并產生了逃避宿主免疫系統識別和清除等多種能力,可通過表達HCMV基因及蛋白發揮腫瘤調節作用,干擾細胞代謝過程,促進腫瘤的發生和發展。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而HCMV在非腫瘤和乳腺癌患者乳腺上皮細胞中的陽性檢出率較高,同時有研究表明晚期暴露于HCMV可引起乳腺癌。近期新型抗HCMV藥物對乳腺癌靶向治療的臨床有效性也再次提示,HCMV可能與乳腺癌的發生和發展密切相關。本文主要綜述了HCMV的致癌潛能及其與乳腺癌發生和發展的潛在關聯。
關鍵詞:
免疫逃避;致癌潛能;乳腺癌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見惡性腫瘤之一,也是女性癌癥死亡的主要原因。臨床觀察發現,絕大多數乳腺腫瘤為惡性,起源于乳腺中形成乳汁的導管上皮細胞和小葉細胞。一些公認的乳腺癌風險因素已確定,包括年齡、性別、長時間暴露于雌激素及有乳腺癌家族史,但50%~80%乳腺癌患者不存在以上危險因素。最近研究發現,與乳腺癌發生和發展的重要相關因素為病毒感染,如已知的小鼠乳腺腫瘤、人乳頭瘤病毒、近期有研究證據的人巨細胞病毒等。HCMV為β皰疹病毒成員,可在個體之間通過所有體液(如唾液、乳汁、精液、血液等)及移植的骨髓和實體器官傳播或轉移。母乳是HCMV的主要傳播途徑,且HCMV在乳房上皮細胞中可持續感染和(或)反復再激活。研究顯示,HCMV基因產物可異常調節細胞周期進程,引起DNA突變、阻礙凋亡、抑制免疫應答和腫瘤抑制性蛋白的功能。已在乳腺導管內原位癌和浸潤性導管癌組織中檢測到HCMV蛋白和DNA,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HCMV與乳腺癌的發生和發展有潛在聯系。
1HCMV參與免疫調節
人群中HCMV感染廣泛。在大多數人中,HCMV通常以潛伏感染(即無臨床表現)的形式一直存在于宿主體內,被感染者呈終身帶毒狀態。研究表明,HCMV感染可通過誘導炎性細胞因子和生長因子分泌而促進癌變。同時,為與宿主共存,HCMV產生了一系列免疫逃逸機制,旨在逃避免疫系統識別,并利用其特異性免疫功能穩固自身及傳播。據此推斷,HCMV可能有助于腫瘤細胞發生免疫逃逸,以阻止活化的自然殺傷細胞和T細胞殺死腫瘤細胞。有研究顯示,HCMV感染單核-巨噬細胞、成纖維細胞和內皮細胞時,可構成腫瘤微環境,其中HCMV調控免疫細胞和細胞重編程的作用更能促進腫瘤發展。例如,HCMV感染腫瘤相關成纖維細胞時,通過刺激核因子κB信號通路,分泌炎性細胞因子[1]。感染HCMV的內皮細胞可分泌包括白細胞介素6、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巨噬細胞炎性蛋白1和基質金屬蛋白酶等細胞因子和趨化因子,從而促進致癌[2]。HCMV感染可降低未成熟樹突細胞表面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Ⅰ類和Ⅱ類分子表達水平,改變樹突細胞中模式細胞因子分泌,抑制其免疫能力,并降低其刺激細胞毒性T細胞對其他病毒的應答能力。此外,HCMV編碼的IL-10(cmvIL-10)由感染細胞產生,可抑制樹突細胞和單核細胞功能,損害其激活T細胞的能力。這種由病毒引起的抗原呈遞細胞麻痹,延緩和干擾了病毒特異性T細胞克隆的產生。HCMV還可干擾抗原呈遞的多個步驟。HCMV可編碼自身Fc同源受體,如UL36、UL37和UL38,這些Fc受體可通過覆蓋感染細胞表面與IgG抗體結合的部位,抑制特異性抗體依賴細胞介導的細胞毒作用[3]。
2HCMV相關蛋白的致癌潛能
隨著對HCMV相關蛋白代謝與功能的研究,有研究者提出腫瘤調控這一概念,用以描述HCMV在腫瘤發生和發展中的作用,指出HCMV具有影響腫瘤細胞生物學性狀的能力,并能促進致癌過程,為腫瘤細胞提供適當的遺傳環境[4]。其特征在于,HCMV可通過異常調節多種細胞轉化,擾亂細胞內信號通路,產生相應轉錄因子和腫瘤抑制蛋白,控制正常生理過程中的細胞循環,從而發揮腫瘤調控潛能,促進惡性腫瘤發展。HCMV也可能參與細胞誘變、細胞侵襲和宿主免疫系統的調節,通過表達蛋白而呈現腫瘤調節物性能,干擾細胞代謝過程,促進腫瘤發生和發展[5]。HCMV在復制周期的早期可表達多種病毒特征性即刻早期蛋白,IE蛋白對病毒和細胞的基因表達具有重要調控作用。有研究顯示,IE1和IE2蛋白有多種功能,可通過影響死亡受體信號通路阻止細胞凋亡;其在細胞蛋白表達中有致突變性,以“打了就跑”)的機制發揮作用,誘導細胞轉化[6]。最近研究發現,HCMVIE1在hTERT啟動子位點上與SP1結合并誘導端粒酶活性增高,是引發腫瘤轉化的重要因素[7]。HCMVIE2可與p53腫瘤抑制蛋白和Rb蛋白相互作用,調節其活性。p53基因是最經常突變的基因,其失活在癌癥的發生和發展中起關鍵作用。此外,HCMVUL36基因編碼的蛋白pUL36可中斷Fas介導的細胞凋亡途徑或抑制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8活化,從而抑制細胞凋亡[8]。HCMV在復制周期的后期表達的結構蛋白主要用于形成病毒顆粒,主要包括pp65、pp71、pp150、gB、gH、gL等。它們是病毒衣殼和包膜的主要組成部分,在HCMV基因表達、免疫逃避、組裝和釋放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9]。此外,HCMV基因產物可進一步以腫瘤調節物的方式,通過阻礙細胞分化,誘導染色體不穩定、DNA突變、細胞遷移和血管生成等發揮作用[10]。
3HCMV與乳腺癌的潛在相關性
研究表明,HCMV與慢性炎癥疾病和癌癥的發生和發展有關,由此推測晚期暴露于HCMV(成年后,而不是童年)可促進乳腺癌發生。HCMV可在乳汁中檢出,也提示其可持續感染乳腺上皮細胞。Harkins等[11]用靈敏度較高的免疫組化和原位雜交技術分析非腫瘤乳腺組織和乳腺癌乳腺組織,均檢測到HCMV抗原和核酸,首次證明HCMV持續感染水平在非腫瘤乳腺組織中較高。此外,HCMV在非腫瘤和乳腺癌患者乳腺上皮細胞中的陽性檢出率也較高。Cox等[12]發現,女性乳腺癌患者中較高的HCMV特異性IgG水平可能是近期感染HCMV的結果,提示晚期暴露于HCMV是乳腺癌的危險因素。該研究表明,某些女性HCMVIgG水平升高與乳腺癌發展顯著相關。但該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其是回顧性分析,且只針對0~40歲的女性。炎性乳腺癌是一種具有高度轉移性、攻擊性和致命性的乳腺癌,臨床特征是有大量腋窩淋巴結轉移。Mohamed等[13]檢測非IBC與IBC患者癌組織的HCMV基因型,評估HCMV混合基因型感染與疾病進展的相關性。結果表明,與其他乳腺癌組織相比,IBC癌組織含有更高水平的HCMVDNA。他們還發現,不同HCMV基因型的混合感染與IBC淋巴管浸潤和形成真皮淋巴栓塞顯著相關,但在非IBC患者中無此現象。
4新型抗HCMV藥物對乳腺癌的靶向治療
鑒于多種癌組織中存在HCMV感染,臨床上有必要考慮使用靶向癌細胞的抗HCMV藥物。在乳腺癌HCMV感染研究中,發現被激活的幾種常見信號途徑,如STAT3、磷脂酰肌醇3激酶、NF-κB、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及Wnt信號。因此,藥物靶向這些途徑可能對HCMV感染所致腫瘤的病理進展產生明顯影響。目前已有幾種化合物在臨床前或臨床試驗階段顯示對癌癥發展有顯著影響。經美國食品藥品管理批準的藥物索拉非尼是一個多激酶抑制劑,可影響某些信號通路。體外實驗證實,索拉非尼能抑制HCMV在多種細胞中增殖。此外,在涉及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陰性乳腺癌患者的Ⅱ期臨床試驗中,索拉非尼和卡培他濱組合可改善病情,抑制癌癥進展。HER2基因被認為是乳腺癌的致癌基因。目前,減少索拉非尼劑量的Ⅲ期臨床試驗已啟動[14-15]。磷酸化的STAT3二聚體積累在細胞核,參與炎癥,促進血管生成,并異常調節基因表達。研究表明,HCMV可迅速促進STAT3的核定位[16]。Lin等[17]設計并命名了兩種姜黃素來源的抑制劑FLLL31和FLLL32,它們可特異性結合STAT3的兩個酪氨酸同源體,使其失去功能;而Src是STAT3二聚體化和下游信號轉導必不可少的中間因子。體外研究顯示,這些抑制劑在乳腺癌細胞系可抑制STAT3活化、細胞浸潤和集落形成。近期該研究組還開發了另一種被稱為BP-1-102d的STAT3抑制劑,可抑制異種移植物中乳腺癌細胞的生長[18]。某些HCMV高感染率的腫瘤(如結腸癌、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等)與慢性持續性炎癥有關,特別是環氧化酶2在這些癌癥的發生和發展過程中大量表達,而這種過表達通常與疾病嚴重程度和不良預后有關。COX-2可刺激血管生成,阻止細胞凋亡,還可能干擾DNA轉錄因子結合,引起了研究者對非甾體類抗炎藥物可能是防癌藥的興趣。已有臨床研究提供了令人鼓舞的證據,即NSAID對結腸癌、乳腺癌、前列腺癌和肺癌均有預防作用[19]。研究表明,HCMV感染可誘導COX-2的體內表達,而COX-2抑制劑可阻斷HCMV復制[20]。阿司匹林和水楊酸鈉可抑制HCMV誘導的NF-κB激活,抑制IE72激活啟動子的能力,從而發揮抗病毒作用[21]。因此,深入探討HCMV與COX-2的可能聯系及NSAID預防癌癥的能力,有助于進一步闡明HCMV在癌變中所扮演的角色。
5結語
有臨床和實驗研究表明,包括乳腺癌在內的多種惡性腫瘤的發生和發展均有HCMV參與,但人們對乳腺癌組織中HCMV高感染率知之甚少。無論其只是一個偶然現象,或是癌癥發展中的關鍵因子,均需進一步研究。如果HCMV感染是關鍵的,那么詳細了解該病毒在宿主維持復制和增殖的能力及其潛伏再激活的不同機制,深入探討其致癌因素,將為開辟新的治療策略奠定基礎。
作者:宮亞婭 趙俊 王明麗 單位:安徽醫科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 安徽醫科大學微生物學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