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全市技術創新工作方案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工作情況
全年開發新產品1020項,完成年度目標的106.3%;產學研合作項目126項,完成年度目標109.6%;新認定市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16家,完成年度目標123.1%,企業技術中心總數達93家;新認定市信息化標桿企業15家,完成年度目標115.4%,信息化標桿企業總數達47家。
(一)大力加強技術中心體系建設。積極推進以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為龍頭、省級企業技術中心為骨干、市級企業技術中心為基礎的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一是做好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培育和省級企業技術中心申報工作。將港口集團、太陽能、正大天晴作為國家企業技術中心申報培育對象,以國家技術中心標準引導并推動它們加強各方面建設。推薦醫療、水表、藥業等7家企業申報省認定企業技術中心,經評審家技術中心通過省認定,省認定企業技術中心總數達21家。二是開展市級企業技術中心認定工作。經縣區推薦、企業申報,全市有23家企業申報市認定企業技術中心,經材料評審、現場考察和綜合評估,聯合動力、等11家企業技術中心通過認定,市認定企業技術中心達68家,三級企業技術中心總數達93家。三是加強技術中心評價管理。開展企業技術中心年度評價,在-年度市級企業技術中心建設和運行情況評價中,4家企業技術中心評為優秀;41家企業技術中心評為合格;2家企業技術中心未上報評價材料,評為不合格。在-年度省技術中心建設和運行情況評價中,我市企業評價得分均在70分以上,居全省前列。四是加大企業技術中心引導扶持力度。對新認定的企業技術中心落實市政府有關規定,有5家企業獲財政撥款20萬元;對運行情況良好、創新成果突出的企業技術中心,市自主創新資金進行優先扶持,在今年市自主創新資金扶持項目中,三級技術中心企業項目占90%,扶持資金達290萬元。
(二)深入開展校企合作。首先,推進合作機制建設。一是建立政府、高校、企業多方聯動合作機制,統籌整合創新資源,量身定制適合各地區稟賦特點的校企合作模式;二是建立合作推進考核機制,制訂了“科技專家團隊進企業”活動績效考核制度,獎懲結合,有力調動了各方積極性。其次,構建三大保障體系。一是構建組織保障體系。成立了以副市長為組長的市校企合作領導小組,各縣區也相應成立了校企合作領導機構,統籌協調校企合作。二是構建政策保障體系。制定出臺《關于市校企合作戰略聯盟試點工作的意見》、《科技專家團隊進企業行動計劃》等政策性文件,各縣區和高校也出臺了多項政策,為校企合作深入推進提供政策障。三是構建服務對接體系。積極組織相關企業“走出去”,高校和科研院所“請進來”,開展項目對接服務。各縣區區先后組織80余次項目對接活動,達成合作項目120余項。第三,創新校企合作模式。一是建立校企合作戰略聯盟。建立了海洋資源開發與利用、新材料、機械裝備三個校企合作戰略聯盟。校企共建各類技術創新平臺20個,其中大型綜合性創新平臺2個,國家級創新平臺分支機構1個。二是選派教授進企業。全市共有120余名專家、教授帶領1500多名學生進駐到260家企業開展工作。三是選聘企業家進高校。從我市重點產業中選聘優秀企業家、技術專家任高校客座教授。目前,已有30余名企業技術專家被評為客座教授。四是面上氛圍營造。召開第五屆校企合作暨企業創新能力建設工作會議,對年度校企合作先進集體、優秀專家和先進工作者進行了表彰,為校企合作工程向縱深發展、調動校企合作各方工作積極性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
(三)加快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一是推動新技術新產品開發。全市開發新技術新產品1020項,其中85%為國內先進水平以上,一批高新技術產品產業化后產生明顯效益,韋酯等一批產品銷售過億元。二是引導企業加大技術創新投入。市自主創新資金安排330萬元扶持26家企業技術創新項目,46戶企業研究開發費抵扣當年應納稅所得額3億元,在政府扶持資金和科技創新稅收優惠政策的拉動下,企業創新投入積極性空前高漲,93家技術中心企業共支出科技活動經費16.7億元,占企業銷售收入6.7%;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4.5%。三是發揮創新型企業引領作用。醫藥、藥業列為國家創新型試點企業,省創新型企業總數達到30家,醫藥在國內外建立三個研發中心,形成了與國際接軌的新藥研發體系;藥業專利擁有量居國內醫藥工業企業之首;中復眾成為國內領先的風電葉片制造商,這些創新型企業引領著我市高新技術開發的熱潮,拉動我市高新技術產業加速發展,全年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值550億元左右。
(四)強力推進“兩化”融合。一是開展調研。組織專人對我市重點工業企業、軟件服務企業、運營商進行專題調研,充分了解目前我市兩化融合基本情況。同時,到、、等發達地區學習先進經驗,理清發展思路,向市委、市政府撰寫了專題調研報告。二是強化兩化融合意識。舉辦“兩化融合”培訓班。會同省經信委、市委組織部,共同開展省第一期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培訓班、“科學發展名家講壇”,全市經信系統干部職工,市縣發改、科技、財政、國資等部門分管領導,19個園區負責人,重點企業負責人共計200余人參加了此次培訓班。落實省兩化融合推進大會精神,組織重點企業參加省兩化融合推進大會,并將會議精神以書面材料形式落實到全委和全市重點企業,通過培訓和落實省兩化融合會議精神,增強了縣區政府、有關部門和重點企業兩化融合的意識,拓寬了視野,擴充了知識。三是樹立典型示范。開展信息化標桿企業認定活動,新認定15家市信息化標桿企業,市信息化標桿企業總數達47家,市信息化標桿企業影響力日益擴大。積極申報省兩化融合示范、試點企業,經評審港口集團、正大天晴被評為省兩化融合示范企業,醫藥、太陽能等9家企業被評為省兩化融合試點企業,兩化融合示范、試點企業總數居北第一、全省前列。四是協助企業開展信息化工作。幫助中復眾、藥業、太陽能、石英等企業做好信息化建設總體規劃,擇優給企業推薦軟件供應商,會同企業調研優質軟件商項目實施典型案例,引導企業高標準、高起點開展企業信息化工作。
(五)全面加強質量管理。一是大力推進群眾性質量小組管理活動(QC小組)。經推薦申報,獲省優秀QC小組17個、優秀質量信得過班組6個、QC小組活動優秀企業5個、QC小組活動卓越領導者5個,全國優秀QC小組1個、全國優秀質量信得過班組2個。二是開展用戶滿意服務明星創建活動。圍繞“追求卓越、服務和諧”主題,拓展創建活動領域,通過服務明星企業、明星個人、杰出管理者等形式全方位推進服務質量不斷提升。三是樹立典型,發揮引導效應。經推薦評審,正大天晴、豪森藥業被評為省工業企業質量經營優秀企業,康緣藥業的蕭偉、中復眾的任桂芳被評為省工業企業質量經營優秀領導者,凌婭等8人被評為省工業企業質量經營優秀領導者。四是強化企業產品質量意識。引導企業加強質量意識,以質興企,推薦醫藥、中復眾等4家企業參與“全球質量承諾倡議活動”發起活動,并代表我市企業參加簽約儀式。
二、工作安排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地區發展規劃,全面落實重點產業振興規劃,加快技術創新平臺建設,落實區域性信息中心發展規劃,推進兩化融合向縱深發展,全面提升企業質量經營水平,加快優化產業結構,為我市創新型經濟發展和創新型城市建設提供支撐。
(二)主要工作及目標
1、技術創新912工程:全年開發市級以上新產品900項,新增國家、省、市三級企業技術中心10家,抓好20個市重點技術創新、重點產學研項目。
2、兩化融合112工程:新增市信息化標桿企業10家、省兩化融合示范、試點企業10家,帶動200家企業開展兩化融合。
3、區域信息中心123工程:構建1個組織體系,推進2個平臺建設(信息基礎平臺、政務信息平臺)、力爭3個提升(產業信息化提升、民生信息化提升、城市信息化提升)。
4、質量管理“五個一”工程:制定一批行業標準、打造一批用戶滿意服務明星、評比一批優秀QC小組、爭創一批知名品牌、培育一批質量人才。
(三)推進措施
1、強化載體,進一步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充分發揮企業技術中心在自主創新能力建設中的核心作用。一是壯大三級技術中心規模。積極組織企業申報國家技術中心,并力爭一家通過國家認定;推薦5家企業申報省級技術中心,力爭3家通過省認定;新認定市級企業技術中心10家,使全市三級企業技術中心總數達103家。二是提高企業技術中心建設水平。邀請國家發改委高技術司領導一行來考察指導我市現有和在建的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舉辦專題培訓,強化技術中心認識和作用;組織縣區和技術中心企業代表赴先進地區參觀考察,學習先進經驗,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召開企業技術中心建設現場交流促進會,交流優秀企業成功做法,對新認定企業技術中心進行授牌表彰。三是加大企業技術中心扶持力度。推動市財政加大三級企業技術中心扶持力度,爭取國家技術中心扶持200萬元、省級50萬元、市級10萬元,督促縣設立相應扶持專項資金。繼續擴大市自主創新資金對技術中心企業項目扶持面,確保扶持比例不低于80%。指導企業用好研究開發費稅前扣除政策,鼓勵企業將研發費抵扣當年應納稅所得額全部用于技術開發。努力為技術中心企業向上爭取政策和資金。
2、注重實效,進一步推進產學研合作。一是搭建平臺。建立校企合作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圍繞重點產業、支柱行業建立行業性的、區域性的合作戰略聯盟。建立完善校企合作信息平臺,完善科技創新網,促進資金、技術、人才、設備等信息的有效對接,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二是進一步推進“科技專家團隊進企業”活動。加強各專家團隊的組織領導,暢通信息渠道,及時協調解決存在問題。強化專家與企業的互信關系,真誠合作,互利雙贏。推進已合作項目加快實施,促成早開工、早投產、早見效。三是積極開展對接活動。利用工信部直屬的理工大學、航空航天大學等高校及上海市高校技術市場,舉辦2-3期考察、對接、洽談活動,促進高校與我市企業聯系,提高科技成果產業化水平和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支持企業走出去,利用先進國家和地區的技術、信息、人才和資源優勢,與國內外高校、研究機構、企業聯合建立技術中心(研究中心、實驗室)。
3、加強引導,進一步推進兩化融合進程。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六有”機制。督促縣、區成立相應兩化融合領導班子,形成市、縣(區)兩級兩化融合領導體系,切實將兩化融合工作開展起來,形成有規劃、有團隊、有制度、有項目、有培訓、有考核“六有”機制。加強督查指導,爭取將兩化融合指標納入市政府目標考核,定期、不定期進行督查推進。召開兩化融合工作會議,總結經驗,表彰先進。二是示范帶動,構建三級試點(示范)體系。在“十二五”期間實施“1075”行動計劃,推進“十家示范、百家試點、千企升級”(十百千)工程,開展信息化標桿企業認定工作,新認定信息化標桿企業10家,全市信息化標桿企業總數達57家。篩選市信息化標桿企業申報省兩化融合示范、試點企業,爭取10家企業通過省兩化融合示范、試點企業認定。爭取將省醫藥產業兩化融合工作會議放在我市召開,帶動我市醫藥及其它行業兩化融合工作開展,形成點面結合的兩化融合氛圍。三是分層培訓,培育咨詢服務市場。邀請國際著名軟件服務商來,針對委機關領導、重點企業領導、具體專業人員,分層次舉辦信息化培訓和企業信息化解決方案講座,增強兩化融合意識,提高兩化融合實施能力。四是搭建平臺,提供技術和智力支撐。推進新醫藥、新材料、新能源、裝備制造等重點行業的企業信息化平臺建設,發揮信息網絡支撐作用。補充完善兩化融合專家隊伍,發揮專家作用,為兩化融合的推進提供智力保障。
4、重抓落實,進一步推進區域信息中心建設。一抓規劃落實。完成《市區域性信息中心發展規劃》編制,并以市政府文件形式出臺,明確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為區域性信息中心建設提供保障和指導。二抓責任落實。成立區域性信息中心領導小組,做好目標任務分解落實,明確任務責任單位和責任人,定期考核,獎優罰劣。三抓督查落實。根據《規劃》制定年度行動計劃,確定當年目標、重點工作和推進措施,及時跟蹤,加強檢查,確保《規劃》按序時進度實施。
5、夯實基礎,進一步提高企業質量經營水平。一是完善工業產品標準,提高標準符合性水平。梳理工業行業標準,評估現行工業產品標準的適用性,促進企業完成急需標準的修訂和制定。鼓勵工業行業推行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標準,汽車行業推行ISO16949,信息服務行業推行ISO20000,食品行業ISO22000和HACCP等。鼓勵行業和企業參與國際標準、行業標準的制、修訂,增強我市企業在標準制定中的話語權和消除標準性的貿易壁壘,逐漸形成“以我為主”的技術和產品標準。二是依托質量協會、品牌發展協會等中介機構,開展用戶滿意明星創建、QC小組成果評選、六西格瑪管理等活動,打造市一批行業和產品口牌,形成一個品牌叫響一種產品、帶動一個產業、集聚一批企業的發展格局。三是開展質量培訓。分批、分重點對企業進行質量意識、質量管理的基本理論及組織管理方面的方法、技術等內容的培訓,提升企業質量人才素質,形成一批高水平的質量管理人才隊伍。四是營造良好氛圍。配合有關部門開展全國“質量月”、“質量萬里行”等活動,在食品、建材、紡織等行業做好配合、服務、督促工作。加強企業質量經營優秀企業、優秀領導者、優秀工作者的申報、表彰和宣傳,樹立典型示范,發揮引導效應,在全市形成人人關心質量、重視質量、參與質量活動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