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國內職工教育的起源與展望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職工教育艱難發展階段(1966年~1977年)
進入十年動亂以后,職工教育事業受到了破壞,挫傷了職工的學習積極性。各類業余學校也被迫停辦。此后,除了著作學習班和工廠農村的政治夜校外,大多數業余學校、業余大學陸續停辦,職工教育的教材也被封存處理。職工教育機構處于癱瘓狀態,主管職工教育的行政機構也被撤銷,教職工和干部隊伍遭受迫害,業余教育事業被迫長期停頓。在此期間,大量新文盲產生,全日制教育方面,取消了技工學校、職業中學和中專,中等教育基本上是初中和高中,大量的初中和高中畢業生沒有學到多少知識就進入了工礦企業,過去摘掉了文盲帽子的人又復盲。粉碎后的調查中發現,工人中存在著嚴重的文化、技術“低谷”與“斷層”現象,這些正是在“”的歷史逆流中造成的。
職工教育恢復發展階段(1978年~1991年)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職工教育也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1981年2月,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了《關于加強職工教育工作的決定》。這是我國職工教育發展史上的一個綱領性文件,對職工教育的管理體制、培訓目標、培訓方式、培訓內容、參加培訓人員學習期間的待遇等問題都做出了相應的規定。《決定》提出:“要因地制宜,廣開學路,提倡多種形式辦學。職工教育除主要由企事業單位舉辦外,還要發動業務部門、教育部門、社會團體等社會各方面力量積極辦學。
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函授等教學手段,發揮全日制大、中、小學、技校的力量,舉辦廣播電視大(中)學、函授大(中)學、夜大學和各種地區性職工夜校。要提倡廠校掛鉤,聯合辦學。”在該決定的指引下,圍繞經濟建設需要,面向企業,面向生產,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開展了多形式、多層次、多渠道的職工教育。在該階段完成了對三千多萬青壯年職工的政治輪訓、文化技術補課;領導干部的培訓逐步規范化、專業化;科技人員的知識更新、繼續教育發展很快;各類職工大、中專學校為各行各業輸送了數以百萬計的人才,企業辦學面達到70%以上;每年參加各類文化技術業務學習50學時以上的人平均占職工總數的27%。累計培訓職工2億人次,對提高職工隊伍素質,緩解企業對專門人才的急需,保證經濟計劃的完成,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職工教育調整改革階段(1992年~2001年)
雖然八十年代,我國職工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進入九十年代,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提出和逐步建立,職工教育與經濟發展的矛盾也逐漸顯現。為適應經濟快速發展,以及企業創新對職工素質提出的新要求,這一時期就相繼制定出臺了關于職工教育培訓的規范性文件,使職工教育培訓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制度化的軌道。1992年勞動人事部出臺《關于加強工人培訓工作的決定》,1993年勞動部頒發《職業技能鑒定規定》,1994年2月勞動部、人事部制定了《職業資格證書規定》,1996年10月國家經委、勞動部聯合下發《企業職工培訓規定》,199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的更是對推動職業資格證書制度,職業培訓制度建設奠定了基礎。職業教育也出現法制化趨勢,1994年7月,我國第一部《勞動法》正式頒布,明確要求用人單位建立職業培訓制度,按照國家規定提取和使用職業培訓經費,根據本單位實際,有計劃地對勞動者進行職業培訓。1996年5月,《職業教育法》頒布,要求企業有計劃地對本單位的職工和準備錄用的人員實施職業教育。這兩部法律作為基本法,使職工教育培訓工作有了更高層級的法律依據。這一系列文件出臺后,成為企業開展職工教育培訓工作的重要政策和法律依據,對我國職工教育培訓工作走上制度化、法制化的軌道產生了重要影響。
總體來說,上世紀九十年代是職工教育培訓法制化、制度化和規范化的重要時期,不但從國家法律和政策層面對職工教育培訓工作作出了規定,而且在企業內部也廣泛進行了創新職工教育培訓體制、機制的改革探索,從而使職工教育培訓正式邁上了法制化、制度化和規范化的道路,為職工教育培訓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五)職工教育蓬勃發展階段(2002年~)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不但是對企業競爭力、對綜合經濟實力的挑戰,更是對人力資源素質狀況、對人才培訓培養能力的挑戰。2003年首次召開的全國人才工作會議,會議制定出臺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人才工作的決定》,指出要牢固樹立人力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并明確要加快構建終身教育體系,樹立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理念,鼓勵人們通過多種形式和渠道參與終身學習,以大力加強人才培養工作。勞動保障部啟動了“三年五十萬新技師培養計劃”,計劃于2004至2006年3年內培養50萬技師、高級技師,實際培養了59萬人。終身教育與學習型社會的思潮也給職工教育帶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自黨的十六大提出“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以來,從中央到地方都大力提倡開展職工教育,積極推廣學習型組織建設。中華全國總工會提出的“創建學習型組織,爭做知識型職工”活動也在全國各地蓬勃開展,有20多個省(區、市)總工會把開展“創爭”活動作為推動職工素質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不斷向基層和非公有制企業擴展。
回首建國以來60多年的發展歷程,我國從一個經濟落后的貧困國家躍身為現在的經濟強國,在這個歷程中,職工教育培訓工作正是提高職工隊伍素質、為經濟建設和企業發展輸送所需人才的重要源泉。職工教育的興起與發展是我國教育發展的必然邏輯,反應了教育必然適應社會的前提,反應了教育綜合改革的必然要求。
職工教育的基本經驗
(一)職工教育必須與政治經濟的發展相適應
教育政策是國家公共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集中體現了統治階級和社會主體關于發展教育的意志和行動,調整和平衡著教育關系,它直接影響宏觀教育事業發展的方向、速度、規模和效益,又間接影響微觀教育活動的質量和效益,關系到社會和個人受教育的機會和質量。教育政策的每次調整往往意味著教育的重大變革。職工教育的發展跟黨和政府的教育政策是息息相關的。政治經濟的發展制約著職工教育的發展方向、規模和速度。當國家政治形勢一片大好時,職工教育也卓有成效的開展,當國家政策不穩定時,職工教育的發展也會受到阻礙。黨和國家對職工教育的領導是職工教育成敗的關鍵。我國的職工教育一開始就是在黨的政策指導下創立的,且受到我國國情制約。但在中,由于政策的不穩定,導致了職工教育的停滯與癱瘓,而在改革開放以后,由于黨和國家高度重視職工教育的發展,除在教育的綜合性文件里提到職工教育外,還專為職工教育制定了一系列專項文件,并根據經濟的發展變化和社會對職工教育需求的變化,及時制定職工教育發展戰略,為職工教育的發展指明航向,明確了職工教育的目標,保證了職工教育的順利開展。總之,黨的政策符合國情和時代背景,職工教育則順利發展;反之,職工教育就會停滯不前甚至倒退。
(二)職工教育必須適應生產的發展
職工教育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產物,社會經濟是職工教育產生和發展的基礎。職工教育是在生產過程中開展的教育。職工教育要緊密圍繞生產這個中心,與生產過程緊密聯系,并為解決生產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開展教育。把生產中遇到的課題帶到課堂上去研究,把課堂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產實踐中去。職工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教育,它更直接地服務于經濟建設,與市場經濟的聯系更密切。職工教育不但要適應市場經濟建立的需要,還要發揮其在經濟建設中的引領促進作用。我國的職工教育充分把握時代脈搏,圍繞國民經濟的發展,緊密結合生產,適應生產需要辦學,在不同的階段都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根據需要選定專業、課程、教材,實現學后即用,邊學邊用,促進職工的科學知識水平和勞動技能的提高。建國初期,職工教育的首要任務是掃盲,后來是文化補課,進而是技術等級培訓和崗位培訓,再而是職業生涯發展和終身教育。這些都是根據經濟發展的需要而適時調整的教育內容,促進教育與經濟發展的結合。我們只有把握職工教育這些生產屬性,依從市場調節的運轉規律,才可望找到職工教育改革的出路。
(三)職工教育必須符合職工的實際需求
職工教育的對象是有一定工作經驗的在職成人。搞好職工教育,就一定要遵循成人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和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特點來進行。職工教育的內容要滿足職工學習的實際需求,學習形式要能彌補職工的“工學矛盾”,采取靈活的授課方式。要以“職工為本”,立足職工的職業發展,滿足不同類型職工的個性化需要,做好職工的需求調研,開展有針對性的培訓。目前,我國的職工教育逐漸由以前的片面地以經濟增長為目標轉向以職工的實際需求為出發點,倡導“以人為本”,促進職工自覺樹立終身學習、爭做知識型員工的理念。這是職工教育發展的必然,體現了職工教育的先進性和時代性。
(四)職工教育必須統籌安排、通力合作
自從職工教育成為一個獨立的教育體系以來,很多國家都建立起一套職工教育領導管理體制。我國的實踐證明,要辦好和管好職工教育,必須堅持統籌規劃,行政辦學和通力合作的原則。建國初期,在國家對職工教育的統籌安排下,職工教育發展很快,為國家培養出大量適應當時生產需要的人才。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教育成為國家的戰略重點,不僅進一步恢復和發展了職工教育,職工教育的管理體制也得到了健全和加強,職工教育發展到了一個新的水平。同時,職工教育具有廣泛的社會性,涉及到社會的各個方面,應該要求社會各個方面履行職工教育的職責,將實行縱向的行政管理和橫向的生產、科技、財務、人事、勞資、工會等的聯合相結合,把各方面的積極性都激發出來,才能搞好職工教育。
職工教育未來的發展趨勢
(一)職工教育的規模進一步擴大
過去的職工教育主要是由單位派幾個人出去參加培訓,回去影響幫助周圍的人,把學到的東西運用到實際工作中。由于參與的人數少,發揮的影響力比較小,難以達到培訓的效果。到現在的全員培訓,企業一批人或者全員的學習,大家可以協作學習,相互探討,相互影響,形成合力,更能發揮培訓的效果。企業從一般工人到高層領導者,從在職職工到下崗職工,都納入企業職工教育對象的范圍,發展“學習型企業”。
(二)職工教育的形式多樣化
在方式上實行企業辦學、行業辦學、企業聯合辦學、政府辦學、學校機構辦學、個人自學等多種辦學體制,教育層次上實行大專、本科、碩士等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的多層次辦學。培訓手段上采用脫產、半脫產、業余等學習方式,既有正規的教學培訓班,又有師傅帶徒弟、專題講座的靈活教學方式。同時,隨著現代信息技術進入職工教育領域,信息化要求職工教育工作者必須面向信息社會的需要,采用先進的信息技術設備和手段,開辦企業數字化大學,開展e-learning培訓,滿足規模化、個性化的職工培訓需要。
(三)職工教育更加開放與合作
職工教育受到政府與社會各界的普遍重視,不僅政府與企業直接舉辦各種職工教育,高等院校、職業學校及社會各界都積極參與興辦職工教育。學校與企業合作更緊密,相互協作。一方面,現代的企業規模越來越大,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產品日新月異,企業間的競爭加大,單憑經驗是搞不好企業的,必須加強企業培訓,提高職工人才素質;另一方面,學校的教師也需要去企業鍛煉,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高校與企業的聯合日益加強,大批的企業職工到高校進修學習。將發展職工教育的責任部分轉交給企業、事業單位與社會團體,有利于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實效性與經濟性,是未來職工教育發展的必然選擇。
(四)職工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轉變
現代職業生涯規劃理論強調企業與職工的共同成長,因為只有在明確組織發展目標和個人發展前景的前提下,職工才能有計劃地配合企業發展進行自我職業設計,培訓才能真正成為促進企業與職工個人發展的動力。越來越多的企業將會認識到,從外部強行植入信息帶來的實際效用,遠不如職工培訓覺悟提高后所帶來的效用高。今后企業將充分重視職工作為企業發展主體的作用,積極尋求企業與職工的互利發展。在企業發展與職工個人發展相一致的前提下,對職工實施有針對性的培訓,以最大限度的實現企業與職工的“雙贏”。職工的學習貫徹到整個職業生涯,由職工的“要我學”轉為“我要學”,促進職工的終身學習。
作者:龐利單位:廣州市廣播電視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