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英美文學的課程教學的完善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英美文學作為外語系的一門專業課,它在培養學生閱讀、欣賞、理解原版著作和分析文學作品的能力方面起著重要作用。針對英美文學的教學存在的問題即對策方面,研究者將結果梳理統計,有55%的學生歸結問題在于教學內容難度大,課時少和教師教課節奏快等三個方面。一是書本知識很難理解,書本內容大多不認識,新生名詞太多。由于所學的書本是全英文版的書籍,里面所呈現的內容在生活中根本沒有聽說過,書中出現的詞句段落超出學生的理解范圍,出現的名人著作對于學生而言都是陌生的,學生不感興趣,也沒有想去了解,即使學生記住,也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考完試就忘得一干二凈。其次,英美文學的課堂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內容冗長沉悶,大篇幅的文字再加上自身的英語功底薄導致對生單詞產生畏難情緒。在讀了一段晦澀的古英文詩歌后,學生很容易昏昏欲睡,有的還會因為沒了耐心而拒絕看完。所以這就需要老師上課活躍一下氣氛,多補充一下與學習內容相關的背景知識以及故事,或者將學習內容用簡單的話粗略地講一下,引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愿意去讀,去欣賞。還有,英美文學課時有些少,教材有些單一。英美文學課作為我們的專業課,課時安排有些少。有時教師為了趕進度,有些知識點會一帶而過。書本教材難度太大,文字內容讓人感覺乏味。隨著教材的不斷編排,建議在每章節后面附上一些針對性的思考問題。研究者整理的習題集很有針對性。學生掌握的還不錯,普遍受到了文學文化方面的熏陶和影響。
有45%的學生把英美文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歸咎為自身,即預習不到位、課堂參與度不高和語言能力欠缺等。一方面,有些同學不自覺,不按照老師布置的預習作業去完成。老師可以讓學生提前預習,了解作家作品,根據預習內容制作課件,然后在課堂上向同學和老師講授,相信這樣的話,教學效果會更好。此外,“互動交流式”教學方法也可以展開,一種是“教師———學生”,針對上課的重難點,教師提問,學生思考幾分鐘后,教師隨機點名,檢查當堂所學。另一種是“學生———學生”的展開形式,即小組的思想匯報交流。另一方面,英美文學的內容多、信息量大、課時量少是個大問題。每周兩節課,每節課的內容都安排得很滿。有時學生并沒有達到完全消化就已經要進入下一章節的學習了。課堂信息量太大,讓人感覺緊湊、緊張。每周一次課的時間間距太長,如果課后不進行及時的復習,很容易遺忘,導致信息知識銜接不上,知識結構掌握得不夠牢固。在學習英美文學中,學生的語言能力不足成為解讀文學作品的一大障礙。詞匯量和理解力不夠成了學習理解作品的一大阻力。光憑教師單方面的講解,學習效果會大大降低。因此,學生在學習英美文學前應該具備一定的詞匯儲備和閱讀理解能力。
基于此,筆者在實際教學中開始了有針對性的改進措施。一是編寫校本教材。根據基礎教育英語課程標準的精神密切結合小學英語教學的需要,提出小學專業英語師范專科生的學習要求,積極參照多種文學書籍進行編寫。目的是通過英美文學的學習,使學生比較系統地了解英美兩國文學發展演變的歷程,在具體作品中體會各個時期的時代精神、作家創作風格、創作手法和語言特色,培養并提高學生閱讀理解的能力、文化理解能力、文學鑒賞能力以及綜合素質。校本教程與原教材對比有下列幾個特點:(1)清晰度,一本教材的清晰度,決定著學生在進行學習時的難易程度。如果學生閱讀起來茫無頭緒,不能做到明白曉然,那么學習的效率則會大打折扣。而此校本教材在每一章節前都附有章節的大意與概況,將大標題依據歷史進程合理拆分,脈絡貫通。讓學生在閱讀此書時可以一目了然,方便快捷。減少學習難度,易整體把握。(2)實用性,一本好的教科書既非是應付考試,也不是長篇幅的高談闊論,讓學生無從下手,不知所措。所以要切實的從學生實際出發,以學生的角度組織內容。此校本教材,選取極為重要的章節,選節后配有相應的中文釋義,中西對照,融會貫通。學生既可以視它為教學用書,也可當作文學讀物,了解西方文化,開闊眼界,一舉多得。(3)擴展性,校本教材在注重課本內容的同時,由點即線,由線即面。相互穿插關聯,充分做到了對當時外國文學的了解與探索,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4)可檢測性,單純的課本內容,閱讀講解之后,對重難點的理解還是會稍有偏差。此校本教材每章節后配有相應的練習,學生在學習過后,可以此進行檢測,同時也是對重難點的進一步把握,加深記憶,舉一反三,以做到精益求精。
練中學,學中記,可謂一舉多得。并且也能很好的積累題感,觸類旁通。二是引導學生通過中西文化差異的對比、體驗,制作PPT課件和撰寫小論文。由此,學生學會以不同的態度來看待另一種文化,從而真正獲得跨文化意識和能力,并以此來促進英語學習。在英美文學期末考核中,課題研究者讓學生對中西文化的作品進行比較并以視頻的形式錄制下來。可以說所有的學生都精心準備,從劇本、服裝、配樂,背臺詞以及后期制作。拍攝短劇的過程中,每個學生都能各盡其職,鍛煉了自己的合作能力,凝聚力與表現力。這個過程是對所學內容的鞏固,還是一個溫故而知新的過程。拍攝時,學生是利用空閑時間完成的,“會有一股油然而至的自豪感。看著拍攝記錄中的我們的點點滴滴,相信我們會懷念著青春時所做過的一切。”大家在快樂中學習,加深了對作品的理解,增強了對文化的敏感性,培養了文化意識,能夠主動地、自覺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環境中,提升語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三是積極改革英美文學的教學模式。現如今,翻轉課堂是我們當下最熱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創新話題之一。在這種大環境的驅使下,筆者也嘗試著在目前所帶班級的英美文學課中實踐翻轉課堂的教育模式。課上重點講解一首由十八世紀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威廉布萊克創作的抒情詩歌《老虎》。課前學生得到了一份由任課教師錄制的《老虎》純英文解說的視頻還有自主學習導學單。學生已通過小組的形式依據導學單內容在討論中進行了學習,所以本堂課剛開始就充滿了團結與挑戰的氛圍。各組組長競相提出在自主學習《老虎》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一位組長率先提問,詩人是在什么環境下創作出的《老虎》?這首詩歌的主旨是什么?”任課老師先是稱贊了這兩個問題提的很有意義,接著作出了解答。“布萊克生活在一個動蕩的年代,他在法國大革命爆發之時完成了《經驗之歌》……”老師的講解十分詳細,學生聽得也很認真,由于課前的準備工作做得很到位,同學們聽起來也不覺得吃力。另一位學生代表提出了自己的疑問:老虎象征著什么樣的權力和力量?在學生共同討論后,任課老師又做了詳細的補充。本詩運用的是象征主義的修辭手法,第一詩節最后一行描寫出了老虎的邪惡,又從第三詩節中可以感受到老虎的一種力量和權力。緊接著,老師又舉了生活中的例子,層層推進,幫助學生更形象客觀地了解了這句話的內涵。這首詩的字里行間都體現出了老虎象征著可怕、邪惡和力量。學生解開了迷惑,又提出了另一個疑問,老虎和造老虎的是誰?老師講解道,詩中并不是從頭到尾都在講老虎,造老虎的人在文中是運用了第三人稱,他還造了羊,羊又給人一種很溫順的感覺。老虎和羊給人一種強烈的反差,羊則象征著軟勢力,和兇猛的老虎比起來力量懸殊較大,說明了造物者就是God,通過提出的一系列問題,學生對這首詩歌有了全新的理解,僅僅一堂課的時間就完成了教學內容。
經過不斷的實踐與改善,英美文學的課程教學越來越有效。最重要的是學生獲得了很大的進步,他們能更加熱愛英美文學課堂。利用校本教材,提高了學習效率,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增強了團隊合作意識,提升了跨文化交際能力。在“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下,培養了自主學習能力,成為了課堂的主人。
作者:范杰 單位:江蘇第二師范學院徐州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