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近代幼兒教育歷史探微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924年,張雪門利用在北平大學擔任職員的時機,進入教育系學習。在北大學習期間,他有幸受到時任教育系主任、中共黨員高仁山的悉心指導,精心研讀了德國教育家福祿培爾(1782—1852)和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1894—1952)的幼兒教育學說。福祿培爾長期從事學前教育實驗和理論研究,是近代學前教育理論的奠基人,1840年創辦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兒園,因此他也被人們譽為“幼兒教育之父”。蒙臺梭利創立的涵蓋兒童智力訓練、感覺訓練、運動訓練、意志訓練等多個方面的獨特幼兒教育法曾風靡影響了整個西方世界,尤其對于歐美先進國家的教育水準和社會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為西方工業化社會的持續發展提供了幾代優秀的人才基礎。在對這兩位幼兒教育專家學說的深刻理解基礎之上,張雪門先后翻譯出《福祿培爾母親游戲輯要》和《蒙臺梭利及其教育》等著作,打下了關于幼兒教育發展的堅實理論思想基礎,并在此基礎上結合中國實際情況提出了獨特豐富的幼兒教育思想,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幼兒教育實踐。
獨特豐富的幼兒教育思想
飽含愛國熱忱的張雪門堅信,教育是改造舊中國人口素質的關鍵,而幼兒教育則在這個過程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擔負著培養一代中華民族新人的歷史重任。然而,思維敏銳、深諳國情的張雪門深刻意識到,中國的幼兒教育并非是對國外幼兒教育的簡單抄襲與模仿,而應當始終堅持以中國的傳統文化為根本,反映國家民族的需要,適合兒童身心的良性發展。因此,圍繞幼兒教育當中的課程、師資和環境等核心要素,通過撰寫《幼稚園的研究》、《幼稚教育概論》、《幼稚教育新論》專著等,張雪門提出了個人獨特豐富的幼兒教育思想。
1.課程。張雪門非常關注幼兒教育的課程。1929年,在《幼稚園的研究》一書中,他就明確提出了“課程是什么”這個命題,并解釋說“:課程是經驗,是人類的經驗。用最經濟的手段,按有組織的調制,用各種的方法,以引起孩子的反應和活動。”接著,他又進一步提出了“幼稚園的課程是什么”這個命題,并解釋說:“這是給三足歲到六足歲的孩子所能夠做而且歡喜做的經驗的預備。”從這一問一答當中,人們可以清晰地管窺到張雪門對于幼兒教育課程的深刻理解,那就是特別注重“孩子的反應和活動”以及“孩子所能夠做而且歡喜做”的事情,也就是特別關注孩子的主觀能動性、興趣與愛好。1931年,在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的《幼稚教育概論》一書中,張雪門又專門指出:“課程源于人類的經驗……有特殊的價值……人類要想滿足自己的需求,充實自己的生活,便不得不想學得這些經驗……而且把學得的再傳給后人。”運用神來之筆,張雪門指出了課程在幼兒教育當中所具有的重要意義和關鍵地位,認為如果人們不能夠將“有價值的人類經驗”積極傳遞給幼兒新人,那么未來便不會“滿足自己的需求,充實自己的生活”。張雪門認為,對于幼兒教育中的課程,人們要摒棄傳統抽象的《三字經》、《千字文》等文字訓練,而應當充分意識到凡是人類以往的“知識”、“技能”、“道德”、“風俗”、“禮節”等種種經驗,都已經融會貫通在日常的生活里面“,生活”是幼兒成長過程中極具生命力的“有價值的材料”[1]26。
2.師資。張雪門也非常關注幼兒教育的師資。關于幼兒教師在教學中所發揮的作用,張雪門提出了“(教師)與其說是教授兒童,還不如說是指導兒童”的思想觀點,在他看來,教師僅僅單純注重知識的傳授,絕對是一種失敗的教育行為,因為兒童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喚起需要智識的覺悟”。若想取得教學的成功,教師應當“常常運用自然和生活的環境,以喚起其生活的需要,和擴充其生活的經驗,培養其生活的能力”,并且特別要注意指導幼兒的實際行為“,凡掃地、抹桌……以及養雞、養蠶……能夠實際行動的,都應該讓他們實際去行動”[2]62。為此,幼兒教育的教師應當充分意識到個人職業的重要性,以高尚的人格、健全的修養和富庶的學識,隨時了解幼兒在知識技能、態度習慣、興趣愛好等方面的發展成就,完全“擔當起教育幼兒的重要責任來”。
3.環境。張雪門還非常關注幼兒教育的環境。秉持“生活就是教育”的觀念,張雪門分析了兒童在“心身與環境”、“個人與社會”“、現在與將來”等方面多項相互交織關系,著力于將兒童心身發展與其外圍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融合協調,力求將幼稚生“培養成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當中的重要一分子”,而非將他們蓄意淪落為“孤獨的個人”或者“厭惡社會的人”。1936年,在《幼稚教育新論》中,張雪門特別對此加以補充說明道:“社會與兒童聯系起來,打成一片才能完成教育的使命”,并且認為幼兒教育培養目標主要在于:“鏟除我民族的劣根性”“;喚起我民族的自信心”;“養成勞動與客觀的習慣態度”;“鍛煉我民族為爭中華之自由平等,而向帝國主義奮斗之決心與實力”。在抗日戰爭期間,這些幼兒教育思想對于培養體魄健全、不畏強暴的新國民發揮了重要作用。
積極有效的幼兒教育實踐
張雪門并非一個空洞的幼兒教育說教家。為了推進中國的幼兒教育事業,他殫精竭慮、身體力行,積極開展了富有成效的幼兒教育實踐。1918年,張雪門在寧波參與創立了“星蔭幼稚園”并擔任園長,這是第一所中國人自辦的幼稚園,據1920年12月26日寧波《時事公報》載,當時星蔭幼稚園不但有三間教室,而且還“前有游戲場,后有幼稚花圃”[3]92。1920年4月,張雪門又與人合辦兩年制的幼稚師范,同年,應邀到北平任孔德學校小學部主任,并考察平津幼稚教育。1926年,在深入開展社會調查和參觀訪問的基礎上,張雪門擬定了“幼稚園第一季度課程”并在《新教育評論》上發表,這引起了同行的特別關注。1930年秋,應北平香山慈幼院院長熊希齡邀請,張雪門在香山開辦了北平幼稚師范學校并擔任校長。抗戰期間,張雪門引導北平幼師遷至廣西桂林,前后共招收了六個班級,為廣西幼教事業的發展作出了較為突出的貢獻。在此期間,受西北師范學院邀請,張雪門還曾到陜西城固講授《兒童保育》課程,并先后編著了《幼稚園行政》、《兒童保育》等書籍。抗戰勝利之后的1946年7月,張雪門前往臺灣,根據當時當地的實際需要,建起了從嬰兒部、幼稚園到小學的體系完整的兒童教育機構,致力于肅清日本帝國主義在臺灣的兒童奴化教育,培養兒童的愛國主義觀念和民族自尊心,功勛卓著,成果殷實。(本文作者:錢海娟單位:咸陽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