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社會資本領域看遠程教學的知識管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人類行為發生于彼此之間的交易和互動關系之中,而這些行為主體和彼此之間的關系就構成了社會網絡的主體。根據行為主體之間溝通的頻率和渠道的不同,格拉諾維特(Granovetter)將連接劃分為強連接和弱連接兩種類型。關于強弱連接的界定,格拉諾維特設計了四個指標,分別是互動時間、情感強度、親密程度以及互惠行動的內涵,但并無明確指出用來判別強弱連接的標準。然而,普遍的共識是將強連接視為一種互惠性或回報性的互動行為,弱連接則是非互惠性或非回報性的互動行為,而無連接則代表著無互動關系存在,因此連接強弱的界定事實上是一種程度的區分。格拉諾維特認為“弱連接”雖然不如“強連接”那樣堅固(金字塔),卻有著極快的、可能具有低成本和高效能的傳播效率。
漢森(Hansen)提出弱連接的優勢在于知識的搜索階段,也就是尋求解答的定位上,而由于弱連接對于知識從主體到主體之間的傳遞則存在一定的惰性,這也是由于弱連接的先天不足,例如個體間較為離疏的社會關系造成的。于鵬(YuPeng)則提出,對于復雜結構行為主體之間的弱連接關系更加有利于創新行為的產生。在遠程教育語境下,由于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更多的采用將海量的數據根據語義網絡相互連接,對于同一個知識可以有多種多樣的思路和解決策略,而獲取這些不同策略并不需要更大的開銷,丟棄任意的解答也不會造成未知的社會學關系的損失,從而可以為行為主體提供多種業務流程和解決方案,有利于保持行為主體的相對獨立性,在方法的取舍上可以不必考慮社會關系的影響,較容易產生方法的創新。由于弱連接意味著行為主體并未深入嵌入到社會網絡關系之中,因而較少受到關系網絡的限制與約束,利于獨特性的創新活動。在知識傳遞階段,弱連接方式的知識共享主要采用基于開放共享的知識搜索平臺,相對于強連接反倒能夠節約知識交易成本。
社會資本分布在遠程教育知識生態系統中更趨近長尾化
而按照社會資源學派的觀點,在遠程教育知識分享生態系統中,知識的取得應當是屬于整個群體的權益。在互聯網web2.0技術的帶動下,更多的學習和指導活動被引入開放式知識平臺之中,一個相似的模式看起來也正在形成,即學習的“長尾”。傳統的學校教育模式只能提供數量有限的課程,而在線教育的方式能提供的專業目錄幾乎是不受限制的。教師之間可以通過該平臺借鑒其他教師對于知識的分享并豐富到個人的講壇中,而學生可以獲得更多渠道的學習支持服務。與此對應的,基于強連接的課件和網絡課件僅有授課的教師和課件作者維護和支持,在知識傳遞的難度上要遠遠大于位于尾部的大量分散性的知識。因此,如何最大化弱連接的優勢,降低強連接的不利因素,是社會資本在現代遠程教育新情況下亟待解決的問題。
“長尾”現象帶來的變化同時在個人、開展遠程教育的高校和社會層面發生,就遠程教育高校的層面而言,其教師的角色呈現出知識的生產者與消費者融合的趨勢,其內部結構呈現出扁平的反教學任務控制和激發自主意識的趨勢,其凝聚方式呈現出更強烈的責任和道德品質凝聚,而不僅是利益凝聚的趨勢,其運轉紐帶呈現出依賴知識和信息傳遞而不是權力的色彩傳遞,尤其是個體與網絡群體的溝通、交換和融合更加廣泛深入。
知識管理的應對策略
1從“主體—客體”向“主體—主體”的轉變
遠程教育的目的就是利用現代多媒體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讓學習者可以隨時隨地的自主學習。然而,由于面授是最自然的知識分享方式,加上教學服務的提供者在完成了教學資源的錄制和推送以后面臨教學者與學習者分離的情況,極大的增加了學習者自主學習的難度。而傳統采用的形成性考核和學習效果評估由于采用復雜的專用的系統,并且是由教學任務單向指導學習者的學習,是一種從主體到客體間的互動。其互動過程包含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以教師為主體的知識單向推送;第二個階段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單向知識接收。兩個階段之間并無有針對性的溝通和交流。很顯然傳統模式具有很多的局限:第一,只有專業的機構和權威精英才是知識的創造者,末端的知識消費者無法創造知識;第二,在傳播渠道上,由于教育系統的專業分工,知識在傳播時會受到路徑影響產生遞減效應,還有一些知識會因為傳播者的個人好惡得不到傳播或是發生失真;第三,由于學習者位于知識傳播鏈的最末端,其對知識進行再創造和傳播的能力沒能得到發揮。
社會化網絡的浪潮將社會資本在群體之間扁平化,個體之間獲得資源的方式和渠道都大大增加了,而基于web2.0的信息技術的采用推動知識管理策略從“主體—客體”向“主體—主體”轉變。異步的線上交流采用主體關注的方式來進行,另一方面,異構的知識又可以采用意見系統等方式有效率的組織起來。采用將分布式的數據結構化,并降低知識搜索維度的方法,可以有效的降低知識轉移的成本,同時將更有利于學習者自主管理學習資源,在一個完善的平臺上,每一個學習者均可以根據在平臺上的活動記錄和參與度,活躍學科類別等方式為平臺提供必要的信息加成,不但可以作為平臺調整網絡關系結構的參考,也可以滿足學習者對于問題的直接求解。
2從“知識庫”向“知識社區”的轉變
知識分為顯性知識和隱形知識兩種形態,而群體內部創造知識的過程就是這兩種知識交互作用的結果。其中,對于隱形知識的管理,應該逐步的形成由管理知識轉向管理知識活動本身,也就是完成從隱性知識的顯性化到優化內部知識流通與分享的理念的轉變,可以稱之為從“知識庫”到“知識社區”的轉變。
所謂知識社區,是指員工自動自發(或半自動自發)而組成的“知識分享”的團體,其凝聚的力量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情及信任,或是共同的興趣,而不在正式的任務與職責。社群成員可自行決定是否要積極參與活動,因為大家加入的理由,是樂于分享經驗和知識,互相教導和學習,并從中得到相互的肯定和尊重。知識的創新乃由于員工在社群活動中自動自發地交換意見與觀念,和分享外部的新知,因此形成了組織最寶貴的人力資產。
著名的Xerox公司調查發現,學習是一種社交行為,換言之,學習必須在社群中進行才能有效果,這個發現對知識社區的價值提供了不容置疑的基礎。知識社區最能發揮內隱知識的傳遞功能,最大化弱連接關系的效應。于此同時,“尾部”的知識消費將從知識社區中獲得更大收益,因為知識社區承認、尊重、放大了知識交換中的社會資本的價值,同時為此提供一種基于知識和信息機制的實現方案,“社會資本”做為社會經濟生活的基本要素,與技術共同決定遠程教育的未來。總體而言,“頭部”知識供需所涉及的社會資本與“尾部”的知識消費相比相差甚遠而且難以撬動——在“頭部”知識供需中因為傳統管理機制和文化的僵硬力量最終導致了社會資本的行政性異化,放大了強連接關系的弊病,因此喪失了來自無障礙的人與人的交流、溝通、互動、互助的本能的先天價值。因此,在遠程教育的知識管理中,推動知識生態系統從“知識庫”向“知識社區”的轉變,是應對社會資本長尾化趨勢的可行策略。
結語
遠程教育的知識管理在信息化和社會化浪潮中面臨著如何進一步提高知識共享程度,如何優化學習群體交互網絡的連接以降低知識交易成本,以及如何應對知識消費的長尾效應等挑戰。從社會資本理論對于強弱連接關系的作用機制,以及社會資本分布原理的角度出發,遠程教育的知識管理策略應當完成“主體—主體”類型的知識傳遞方式的轉變,并發揮“知識社區”型的學習生態系統對社會資本的放大作用,把握“長尾”型知識消費結構,作為提升教育競爭力的重要手段。
作者:黃鐳單位:廣西廣播電視大學教學資源與技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