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職育人文內涵創建理念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真正的職業教育必須具有人文教育內涵
1.人文教育與科技教育相融合是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
科技教育是以傳授科學技能為主,發展學生的智能,不斷提高學生認知和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力的一種教育。人文教育則是以培養學生形成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目的的一種教育形式,它所強調的是科學技能以外的一種體驗、感悟、信仰與涵養。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相融合是社會經濟、科技發展的需要。經濟形態的發展,對人才的知識結構有不同的要求,知識經濟需要的人才,必須是人文素質與科技素質相結合的人才,單一的知識結構適應不了急速發展的知識經濟社會。美國學者勞厄曾經指出:“教育無非是當一切學過的東西都遺忘的時候,所剩下來的東西”。他的見地十分深刻。“所剩下來的東西”是什么呢?是人的素質。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提高人的素質。素質就是人的內在的素養和品質,一個人的行為方式、思維品質、精神境界都是素質的外在表現。高職教育中,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應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有機融合關系,而不能人為地割裂開來。實踐當中,我們借鑒“成功素質教育”的目標模式提出:選準一個職業崗位,學會二項基本技能(語言、計算機),掌握三種基本功夫(一筆字、一口話、一手文章),培養四種行為能力(人格自尊、行為自律、學習自主、生活自理),塑造五項意志品質(自信心、責任感、競爭力、合作情、創新勁)。豐富了素質教育的內涵,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2.綜合職業素質比單純的專業業務素質更重要
高等職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不應單純針對特定職業崗位的專業業務素質,而應著眼學生的整個職業生涯,培養他們具有較強的綜合職業素質。既要把學生培養成能勝任某種職業的職業人,又要為其長遠、持續的發展打好基礎,更要使他們“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著名的英國教育家紐曼,在他的《大學的理想》一書中就認為:大學的真正使命是培養良好的社會公民并隨之帶來社會的和諧發展。西班牙著名的思想家和社會活動家加塞特,在他的《大學的使命》一書中則提出:大學首先應該把普通人培養成有“文化修養”的人,就是要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或理智,就是指人的精神。一般而言,綜合職業素質是指作為一個人格健全的職業人所應該具備的思想品德素質、基本文化素質、專業知識素質、專業能力素質和身體心理素質。專業業務素質則是指從事某一特定職業活動所必備的素質,包括職業精神與態度、職業知識與能力。綜合職業素質超越了特定職業范疇,是從事任何一種職業勞動都應該具備的素質。這種素質對勞動者未來的發展起著關鍵作用。在經歷了資歷取向、能力取向的階段后,國際人才標準已向品行取向階段發展。企事業用人單位對人才的自信自立、勤奮敬業、誠信合作、開拓創新、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綜合職業素質,看得比單純的專業業務素質更為重要。因此,當代教育應該強調人的精神建構、重視人文關懷與生命教育、注重人的綜合素質形成。高等職業教育更不能只強調專業業務素質,而忽視對人的綜合職業素質的培養。
3.人文素質教育與專業業務素質教育的整合是提高綜合職業素質的必然途徑
人文素質教育的目的是使學生學會做人。著重培養學生具備人格自尊、行為自律、學習自主、生活自理的行為能力;具有自信心、責任感、競爭力、合作情、創新勁等意志品質,能夠正確對待“自然、社會、他人和自己”。使他們“對自己國家、民族的歷史文化、政治經濟、宗教法律等有足夠的認識;對現代科學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和諧社會的建構和精神的追求有充分的了解;對不斷出現的社會現象和新興事物有客觀分析的習慣和正確敏銳的審辨能力;有一定的哲學、文學和藝術的修養。”專業業務素質(知識、技能和能力)教育的目的是使學生學會做事。繼續深化以課程改革為重點的教學改革,課程教學應有明確的目的———提高素質(塑造人格)、服務專業(培養技能)。教學內容應以滿足職業崗位要求的知識、能力為目標,夠用、適度;教學方法、手段應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強調對學生動手能力和實際操作技能的培養,強調新技術的運用,強調以人為本、因材施教(張揚個性);考核標準要客觀、公正,考核辦法要科學、多樣,要突出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查,既要考查學生對所學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更要發現學生的應變、生存和發展的能力;不單純針對職業崗位,而擴展到增強對崗位變化和職業轉變的適應性,并著眼于學生的整個職業生涯。通俗地講,教育既要教會學生“做事”,又要教會“做人”。為了便于操作,我們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做事”的基本要求體現在:嚴(嚴格訓練、嚴謹細致、嚴肅認真、嚴密思考)、勤(做好每一件事,主動捕捉信息、攝取知識)、立(具有創新精神、創造性思維和能力)。“做人”的基本要求體現在:責任(家庭、社會、工作、政治)、競爭、正直和良心。
二、加強人文教育內涵建設的實踐探索
1.獨特的地方人文優勢是高職人文教育內涵的重要源泉
“楚有才,于斯為盛”,湘潭鐘靈毓秀,人杰地靈,既是楚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更是湖湘文化的源頭和重鎮。在湘潭這塊彈丸之地,僅近代就涌現出了、、齊白石、曾國藩四位杰出的名人,他們的才學涵蓋了政治、哲學、軍事、文化、藝術乃至社會倫理、自然科學等各個領域。可以說,湘潭是人才薈萃,超群拔俗之地,在博大精深的湖湘文化的薰陶和浸潤下,積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蘊,會給每一個身臨其境的人以潛移默化的感染。我院充分利用湘潭獨特的地方人文優勢,對學生進行各種形式和主題的人文教育。如通過《一封家書》的讀書活動,領悟曾國藩所倡導的湖湘文化的經世致用傳統,以及其“夷長技”,振興民族工業的大度與遠見;通過參觀、故居,體會湖湘文化優良的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傳統,樹立救國救民為已任的情懷;通過舉辦學習齊白石的系列活動,在欣賞大師的詩、書、畫、印同時,感悟湖湘文化中無比瑰麗的文學藝術成就。此外,在節假日,學院還經常組織學生參觀和游覽密布于湘潭各地的人文景觀,吸吮湖湘文化的養分,磨練心志、升華理想,教育效果非常顯著。
2.推動以滲透方式將人文教育融入職業教育的課程改革
《學記》中說:“善教者使人繼其志。”蘇霍姆林斯基也認為:每一門學科的教師,都應毫無例外地找出本門學科中包含的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和世界觀教育的可能性,并充分地發揮它們的教育作用。基于此,我院推行了以滲透方式將人文教育融入職業教育的課程改革。通過改革大學語文教學的內容與方法,開展以培養學生“四個正確對待(對待自然、對待社會、對待他人、對待自己)”為內容的《大學人文基礎》教育。努力發揮“兩課”教學在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注重引導,摒棄灌輸式教學方法,使學生具有良好的倫理道德、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修養,具有基本的公民意識、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在專業(技術)教育中加強人文精神的教育。讓學生認識技術與社會的關系,技術與人的關系,糾正技術至上的觀點,提倡技術中的人文精神,懂得技術是為人服務的,在技術服務中要滲透對人的關懷。通過參加社會實踐、公益活動及生產實踐、課余科技和文化活動。開展以“親情、友情、愛情”;“社會主義、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理想與現實”;“信念、追求與艱苦奮斗、腳踏實地”;“德才學識與真善美”;“告別不文明行為,爭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大學生”等為主題的報告會、辯論賽、演講賽、詩歌散文比賽等等,使學生了解社會、擴展知識、增長才干、增強自信心和責任感。廣泛地開展多種文體科技活動,認真實施《大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深入貫徹《學校體育工作條例》,使學生身心健康;貫徹落實《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規程》和《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發展規劃(2001-2010)》,使全體學生在德、智、體、美各方面得到全面發展,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
3.以校園文化為基礎構建人文教育環境
校園文化主要包括領導的辦學思想、風格、理念在全校形成的一種氣候,學校的自然文化、校園規劃、綠化、美化、人文景點等。校園文化還包括大學生的社團活動、各種文化藝術活動、社會實踐等。校園文化環境具有很強的教育功能,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之中感染、熏陶著師生,使其內化為信念與情感。因為人文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學生養成人文精神,從“知識”變成“精神”,依賴于實踐、體悟,正如古人所說:“行而有得謂之德”。校園的自然環境、文化設施和校舍建筑是現代大學人文、學術氛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重要的隱性課程。我院通過長期的有規劃的建設,已經形成了有地域特色和行業特色的校園文化氛圍。具體做法:一是營造良好的體現人文與科學情景教育的環境,使學生受到感染、暗示和激勵,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在形式上以校報、景墻、雕塑、路牌、廣播站、校刊等載體為輿論宣傳陣地,以積極健康,具有時代特點,針對性強的內容教育廣大學生。我院還通過有特色的校門設計,標志性的教學樓、學生宿舍的建筑設計,“魯班廣場”建設等途徑,營造濃郁的建筑文化。二是發揮社團作用,促進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融合。社團活動是學生為了共同的興趣愛好、共同需要和共同目標而自發組成的活動團體,其活動內容豐富多彩,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新聞、科技、體育、文藝等方面,學生通過參加社團活動,彌補教學計劃不足,在課外活動中感受人文與科學教育。
三、結語
高職教育強調人文教育的內涵,就是強調堅持以育人為中心,努力形成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有利于落實好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道德教育和素質教育“四項任務”。把握好“六條原則”(即堅持教書與育人相結合、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政治理論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教育與管理相結合、繼承優良傳統與改進創新相結合)。培養不僅精于某項技術且操作技能突出、思想健康、人格健全、品德高尚、有科學創新精神的時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