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校小學教育專業色彩教學方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高校美術相關專業色彩教學有其特定對象和目標,因而不同專業的教學應避免簡單套用美術專業的色彩基礎教學方法。針對小學教育專業實際,重點從三個方面改進教學方法:臨摹大師作品色彩訓練以培養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色彩小稿寫生訓練以提高學生的色彩感知力;半臨摹性創作訓練以提升學生的創作能力。
關鍵詞:小學教育專業;色彩教學;基礎教學
高校小學教育專業的色彩基礎課一直以來缺乏專用教材,大多是借鑒美術專業色彩基礎教學方法進行教學,但美術專業色彩基礎教學一般是針對具有一定美術基礎的學生進行的色彩認知和技法的訓練。這樣的教學方式運用在沒有美術基礎的學生中暴露出許多問題與不足。例如:長期的寫實技能訓練會使學生的表達欲望、興趣缺失和色彩感受力下降,從而導致學生以視覺經驗和記憶去表達,概念式地作畫等,久而久之,學生將產生厭學情緒。另外,小學教育專業的美術類課程包括色彩,主要是提高學生的美術修養,豐富藝術知識,為學生適應小學教育教學奠定基礎,其教學目的、方法和評價標準等與美術專業教學都有很大的差別。因此,應結合小學教育專業學生實際,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并采取相應的教學方法。
1臨摹大師作品色彩訓練以培養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
高校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生美術基礎較弱,在色彩教學初期提高學生色彩感受力最快捷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色彩臨摹。色彩臨摹可以使學生直接學習優秀色彩作品中美的形式規律,提高學生的色彩審美及感受能力。然而,色彩臨摹范本類型較多,選擇適合的范本就顯得更為重要。針對高校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的特點,如果選擇優秀少兒色彩作為臨本似乎缺少美術教學中規律性的常識,但如果選擇較寫實的色彩作品,難度又太高,容易使學生產生厭畫情緒。綜合考慮,可以選擇對造型要求不高,色彩較為直觀并具寫意性、裝飾性的作品來提高學生的色彩感受力。如選擇以印象派、后印象派、野獸派等優秀藝術大師作品為摹本。選擇這些藝術流派的大師作品,可以在用筆方法、構圖規律、色彩變化等審美形式上對學生產生積極的作用。如,印象派繪畫不追求造型的寫實,畫家用筆率真瀟灑,筆觸長短不一,色彩不受固有色限制,總是保持對色彩的第一印象;后印象派繪畫中,塞尚以均衡的構圖、梵高以流動的色彩、高更以裝飾的意味體現了各自的審美風格;野獸派的作品夸張、變形、隨意,色彩對比強烈,追求一種接近兒童畫的裝飾性、平面圖案效果[1]。其次,在媒材的選擇上可以用簡單方便、容易掌握的油畫棒代替油畫顏料。油畫棒的特性和油畫顏料很相似,都屬于油性顏料,具有覆蓋性,質地軟、油性足、可調色、紙面附著力強等特點,可以進行薄畫法,也可以嘗試厚畫法(有時需要用火熏烤油畫棒使其軟化)等[2],油畫棒具有諸多優點,作為提高色彩能力的簡易工具非常適合初學者。學生可以通過臨師們作品,理解作品中的繪畫元素,例如,線條的粗細、輕重、曲直、豪放與簡約等;顏色的色相、明度、純度的運用;形體在畫面中的構成;構圖的均衡和諧。這種針對性的訓練是為今后的寫生、創作做基礎準備的。臨摹的目的就是學師作品的美術元素,弄清大師在繪畫過程中如何使用這些元素,在臨習的潛移默化中被大師們的藝術理念和審美意識感染,從而提高自身的審美品位,并在今后寫生、創作和教學中很好地把這些繪畫語言運用和發揮出來。
2以色彩小稿寫生訓練提高學生的色彩感知力
色彩小稿寫生可以是單個靜物、組合靜物或是風景寫生,它是學生在臨摹并掌握一定的色彩基礎知識后,快速提高自身色彩感受能力和色彩造型能力的一條捷徑,也是學生擺脫臨摹進入色彩創作的關鍵步驟。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往往會發現許多學生在臨摹作品時色調統一、筆觸清晰、空間層次分明,但一旦脫離了范本進入寫生,畫面效果就大打折扣。如,色彩不是固有色的描摹,就是“臟”“亂”“花”或畫面沒有空間感等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沒有弄清色彩的表達需要合理組織色彩各要素間的關系,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通過大量的色彩訓練。色彩訓練包括長期訓練和短期訓練,長期色彩訓練注重畫面的完整性,追求畫面井然有序的層次性,注重細節的描繪,對于專業基礎弱,教學用時少的非美術專業學生而言,這樣的教學方法收效不大。相比之下,短期的色彩小稿訓練就有它獨特的優勢。
2.1整體觀察,利用大色塊來統一色調學生臨摹的作品都是構圖完整、色調統一的優秀作品,在臨摹過程中往往只看到顏色而忽視色調,要掌握色彩的大關系、協調色調,就需要培養學生對色彩的概括、提煉、歸類等處理能力。然而色彩小稿寫生訓練,首先要摒棄物體的細枝末節,能夠化繁為簡。物體在自然狀態下受光源色、固有色、環境色,以及體量大小、明暗程度、角度不同等因素影響,所產生的色彩感受可謂是五彩繽紛讓人目不暇接。色彩小稿寫生要求學生學會整體的觀察,捕捉轉瞬即逝的色彩感受,抓住對景物瞬間的印象,概括出色彩的大關系即統一色調。在色彩訓練中,色調是表現畫面情感的重要因素,如,一副色彩“臟”“亂”“花”的作品不但讓人覺得缺少節奏感,還會讓人產生焦躁、不快等情緒,一副色彩作品與同內容的黑白作品比較,其動人之處也在于色彩的力量。馬克思也曾說過:“色彩的感覺是美感的最普及形式”[3]。因此,學生的色彩訓練應從色彩的布局開始,利用大色塊來調和畫面色調。
2.2快速、大量的色彩小稿訓練,利于學生技法表現能力的提升小色稿和長期色彩訓練最大的不同即小色稿是針對性訓練,其主要任務是研究繪畫對象大的色彩關系和明暗關系。色彩的明暗即色彩的明度關系,它是色彩三要素中最具獨立性的,可以不依附任何色相通過黑白灰關系單獨呈現,色彩一旦發生就具備了明暗關系,因此,我們可以把明暗關系看成是色彩的骨骼,是畫色彩結構的關鍵。當然在進行色彩小稿訓練的過程中,也要求學生對繪畫其它因素進行思考和研究,如,構圖規律、著色順序、色彩搭配、用筆方法等,這些對于畫好色彩寫生有很大幫助。
2.3小畫面,大發揮在色彩小稿訓練過程中,由于畫幅小,用時短,所以學生在作畫過程中需要不停思考,除找準色彩關系外,還需不斷變化風格,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融入自己的審美意識。而對于用筆、肌理、材料等也具有很多可發揮的空間,例如,油畫棒的色彩訓練。在色彩小稿中,就可以嘗試使用不同的筆觸、肌理等,表現繪畫對象不同的質感和空間層次。其中,用筆可以細膩、粗獷,還可以涂染,肌理可以堆疊、刮擦,還可以使用多種材料產生特殊效果,如,油畫棒和水彩結合(油水分離)的效果,同時還可在水彩上撒鹽,產生晶體融化后帶來的雨點狀、雪花狀等效果。當然,在材料上還可以做很多綜合性嘗試,油性顏料、水性顏料、綜合性顏料等,在畫法上可以將薄畫法、厚畫法等相結合。
3以半臨摹性創作訓練提升學生的創作能力
色彩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獨立創作色彩作品的能力。畫家們在長期的繪畫探索中總結了自己的繪畫主張和學術見解,并形成了各自的創作方法,但就其創作規律而言,都必須經過構思、立意、構圖、造型、色調、技法技巧等方面實現。然而,繪畫的基本功對作品創作的影響是很大的,以造型為例,獨特造型中蘊藏著美感,畫家技能的高低直接影響著造型創作的質量。作為高校非美術專業學生,造型基礎弱、專業訓練時間少,要進行完全獨立創作訓練是較為困難的,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半臨摹性創作學習的方法循序漸進地提升學生獨立創作的能力。半臨摹性創作與最初的完全臨摹大師作品不同,主要表現在學習和思考的側重點不同。半臨摹性創作要求學生“理解”后再進行創作,“理解”包括對畫家作品的理解和對現實生活的理解兩個方面。在學習過程中,先理解經典作品的創作規律、畫面形式、構成方法、空間層次的處理、主體的取舍等,然后進行半臨摹性創作。這種學習方式,在大師們的創作之路上是很常見的,如,可以通過對三幅不同畫家、不同創作時期的作品喬爾喬奈《沉睡的維納斯》、提香《烏爾比諾的維納斯》和馬奈的《奧林匹亞》進行分析[4]。從畫面上看,《沉睡的維納斯》和《烏爾比諾的維納斯》兩幅作品在構圖上非常相似,維納斯都斜躺于畫面前端,前景的處理方法也幾乎一樣,畫面左側的背景均采用較深的色調;《奧林匹亞》受《烏爾比諾的維納斯》的影響更加明顯,人物擺放的位置,前景和背景的處理,色彩明暗的變化等都可以找到很多相似之處。而三幅畫的不同之處在于細節部分,如,喬爾喬內將背景置于室外,提香則將場景設計在室內,馬奈和提香一樣將場景放置室內,只是將《烏爾比諾的維納斯》中兩個白人女仆換成了一個黑人女仆,將床上的狗換成了黑色的貓等。從這樣的細節變化中不難看出,藝術作品所反映的是畫家的技能、修養、氣魄、經歷、審美追求、生活態度和感受等,這也是半臨摹性創作著重強調的創新意識。因此,學生在臨摹學習過程中,融入對生活的理解與認識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學生從學習模仿到思維創新的必然過程。
綜上所述通過大師作品臨習,學生可以迅速掌握基本的色彩技法,豐富畫面的色彩表現語言,同時也從另一個角度加強了色彩基礎知識和色彩理論的學習。接下來進行色彩小稿的寫生訓練,幫助學生迅速掌握色彩寫生的方法,把握色彩大關系,統一色調,從而提高色彩基礎。然后通過半臨摹性創作學習使學生嘗試簡單的色彩創作。同時,創作需要學生獨特的觀察能力、探索事物的欲望,自主地對色彩材料技法的創新使用進行研究。教師在訓練學生基本技法的同時,還需加強對學生審美情趣、藝術修養和文化內涵的提高,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這種“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層層相連、環環相扣,對學生的色彩學習具有積極的推進作用。
參考文獻:
[1]熱拉爾.X.著.馬蒂斯——杰出的色彩大師[M].沈志紅.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120.
[2]韓曉昆.高職色彩基礎課教學嘗試——從解決繪畫中產檢問題著手進行教學[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1(6):42-43.
[3]李智.對于示范專科學校美術專業色彩教學的幾點思考[J].各界(科技與教育),2010(1):23-24.
[4]達尼埃爾.阿拉斯.著.繪畫史事[M].孫凱.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89.
作者:李春燕 單位:文山學院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