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音樂教育對高職學生文化素質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當前經濟時展下,高職院校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結合高職院校學生的個性和思想特點,音樂教育在高職院校學生文化素質的教育上有著獨特的優勢,音樂教育中音樂作品能夠將真實的情感表達出來,促使高職院校的學生了解歷史,提升審美感,凈化學生的心靈,引導學生塑造完美的人格。
關鍵詞:音樂教育;高職院校;文化素質
思想政治教育是按照一定的思想、政治、道德觀念,對成員施加有組織、計劃的影響,促使成員能夠符合社會的要求,在一定階段開展的思想道德活動。音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相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循規蹈矩,音樂教育的形式和內容就生動活潑的多,例如音樂教育能通過生動的音樂作品對高職院校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20世紀初期,相關學者就提出過優秀的音樂作品不僅能夠表達出真實的情感,還能夠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在無意識間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能夠讓人的心靈得到升華,不斷的完善人們的人格。也就是說音樂教育對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的作用能起到和思想政治教育一樣的作用。音樂教育也能通過生動的表演,讓高職院校的學生在音樂表演中得到文化素質教育的熏陶,從而規范自己的行為。本文認為,音樂教育對高職院校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的作用主要體現在,首先,音樂教育和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目的一致,其次,音樂教育能規范學生的行為,最后,音樂教育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全面發展。
一、音樂教育和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目的一致
關于音樂教育,起源很早,最早的源于儒家禮樂思想中,孔子認為:“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移風易俗,莫善于樂;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在孔子的理念中,人能成為人的最后一個階段就是音樂,音樂和禮并舉,禮在音樂中踐行,音樂在禮中得到規范,所以,孔子“惡鄭聲”,生怕不好的音樂會使得人心變的毫無道德可言。在《禮記•儒行篇》中“歌樂者,仁之和也”。音樂的教育和人的仁義禮智信是聯系在一起的。《詩經》中的音樂“風、雅、頌”篇,風是各國的民歌,能感化人的良心,讓人心正的作用,到了近代“學堂樂歌”階段,沈心工在《學校唱歌集》中寫到“樂歌之作用,最足以發起精神,激揚思想。”20世紀初,教育理論家蔡元培等人曾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說法。總而言之,音樂教育的功能在于使得人們的精神需要在音樂中得到了滿足,在滿足精神需要的同時,人的靈魂也得到了無意識的教育,由此可以看出好的音樂教育與高校文化素質教育間的一種默契,兩者教育的終極目的是一致的。在高職學生文化素質教育中,音樂教育和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有著密切的關系,在音樂教育中,好的音樂作品,能夠幫助學生加深理解文化素質教育,例如:學生在學習《黃河大合唱》時,除了音樂本身的震撼帶來人的聽覺的力量,還有音樂背后的故事: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艱苦奮斗的精神,從而喚起學生學習的力量,報效祖國的決心。再如學生聆聽《梁祝》,音樂哀傷的背后是對愛情的執著的追求,也是對封建禮教的控訴,從而端正了學生的愛情觀和價值觀。所以將文化素質教育放在音樂教學中是時代的必然要求,文化素質教育在音樂教育中也必然能得到很好的踐行。文化素質教育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人才的思想政治水平,而通過音樂教育,這種潤物細無聲教育方式,高職院校的學生能夠深感其中,加深高職院校學生的文化素質修養,促使高校生塑造完美的人格,能夠引導高校生實現全面性的發展,有效的調節高校生的情緒,凈化高校生的心靈,使得高校生能夠勇敢的面對人生,樂觀的應對生活中的各類挑戰,促使高校生明白音樂的魅力。同時,音樂教育可以組織與協調人的意志,表達和交流思想感情。高校音樂教育強調思想政治教育在音樂教育環節中的滲透,在音樂教學中思想政治教育因素無處不在,它貫穿于音樂教學的各個環節,從歌曲的學習到律動、欣賞教學、創編、表演等等。這些都是在民主、平等、輕松、和諧的環境中迸發出火花,用血肉豐滿的藝術形象沒供學生的心靈,遠勝于空洞的說教。
二、音樂思想通過音樂教育的手段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音樂作為一門高雅的藝術,學習音樂,學生的行為自然也變得高雅起來。例如在音樂教育的浸潤下,當學生沉浸其中之時,性情得到陶冶,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音樂藝術實踐活動,將思想政治教育中枯燥抽象的內容融入到美妙的音樂當中,使學生在欣賞和感受音樂過程中獲得情感的釋放和,凈化思想和心靈,實現審美與徳育的融合,從而也會模仿音樂中所傳遞的行為,從心靈的洗禮中,端正自己的行為。這里的端正自己的行為可以從兩個方面展開。一方面是思想上的端正,從而帶來行為的端正。思想上的端正主要是,豐富的校園文化雖然能夠為高校生增加更多的活力,但是高職院校學生的學多以專業課實踐為主,長期下去,學生的思想長期處在機械式的學習中,勢必忽略文化素質教育,雖然第二課堂和音樂教育息息相關,但是還需要將音樂教育放在課堂上,有專業教師的指導,而不僅僅是第二課堂,因為音樂教育正針對高職院校文化素質教育缺失的補救,在音樂教育中,隨著音樂創作的來由,創作的目的的展開,學生在層層摸索中,會隨著音樂的創作背景、創作意圖,延伸出歌曲的思想政治情感;學生也會在傾聽作品的過程中,能夠深感其中,加深學生的藝術文化修養,促使高校生塑造完美的人格。這樣,音樂教育就引導了學生文化素質的全面發展,凈化了學生的心里素養,讓學生積極樂觀的面對生活帶來的困境。單單有思想上的引導還不夠,還需要音樂教育用實踐的方式引導學生的行為。合唱,就是一個生動的例子。在非常顯而易見的合唱訓練中,除了讓學生傾聽歌曲,演繹歌曲,學生還要去感受歌曲的協調性,和聲的美感性,也在美中,學生會意識到美好的音樂是一個整體,自己是這些音符中的一員,所有的一員都缺一不可,無形之中,就培養了學生團結合作的整體的凝聚力,意識到個人必須要服從整體的安排,知道了辛苦付出所帶來的愉悅,從而又培養了學生行為,包括毅力,耐心。
三、音樂教育促進學生和諧與心理健康,全面發展
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問題,主要包括情感上的,學業上的,就業壓力上的,這些心理問題往往會導致學生精神萎靡,自甘墮落,焦躁自卑等。而在音樂教育中,學生往往會在音樂中找到自己心靈的棲居地,聽到或是看到某段歌詞,也會想到現在的自己,情感和音樂融為一體,音樂的起起伏伏和心中所想的起起伏伏形成異質同構。無形之中,心理壓力、心理障礙就得到了釋放。最明顯的例子是,音樂教學中的合唱訓練,開始的編排,會讓學生產生畏難的情緒,會止步不前,就像是生活中的困難一樣,但是在音樂中,教師一步一步的分解音樂,先慢后快,先分后合,先易后難,學生一旦掌握了這些技巧,心中原來的顧慮就會一步一步的消除,重拾了信心,原來困難和音樂的合唱一樣是可以分解的,只需要放正心態,試著去捋順這些困難的關鍵點,困難也會被克服。當學生聆聽自己努力學習的合唱的效果后,優美動聽的歌聲就是自己努力后的結果,明白了辛苦勞作后的喜悅,從而豁然開朗。學生也會自覺地學會了遵守紀律,團結合作,顧全大局,促進促進身心和諧與心理健康,全面發展。總之,音樂是一門情感的藝術,通過音樂能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情感治療,可以喚起學生對生活,對學習信心。音樂能夠作用于人的精神,作用于人的心靈,使情感品質向高尚的道德方向發展。音樂能夠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生活、熱愛一切關好事物、奮發向上的文化素養。四、結語綜上所述,音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相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循規蹈矩,音樂教育的形式和內容就生動活潑的多,音樂教育能通過音樂作品對高職院校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優秀的音樂作品不僅能夠表達出真實的情感,還能夠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在無意識間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能夠讓人的心靈得到升華,不斷的完善人們的人格。音樂教育對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的作用能起到和思想政治教育一樣的作用。音樂教育也能通過生動的表演,讓高職院校的學生在音樂表演中得到文化素質教育的熏陶,從而規范自己的行為。高校學生是民族發展的希望,是祖國未來的力量。因此要提高高校學生的文化素養。在音樂教育中,利用優秀的音樂作品,學生在欣賞音樂的同時加強了音樂素養,提升心理素質,規范了自己的行為,發現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靈的美。通過音樂教育,傳遞積極向上向善的價值觀,引導學生增強道德判斷力和道德榮譽感,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文化素養生活。
[參考文獻]
[1]吳穎.淺談音樂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J].大眾文藝,2014,02.
[2]穆宣丞.音樂情感教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及實現路徑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6:100-101.
[3]張源.芻議高校音樂欣賞課對學生思想的影響研究—以貝多芬《命運交響曲》為例[J].藝術教育,2017,Z4:161-162.
[4]陳肖東.論音樂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D].大連理工大學,2006:110-111.
作者:張玉紅 單位:鄭州電力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