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通識教育觀念下學校教程策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課程設計是通識教育的靈魂
通過設置不同的通識教育課程,不同的學校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性格和辦學特色。而各校所謂的核心課程,并非就專業課程而言,而是就通識教育課程而言的。美國大學的通識教育課程設計,總體上是基于智力開發的原則,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課程主要分為三大類:工具與技能課程,基礎類、綜合類課程,人文修養類課程。工具與技能課程包括語言、思維科學、應用技術類課程,基礎類、綜合類課程包括社會科學、自然科學課程,人文修養類課程包括文學與藝術、道德倫理、文化或文明課程。東京大學以培養知識型的領導人物為目標,其文科專業的通識教育課程主要由三類課程構成:基礎科目(包括外國語、信息處理、方法論基礎、體育等幾個模塊),綜合科目(包括思想、藝術、國際、地域、社會、制度、人間、環境、物質、生命、數理、情報等幾個模塊),主題科目(包括主題講義、全校自由研究研討班)等,重在培養學生的綜合判斷力、社會責任感、全球化視野。
總體來說,通識教育課程設計有幾個關鍵點:一是人才培養理念和目標定位明確,二是要處理好和專業教育的關系,三是以個人成長為核心(而不是適應社會需要),四是以跨學科課程為主體。
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
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是高等教育不同階段的產物。專業教育是精英教育的主要表現形式。它雖對工業化的發展產生了非常積極的推動作用,但也有它的局限:其一,在專業教育模式下,知識被縱向分割,學生知識結構偏狹,管狀思維的傾向明顯,不太適合后工業化的現代社會。其二,真正意義上的專業教育應該能支持學生終生的職業發展,應該在研究生階段完成,大學本科教育充其量是一種專業基礎教育。事實上,很多學生升大學時在專業的選擇上感到茫然,通過大學一定時間的學習才能找到他真正感興趣的專業。據北京大學2006年的一項調查,有40.1%的學生在大學四年中曾經有過換專業的想法,但沒有機會。其三,隨著社會發展和科學技術快速進步,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對專業知識的要求越來越深入,為滿足專業需要,專業課程不斷膨脹、細分,許多大學感到在四年的本科教育階段越來越難以完成理想的專業教育。
通識教育以公民培養為目的,強調人的全面發展,主要考慮個體的自由成長、個體間的協調、個體與社會間的和諧,使學生具有學習知識的能力、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對事物的洞察力和綜合判斷力。通識教育著眼于個人發展,也暗合了社會需求。提高公民素質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根本途徑,高等教育如果丟掉了這一部分功能而專注于專業教育,則舍本逐末。總體來說,專業教育應根據目前社會的需求、產業的要求,設置相應教育內容。在知識更新速度較為緩慢的時代,這種課程結構模式尚能應對,但是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知識的更新速度成倍提高,專業教育已經無法跟上時代的步伐,無論它怎樣頻繁地更新內容,始終是落后于社會的發展。當然,在工科院校,專業教育有它的特殊性。但是,也正由于單科教育在現代社會的局限性,我國高等教育經歷了一個向綜合性大學轉型的過程。
開展通識教育需解決的問題
“雖然通識教育的理念很有吸引力,但目前在我國實施起來仍面臨很多困難,改革仍任重道遠”。
⒈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矛盾。這是通識教育在實施過程中最突出的問題。其一,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各具不同的教育理念和辦學思路,怎樣調和是一個問題;其二,強調通識教育必定擠壓了專業教育課程的空間,二者怎樣平衡又是一個問題。應該說,在通識教育的理念下開展專業教育,把專業基礎課甚至個別專業課納入通識教育課程體系,是較為合理可行的辦法。北京大學的元培計劃,“在低年級實行通識教育,在高年級實行寬口徑的專業教育”。復旦大學的文理學院,即本科新生按專業錄取,進校到文理學院進行一年的文理基礎教育,然后再進入專業院系學習。它們在這一方面都做出了很好的嘗試。
⒉人們對通識教育有認識上的偏差。一些人對通識教育缺乏深入研究,簡單地認為推行通識教育就是多開幾門基礎課。同時,很多院校的師資達不到開設通識教育課的水平,擔任通識教育課程的老師未受到專門的培訓,通識教育課程以學科交叉為主要特征,一些教師在理念和教學設計上都面臨一定挑戰,教學效果不太理想。
目前我國公安高等教育的發展困境及通識教育的價值
我國的公安高等教育走過幾十年的發展歷程,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在中國社會全面步入現代化的過程中,社會需求發生了變化,公安教育發展過程中的問題也越來越突出。
(一)就業形式和崗位需求變化
⒈公務員招錄。2004年我國實行公務員招錄制度以來,公安院校的專業教育所面臨的問題是,如果學生不能通過公務員考試這唯一的途徑順利進入公安隊伍,學生在高等教育階段所接受的公安教育將失去主要意義。而公務員考試需要全面的知識結構。對于公安院校的學生來講,先成為警察而后才能成為好警察的個人追求恰恰與目前的公安專業教育形成了不可逆轉的悖論。
⒉學生就業面向。公安院校每年有相當一部分畢業生在非公安機關就業。再退一步假設,即使公安院校相當大比例的畢業生能夠通過公務員考試進入公安隊伍,公安工作崗位的不確定性也要求學生具有較寬的專業知識面。
⒊公安工作性質。人民警察的公務行為既代表著政府形象,又體現著法律的理性、公正與威嚴,警察的行為又往往是民眾和媒體關注的焦點,這對警察提出了較高的素質要求,即辨是非的理性和知所止的教養;此外,公安工作是社會參與度極高的工作,司法辦案也常常需要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進行正確的推理和判斷。凡此種種,說明公安工作需要全面的人才。
(二)公安教育發展中的問題
公安院校的專業教育面臨著與其他學校同樣的問題:教學內容越來越專,越來越細;而四年的學制,課時數相對固定。這就帶來兩對矛盾:其一,課程門數增多必然導致每門課的課時數減少,專業教育必定難以深入細致,這與細化專業設置及課程設置以培養專項業務能力的初衷背道而馳;其二,通過實踐教學提高學生的操作能力是專業教育的必需,而專業課程設置過細必然擠占實踐教學課時數,這依然與培養學生的專項業務能力的出發點大相徑庭。因此,現階段的公安教育面臨著兩個問題:一是教學目標指向問題。相對于綜合性大學而言,公安院校學生學業和學力水平整體偏低,就業競爭力不強,崗位工作后續發展能力相對較弱,以就業為指向還是堅守專業教育問題,以及由就業的不確定性而引起的教學內容設限問題,始終使公安高等教育搖擺在進退之間。二是課程內容交叉問題。專業劃分越細,課程分割就越細,課程內容交叉問題就越嚴重。課程整合成為一個急切但又難以解決的問題。
這些困擾公安教育多年的問題,能夠在通識教育的框架下得以解決。首先,通識教育以全人教育即教養教育為理念,以通才教育為追求,旨在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其次,通識教育的基本做法是跨學科開設課程,強調課程內容的綜合性以及知識的系統性和關聯性,在教學上強調賦予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最后,通識教育以討論式教學為基本教學形態,注重訓練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說,通識教育適合公安高等教育的特點,并能引領公安教育走出目前的現實困境。
我校通識教育課程體系構建
(一)公安院校通識教育理念
公安院校的通識教育理念既要符合通識教育的一般規律,又要體現出公安工作的特殊要求。依筆者淺見,公安院校的通識教育理念可以確定為“責任高于一切”。培養有責任感的公民是通識教育的目標,但強調“責任高于一切”,只能是針對有重大社會責任并需要為之付出一定犧牲的特殊群體。警察作為較為特殊的公務員,強調“責任高于一切”,既包含了對人的普遍要求,也包含了對公務員的一般要求,更符合國家、社會對警察的特殊要求,是合理的定位。在這里,責任有幾個層面的內涵:對黨的責任———忠誠;對國家的責任———奉獻;對法律的責任———公正;對社會的責任———服務。可以說,強調培養責任感既符合通識教育的一般要求,也符合警察教育的特殊要求,與人民警察核心價值觀也相吻合。
(二)我校通識教育課程設計
根據這一理念,我們可以把通識教育課程目標確定為“人的成長”、“職業人的成長”、“崗位人的成長”三個層面,嘗試對我校的人才培養課程體系進行設計。通識教育課程Ⅰ:基礎課程,包括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類課程;初始階段以單科基礎課程為主,逐漸過渡到以綜合課程為主。教育目標是圍繞人的成長,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掌握認識世界的方法,奠定健全的人格基礎。從“人生的視角”、“社會的視角”、“自然的視角”三個角度體現課程功能。
“人生的視角”包括“文學、人生”、“藝術、情感”、“文化、價值”、“人類、心理”、“倫理、道德”五個模塊。其中“文學、人生”模塊設中國文學、西方文學、寫作、外語、人物傳記等課程,“藝術、情感”模塊設中國繪畫、西方繪畫、音樂欣賞、攝影欣賞、建筑藝術欣賞等課程,“文化、價值”模塊設中國傳統文化、西方文化、少數民族文化、宗教研究等課程,“人類、心理”模塊設人類學、積極心理學、成功學、體育等課程,“倫理、道德”模塊設倫理學、思想道德修養等課程。
“社會的視角”包括“歷史與現實的世界”、“社會生活與環境”、“社會分析”、“哲學智慧與批判性思維”四個模塊。其中“歷史與現實的世界”模塊設中國社會的歷史變遷、中國歷史上的事件與人生、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世界歷史縱覽等課程,“社會生活與環境”模塊設社會學、經濟學、地理與人文等課程,“社會分析”模塊設中國社會研究、社會調查與分析、社會制度與社會階層、社會現象、東西方社會分析等課程,“哲學智慧與批判性思維”模塊設哲學與社會、哲學與人生、中西哲學思想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邏輯學等課程。
“自然的視角”包括“自然科學知識”、“自然觀與思維方法”兩個模塊。其中“自然科學知識”模塊設數學的世界、物理現象與物理學原理、環境與化學、生物世界與生命科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計算機科學、驗證性科學實驗等課程,“自然觀與思維方法”模塊設自然觀的變遷、科學的力量、思維與科學研究、現代技術與社會、人類文明與地球環境、時間和宇宙等課程。
通識教育課程Ⅱ:學科基礎課或專業基礎課。以法學課程、政治學課程為主。教育目標是領悟社會規則,培養公正理念,打好執法基礎,重點打造職業素養,即促進“職業人的成長”。這一層面由“法律與正義”、“政治與公平”、“制度與責任”幾個模塊構成。“法律與正義”重點培養法制理念與法律實務,“政治與公平”模塊圍繞政治理論、中國政治體制開設相關課程,“制度與責任”模塊則主要開設人民警察法、公安學概論、行政管理學、公共行政學等課程。
通識教育課程Ⅲ:專業通才教育。就內容而言,一是由鐵路類、公安類兩大課程體系構成。其中的公安類課程,以治安課程作為通才教育的基礎,按專業添加一定的專業課。二是注重各專業的通論或導論課程。教育目標是培養業務素養和工作技能,促進崗位人的成長。這一部分可以從警察的基礎工作能力、警察的鐵路工作能力、警察的崗位工作能力三個層面設計課程。“警察的基礎工作能力”主要開設犯罪學、犯罪心理學、公安情報信息等課程,“警察的鐵路工作能力”主要開設鐵路運輸安全法規及安全技術等相關課程,“警察的崗位工作能力”主要開設治安及偵查、刑事技術等相關專業課程。
最后需要特別強調的是,通識教育更多地體現學校對于國家、社會的角色定位。通識教育與一個學校的辦學理念、文化特質如影隨形,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說,世界一流大學各自所具有的特色,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不同的通識教育理念所決定的。目前通識教育在我國還很不成熟,但一些知名院校已經進行了切實的嘗試。開展通識教育符合公安高等教育規律和特點。在大多數公安院校達到本科辦學層次的大環境下,提高辦學質量,達到國內高等教育一流水平,成為公安高校的發展目標。為達到這一目標,實施通識教育是一個重要路徑。但通識教育絕不是多設幾門基礎課那么簡單,不僅需要對通識教育內涵進行深入研究,還需要下大決心來推動。
作者:張學嵐單位:鐵道警官高等專科學校公共基礎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