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文化素質教育與專業素質教育融合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近十年以來,國內高等院校就教育工作研究和創新的關鍵點之一就是素質教育。素質教育逐漸成為國內高校教育的重點。就近年來圍繞國內高校教育所展開的討論而言,無一不緊扣素質教育的主題。在高校開展教育工作的過程中,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重點在于對素質教育和專業教育相互融合路徑的尋求和探索,以培養德、智、體、美綜合發展的優秀人才,將來進入社會也可以成為符合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合格人才。要研究兩種教育的融合路徑,就有必要先對當前推行的專業教育做進一步的了解。日益發展的科學文化和技術加快了社會分工細化的進程,社會分工的專業化代表了社會文明的進步和發展,體現在教育領域就是對人才專業素質的高要求。建國初期,根據學科發展的整體水平和社會分工的現實需要,國內高校初步構建了高校教育專業體系,不僅符合當時的人才培養需求,而且提高了某一領域人才的專業是程度,從整體上提高了我國高等院校的教育水平,使得高校培養出的專門人才能夠實際從事于專門領域的專門崗位或專門職業。但是,社會的不斷變革不斷改變著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性,并在實際應用中逐漸暴露出專業教育的一些問題。這就促使國內高等院校必須不斷尋求一種新的教育機制來促進專業技能培訓與文化素質教育的融合。
1.1文化素質教育與專業素質教育融合有利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當前,國內專業人才的培養主要依賴于高等教育,將文化素質教育引入高等教育領域進行重點發展并非對當前高校專業素質教育的否定,而是將其作為與專業素質教育相并列的教育類別并列存在。所以,就當前國內高等教育及素質教育的內涵而言,高等教育應該在進行專業素質教育的同時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換言之,就是在開展專業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融入文化素質教育,同時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和文化素質。這一教育理念明確指出了素質、知識和能力是高等教育培養人才必不可少的因素,其實質是學生教育中做人與做事教育的統一,其中素質教育教會學生如何做人,而知識和能力則教會學生如何做事。這在根本上符合了黨和國家提出的教育方針。1.2文化素質教育是開展專業素質教育的前提國內高等院校一直以來推行的專業素質教育的側重點在于對學生專業知識與技能的教育和培養,這很顯然不符合當前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當前社會發展實際對人才的需要不僅僅是對專業知識與技能的要求,還要求人才必須具備較高的文化素養。一個人的知識與能力能否得以充分發揮和不斷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自身文化素質的影響。所以說高等院校開展專業素質教育的前提便是良好的文化素質教育,在人才培養的三大因素中,素質教育既是核心,也是知識與能力不斷完善的終點。
1.3文化素質教育是專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切入點結合當前社會對綜合型高素質創新人才的實際需求,要求高等院校不斷改變當前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在變革過程中,在專業素質教育中引入文化素質教育越來越引起學者的關注,研究和討論圍繞文化素質教育在人才培養機制中的作用和意義而展開,得出開展符合當前社會實際專業教育離不開文化素質教育的支撐,文化素質教育是人才培養必不可少的一方面,作為人才培養模式的切入點與專業教育相融合。
1.4兩種教育的結合是客觀事物相互關聯性的必然要求大學生初入職場總會面臨各種各樣的現實問題,很多問題并非依賴學校所學理論與技能所有效解決。這就對高校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對學生的培養不能僅限于對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培養,互不相連的知識和孤立的對待問題的思維都不能很好地輔助學生運用于實際,需要向學生進行系統性、全面性的教育和培養。而長久以來高校所開展和推行的專業教育模式已不足以滿足這些要求,這就要求將文化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教給學生客觀認識和分析問題的方式方法。
2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現狀
2.1現階段高校開展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途徑與方法近十年來的教學實踐逐步探索并形成了一系列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方式方法,主要有:(1)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對人才培養模式進行變革和優化,以學分制教育為前提,設置門類繁多的文化素質教育選修課,并向學生規定最低選修課學分;(2)組織大學生社會實踐。提倡或規定大學生在校期間參加必要的社會調查和實踐,并根據實踐內容撰寫報告;(3)創建校園文化。在高校內部借助于文化景觀景點的構建,在校園內營造文化教育的氛圍;(4)進行理論研究。通過專刊專著的編輯出版、進行專題學術講座及研討、創辦學術論壇等方式對文化素質教育理論進行研究。
2.2面臨的困難與不足雖然經過多年的研究探索,國內高等院校在文化素質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水平的成功,但同時仍面臨著不少困難和問題:首先,盡管很多高校都設有文化素質教育機構,但由于院方沒有正確認識文化素質教育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重視力度不夠,缺乏政策和資源的輔助支撐;其次是教師觀念尚未完全轉變,不愿將精力放在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之上。這主要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缺乏相關配套政策、專業素質教育老師沒有開展文化素質教育的意識和動力、或自身文化素質能力不到位;第三,學生缺乏參與文化素質教育的動力。受國內多年應試教育的影響,大部分學生未能正確認識文化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對自身文化素質的提高漠不關心,多數時候只是為了達到學校要求而選擇必須的文化素質教育課程,在參與的過程中也很少能化被動為主動積極參與其中;第四,圍繞文化素質教育所開展的課外活動質量不高,直接影響學生參與課外活動的積極性,往往出現學生中途退出的現象。
3文化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結合的層次
3.1學校宏觀指導層面的融合由于國內高校的辦學層次及特點各有不同,因此,文化素質教育工作的開展也必然各有千秋。這就需要結合學校的辦學實際設置符合學校專業素質教育的文化素質教育模式。以天津大學為例,學科基礎課、自然科學基礎課以及專業課等理工科類科目的教學在當前的教學模式中仍占據著主要地位。為從根本上進行變革,學校以文化素質教育為切入點,積極采取多種措施,將文化素質教育融入到專業素質教育之中,同時,轉變教師的思想觀念和激勵措施,充分調動起積極性,促使專業老師對文化素質教育引起足夠的重視,并在日常專業教育中將文化素質教育付諸實踐,成效明顯。另外,同本科院校不同,高職院校由于受到人才培養模式及培養目標和學制等因素的影響,在開展文化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本科院校的教學模式就不一定完全適用。在高職院校中,“就業”是其教育活動的最終目標和導向。其培養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就業和創業能力,課程設置不要求文化知識的系統性和全面性,側重于對實用知識與技能的傳授。同時,由于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通常為“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教育全程學時較短,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文化素質教育課程的開始范圍,因此,為在高職院校有效開展文化素質教育,將文化素質教育融入專業教育很有必要。故需要根據各大高校自身的層次特點以及教育現狀和目標設置符合自身教育實際的文化素質教育模式,最終實現文化素質教育同專業教育的相融合。
3.2專業課程層面的融合高校文化素質教育的開展還得結合專業課程特點進行。文化素質教育可以通過開展人文知識講座、開設文化素質選修等方式進行,但又不得單純局限于這幾種形式,而是以學生專業為立足點,不斷對文化素質教育的內涵和形式進行豐富和完善,將文化素質教育滲透于專業教育之中,實現兩種教學類別的融合貫通。對教學內容的設計要通過挖掘學科精神與人文精神的基礎上不斷豐富教育內容,既達到傳授知識和技能的目的,又使得教學工作充滿吸引力。同時,對教學形式還要不斷進行革新,除了當前推行的課堂教學、社會實踐、實驗教學以及人文講座等教學形式外,還可以嘗試頂崗實習、研究性學習等不同的教學形式。此外,還應該變革教學考核評價方式,將相互評價和自我評價融入其中,激勵學生、教師以及社會等多方面積極參與評價。
3.3文化環境層面的融合開展文化素質教育,還要充分考慮地方特色文化。通過與地方特色文化的相結合,能夠達到教育內容豐富與教育特色彰顯的雙重目的,在弘揚和傳承地方特色文化的同時充分發揮高校對文化的傳承能力。以麗水學院為例,麗水學院結合當地特色文化將華僑文化、青瓷文化以及畬族文化等極具當地特色的文化引入到學院文化素質教育之中,促進了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
4文化素質教育融入專業教育的路徑
以文化素質教育總體要求為指導,不斷開展在專業素質教育中貫穿文化素質教育的探索和實踐,尋求文化素質教育與專業素質教育相融合的有效路徑。
4.1認真落實文化素質選修課,確保文化素質教育能夠實質性開展依據學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對專業課程進行宏觀設計。將學生文化素質提高作為總體目標貫穿其中,從根本上為文化素質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了保障。學生要想順利畢業,必須選修夠6學分的文化素質選修課。同時,在學生選修文化素質選修課時,學校應提供合理化建議和指導,盡可能幫助學生選擇合適的課程。
4.2鼓勵學生參加第二課堂和社會實踐,確保文化素質教育能夠多方位開展鼓勵和引導學生積極參加與文化素質教育相關的講座、比賽及各種社團活動,組織學生集體參觀文化素質教育基地,激發學生廣泛參與社會調查與實踐等等。
4.3提高專業教師人文素質,積極改革教學內容,增強文化素質教育吸引力不斷引導專業教師轉變理念,借助于企業實踐、教學研討、課程進修以及教學技能培訓等方式全面提升專業教師文化素質水平,促使專業教師既有意愿又有能力將文化素質教育融入到專業課程教學之中。實踐中就有很多專業教師通過自身的研究與實踐積累了豐富的文化素質教學經驗。例如,借助于校園人文景觀,引導學生進行校園人文景觀短片的錄制,完成“視頻編輯與制作”課程的教學;在短片制作中引入對“蘇裱技藝”的介紹,使學生既了解了“蘇裱技藝”,又掌握了短片制作技藝;在“三維動畫”課程教學中,引導學生創作“數字吳文化園”,學生在掌握專業技能的同時又了解到“吳文化園”。因此說,學生學習并不是簡單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更是對自身文化素質的不斷提升。
4.4積極創新教學形式和方法,豐富文化素質教育形式當前的課程教學尚且以班級集中授課、筆試集中考試的形式為主。高校相關部門和單位應積極探索課程教學形式及考核辦法的變革。可以通過成立課題小組進行分組教學來變革教學形式,而對于部分實踐性較強的課程考核則可以采用作品創作的方式進行,對學生課程學習的全程、作品創作等因素進行全面綜合考核,最終采用答辯的形式完成考核工作。對于綜合考核及答辯結果優秀的學生,可以在確保其達到畢業設計要求及論文創作的前提下給予免答辯的政策。教學形式及考核方式的變革都是為了引導和激勵學生積極參與文化素質教育。
5結語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社會逐漸轉向對高技能、高素質綜合復合型人才的需求,這使得高校教育亟需解決人才培養過程中對學生文化素質的教育和提升。但就當前來看,國內高校教育模式仍處于以專業素質教育為主的狀態,對學生文化素質以及其他素質的教育仍未能引起高校教育的真正重視。實際上,文化素質教育和專業素質教育同屬于素質教育一個范疇的兩個類別,而且不是對立的,而是相互支撐的。高校人才培養機制中,文化素質教育是基礎,高技能、高素質綜合型人才的培養離不開文化素質教育,文化素質教育可以有效促進學生的全面可持續發展,在高校教育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所以,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應將文化素質教育同專業素質教育融合起來,在專業素質教育全程滲透文化素質教育,從而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作者:梁爽 單位:唐山工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