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學前專業師德教育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幼師畢業生基本工作情況分析
幼兒教師的勞動不僅帶有關愛性、教育性,還帶有啟蒙性、益智性、奠基性、興趣性、表演性,因此,教師必須帶著極大的情感、熱愛,才能啟發引導幼兒對世界和未來的初步認識和體驗。師德情感是教師在師德認知的基礎上,對教育過程中的道德關系和道德現象的愛憎或者好惡的情緒反應和傾向。同時,也是在一定的道德原則影響下對他人的師德行為進行判斷、評價時所產生的一種情感體驗。在幼兒園中主要的道德關系就是教師和幼兒的關愛關系。幼兒教師只有熱愛幼兒、嚴于律己的職業情感,才能處理好和孩子的關系。對教育事業的深厚的愛的情感,是激勵教師在教育勞動中勤勤懇懇,盡心盡力的強大動力。孟子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視為君子的三樂之一。學生的道德成長,學業進步,進而為社會做出的貢獻,都是教師生命意義的延伸和確證。正因為教師的工作的精神性,才使得教師有崇高的地位,因而收獲職業的尊重,體會的師德榮譽,體驗到職業幸福,提升師德情感。師德情感反過來又會促進和鞏固道德理想,有利于教師創造性的進行教育工作。從幼兒園反饋的意見看,我校畢業生比較本科院校同專業畢業生有更好的應用能力、藝術素養、帶班管理能力、教育教學能力,在初次就業中表現的優勢十分明顯,這得益于我校扎實的藝術積淀優勢、見習實習等實訓制度和扎實的課程設置,才使得學生擁有較強的技能技巧上的核心競爭力。但學生普遍文化底蘊薄弱,可持續發展支撐不足,再次就業難度較大,從事教育科研能力稍顯動能不足。幼兒園工作強度大,責任心強,收入偏低,編制少,人員流動大,幼兒教師在師德方面缺失的表現就是職業倦怠,對工作不夠上心,不夠積極,主動性不強,缺乏進取。
關于道德品質的構成,學界有不同的觀點。五因素說認為是“知、情、意、行、信”。“道德品質的功能就是控制和調節人的道德活動”。程印學認為“教師道德品質的構成有六個最基本的要素”即,“知、情、意、信、習、恒”。幼師生因為還不是實際意義上的教師,因此我們的分析著力點放在師德認知、師德情感、行為意向等意識方面。經過5年的學習,學校的課程設置和培養目標,已經或正在投射給學生的師德教育,在學生自身心理意識中產生了較為深刻的專業思想和師德意識。在師德認知方面表現為熱愛教育工作,愿意自覺遵守教師法律法規職業道德規范,立志做一名幼兒教師;在師德情感方面表現在見習和實習中,開始喜歡幼兒,熟悉了幼兒園的工作環境,對一日常規和工作流程也較為熟悉,在幼兒園見習實習中能夠尊重幼兒園老師,有了較好的合作意識;在行為意向方面表現為許多學生不斷努力,在技能技巧課、專業課、各種考級證書上狠下功夫,努力改造自我,提升自己的職業能力。筆者任教我校學前專業09級1-6班時,對這些學生進行過職業規劃調查,從中發現了師德方面的問題:①從性格、氣質、學業、身體素質、家庭支持、基本功和特長優勢等方面進行自我評價;②從就業意愿、地區政策環境、就業去向方面進行就業取向分析;③從價值目標、能力目標、機會目標、規劃發展階段、擬采取的措施和步驟。其中折射的師德教育方面的信息有:第一,在師德認知方面,有些學生不愿意從事幼兒教師工作。選擇幼師專業,是家長的意愿,是受到了幼師生就業形勢的影響;有些學生認為只要能考上在編,就在幼兒園干,多少錢都無所謂,目標很明確;也有的學生要開網店,開實體小店,想自己年輕的時候要創業。但大部分學生都表示畢業后的第一去向是到幼兒園工作,做一名幼兒教師。因為他們對其他行業知之甚少,感到沒有競爭優勢。第二,從師德情感來看,個別學生確實是出于熱愛幼兒,喜歡幼兒教育工作,但大部分學生表現出對未來職業的無奈,可以看出學生在師德情感方面的水平比較低。我校的男生在師德情感方面表現的更低,他們很多人都是對未來去向不明,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第三,在師德行為意向方面,大部分學生都表示要做一名優秀的幼兒教師,能夠認真工作,不斷提高自己的學業水平。總之,幼師生在師德方面的表現總體情況是好的,是積極的。大部分幼師生能夠認識到教師職業的重要性,正在努力為自己的職業理想做著各種心理、意識、道德、技能和文化儲備上的準備。但也有一部分學生表現出師德認識上的偏差,師德情感的缺乏,和師德行為的意向的不確定性。
三、學前專業幼師生師德教育方面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1.社會原因。市場經濟是一把“雙刃劍”,它給我們帶來繁榮經濟景象的同時,也帶來了負面影響。尤其是在價值觀方面導致一些人重實惠,重個人物質利益,崇尚拜金主義、個人主義和享樂主義;導致人們過分重視個體,注重個人奮斗,強調自我價值的實現,缺少社會價值的實現。這股浪潮也沖擊到了所謂一方凈土的學校,給學生帶來了極其不利的影響。社會生活和價值觀的多元化,導致學生在職業價值定位上過多的考慮經濟利益。馬克思說:“人們奮斗的一切都是為了人的個人利益”。還說“人類道德的發展一步一步跟隨著經濟上的需要,它確切地適應著社會的實際需要,在這種意義上,可以也應當說,利益是道德的基礎”。市場經濟給人們的思想道德觀念帶來了巨大的沖擊,表現為青年人的人生觀、政治觀、成才觀、職業觀、婚戀觀、時間觀念、金錢觀念、思維方式、道德意識等方面的深刻變化。青年學生身上表現出明顯的價值觀的時代特征。渴望擺脫對父母的依賴,獨立意識增強;非主流傾向加重,張揚個人價值;追求享受生活,忽視敬業精神;關注民主公正,道德意識滑坡。在青年學生成長過程中通過正規的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大眾傳媒和公眾輿論以及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的關于師德的正能量的積淀正在被市場經濟的趨利本質所侵蝕。在擇業方面幼師生也越來越傾向于:發揮專業特長,注重經濟收入,講究實惠,追求舒適。吃苦耐勞、安貧樂道、兩袖清風等傳統師德觀念正在被淡化,教師道德的底線一再被利益的物質動因所觸及。(1)對幼高專學前學生師德教育工作的沖擊。朱小蔓在《當代德育新理論叢書》總序中指出:“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應該自己把握幸福和希望之路,但一個人怎樣把握自己的幸福和希望之路呢?道德教育是要把人引向幸福,引向希望。一個人最終是否能夠把握幸福和希望之路,要靠自己的德性。”一個有德性的老師才能引導學生的德性,最終使學生獲得最大的發展空間。幼高專是對幼兒教師進行職前培訓和思想政治教育、師德教育的主要渠道。但面對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師德建設方面也難逃一劫。絕大多數學校在培養目標上輕“人師”而重“經師”。因為師德教育是個“軟件”,很難向社會、家長、用人單位展示其成果,而聲樂、舞蹈、鍵盤、美術、普通話等技能技巧“硬件”的展示既可讓人一目了然,更能給學校帶來榮譽。(2)對幼高專學前學生師德觀的沖擊。雖是大專生,已具有一定水平的道德觀、價值觀、是非觀,但面對中西方文化的混融、各種思潮的紛紛涌入,還是比較容易迷失。少數幼師生在校期間不思進取,缺失社會公德,注重吃喝穿戴,虛榮心強,學習習慣差,注意力不集中,接受事物能力低,生活上自理能力差。表現在道德素質方面,自律意識薄弱;誠信意識不夠,有考試作弊現象,有撒謊現象;不夠尊師重道,行為不夠文明。由初中生變成幼高專學生,是其人生道路上的一次大轉折,也是其生理和心理發展走向成熟的一個階段。雖在初中階段接受過道德品質的教育,然而現實生活中的一些負面素材,對她們頭腦中原有的道德觀念和規范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沖擊,加之個人生活環境和所受教育環境不同,反映在對師德的理解上也不同。這就決定了培養具有一定師德素養的合格幼兒教師,對幼高專學校來說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
2.學校原因。(1)缺失相應的課程設置。學校對開展在校生的師德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忽視對學生的師德教育培養。原先教育部有專門的中師的師德教材,但高專學校沒有相應的課程設置,更沒有相應的德育活動課程。(2)學科滲透缺乏時代感和針對性。過去學校強調專業教育,要任課老師密切聯系幼兒園實際,通過幼兒園實踐活動,了解學前專業和學科的對接。雖然各學科都有思想道德教育的任務,但多很難形成體系,也大多缺乏時代感和針對性。(3)實習中的師德教育方法單一。在實習中學校反復強調師德,但過多的愛心、耐心卻導致班級管理失控,因為班額大,只有嚴格、嚴厲,才能管住一個班,才有教育教學效果。于是幼兒教師的職業道德規范被束之高閣,所有的理論都經不起實踐的考驗。(4)學校師德管理、評價流于形式。教師的職業道德水平會直接影響學生的道德水準。幼高專教師是“教師的教師”,這種特殊的地位,要求教師更應注重結合自身的德行、學識、才能、個性等個人因素,積極引導、教育、感染學生,從而成為學生全面健康成長的良好榜樣。但各學校雖有一套健全的師德管理、評價體系和機制,師德考核一票否決制的考核辦法,但很難操作。教師的職業道德是調節教師人際關系準繩和潤滑劑。加強師德教育有助于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教師群體的道德水準,決定和影響著整個社會的文明程度。教師的人格、價值傾向、精神風貌和專業水平,對整個社會的輻射作用尤其是對在校學生的影響已經得到社會的認證。知識經濟和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振興教育成為我們的基本國策。1998年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就指出了“跨世紀素質教育工程”和“跨世紀園丁工程”,把提高國民和教師素質作為兩項重點工程來抓。在提高教師整體素質中,特別提出要加強師德建設。各種教育法律、法規、專業標準都對幼兒教師做了職業倫理和道德的規范要求,這也再次表明幼兒教師的師德教育的加強已經刻不容緩。德育應該是最有魅力的,因為德育面對的是人、是人心、是人的向善之心,它展示的是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美麗人生的追求。在師德教育的路上,我們會堅定的走下去。
作者:徐鳳奎單位:濟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