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美學理論教育視角下的大學英語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文本相關性對于文本中心說,接受美學始終是持相反的觀點,文本的存在具有相關性,而相關的來源只有通過讀者與作品相互作用才能產生,文本只有在時間系列中,在讀者的文學視野中以及在讀者視野的不斷交替變化中而存在。文本只有經過讀者的閱讀、加工與改造,潤色、并增添讀者的思想感情后才能得以完善和具體化,而未經閱讀的文本只能算半成品,一個基礎的文本一定是需要再次甚至多次填充和勾勒的,讀者在欣賞作品時添加進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將文本中被隱藏的情感基因找到并釋放,只有這樣才會讓基礎的文本擺脫空洞的敘述,變得有血有肉。
(二)讀者中心論它強調讀者閱讀的創造性、接受的主體性以及主觀能動作用。接受美學這樣解釋讀者中心論:在一部作品沒有經受讀者的閱讀、接納甚至質疑之前,就不能將其定義為作品,只能將其認知為文本,文學作品作為文本的成熟態,是它的升級和最終演變形式。而在這個演化的過程中,讀者具有非常關鍵的作用,讀者閱讀文本,挖掘到真正的價值意義并做出自己的解釋,賦予其內容定位和審美認可,只有這樣才實現了其真正的轉化過程,完成了作為文本到作品的演化。一個基礎文本不一定會成為傳世的作品,但是一部歷經歲月的佳作一定都經受了最初的文本創作到接受讀者們的評判、認可,一次又一次的閱讀進而獲得一次又一次的肯定,其審美價值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被挖掘和充實。
(三)期待價值人們的經驗不斷成熟、知識不斷擴充這些都屬于期待價值。審美標準、道德觀念以及思想覺悟等等都歸屬于期待價值的范疇。除此之外,對于文學作品的欣賞能力、深層感知水平都是人們期待價值的一種表現形式,通過一次次的閱讀和評價最終形成一種綜合型的、個性化的審美期待。每個人的期待價值都是不一樣的,具體來說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譬如成長背景、教育觀念、文化水平以及自身性格等。種種因素的綜合反映就是在閱讀時對同一作品的不同理解,當然這種期待是會隨著閱歷不斷變化的。
第一,讀學生。接受美學的觀念比較明確,即沒有經過閱讀的文本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作品,作品不是一部完成的文本,而是要通過讀者的閱讀賦予其真正的作品屬性,讀者擁有唯一資格將文本轉化為作品。而學生由于各自的認知能力、知識水平以及社會閱歷,從而對文本解讀的廣度和深度也會參差不齊,亦即期待價值各異。而對于人多班大的大學英語課堂而言,學生英語水平的差異顯得尤為突出。因此,在實際的英語教學課堂上教師也要考慮到每個學生個體的差異,將學生們的期待價值進行合理分配,依照不同學生的期待特質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安排,將教學固有的“文本”轉化為學生可理解可接受的“作品”。第二,選教材。教材的對象是有著不同期待視野的學生,教材的好壞不僅影響到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直接影響到教學質量的高低,影響到教育教學目標的實現。因此教師對教學內容的選擇必須根據學生實際水平(即期待價值)進行篩選。
教師準備的教學課程要難度適中,綜合衡量班級同學期待價值:難度不宜太大,否則學生的“期待價值”會跟不上,便無法對課文信息重新組合;難度也不應太小,學生學習時會感覺毫無挑戰,索然寡味,從而無法達到學生知識水平、綜合能力提高的目的,也無法達到教學大綱的培養要求。此外,教材內容的廣度也是我們值得注意的問題。教師在選教材時不要囿于單一的教材科目,而要將學生的期待價值橫向延展,選擇的題材可以涵蓋文學、自然、經濟政治,還可以涉及藝術、體育,甚至可以綜合到一起進行跨文化教學。想要提升學生的英語水平,就需要讓學生們啟動自身期待價值,將自己特質結合英語知識,成功地完成同一教學文本下的個性化價值期待。接受美學的期待價值理念如果能很好地應用在英語教學中,不僅學生的英語能力會得到一個飛躍式提升,也能在無形中完善學生的綜合素質。第三,選教法。教師應摒棄以往那套對字、詞、句、意進行講解的陳舊方法,不能再以絕對權威者的姿態壟斷整個課堂。基于“讀者中心論”的接受美學觀念,放置在教學中就是“學生中心論”,要始終將對學生的英語認知能力的培養放在課堂教學的重點位置。教師應意識到自己也是文本的讀者之一,在閱讀過程中只是有著比學生稍多一點語言能力而已。教師對文本的理解和解讀只能代表他個人的審美體驗而非文本的唯一答案,因此在授課過程中不能將自己的一己之見強加于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角色應是促進者或啟發者,而絕非唯一的教授者。
教師應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鼓勵學生發揮其探究性和主動性。因此在選擇和利用教學方法時教師應將各種因素考慮其中,如教學環境、學生水平、教學內容和教學設備等,做到教學有法、教無定法,靈活多變地運用各種教學方法。比如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他們的思維,教師可以利用情境教學,通過創設開放性的情景氛圍讓學生在閱讀教學中面臨文本內涵的困惑與挑戰,激發學生對問題的質疑和探究,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尊重和鼓勵學生主動地去解讀文本,建構文本,向文本敞開自己;在尋求“我思”的同時,接受和創造一個擴大了的自我。當然,在此過程中也可以結合其他教學方法,從而達到多種方法取長補短,相得益彰。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借助任務教學法,譬如教師在教學結束后可以布置給學生相應的教學問題,學生帶著問題再次學習、梳理所學的知識。這就好比讀者閱讀一部作品時,第一遍的品讀結束后擁有了自己的認知,當帶著第一遍對某些情節的不解和爭議再次閱讀時,就會有更加清楚的定位,對于文章的把握也更加有深度。
轉換到教學中,當學生帶著問題再次梳理、鉆研所學英語知識的時候,不僅是一個尋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更是一個提升自身的過程,讓他們可以擁有更廣闊的視野。將接受美學的思想融合進大學英語教學中,打破了長久以來教材、教師和學生在教學中亙古不變的地位和作用。教材擺脫了枯燥乏味的固有定位;教師不再是教材內容的呈現者和解釋者,變成幫助學生獲得更好的期待價值的協作者;學生是語言內容的使用者和文本意義的建構者而非教學內容的被動接受者,雙方在教學過程中,都完成了自身的超越和進步。因此,在今后的教學中應以學生為中心;要注重學生認知能力、想象力、創造力的培養;要在教學內容的寬度、深度和教學形式方法的多樣性上改革。
作者:張偉香 單位:衡陽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