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科學發展與美學理論教育研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陳劍寧單位:系云南省昭通市委黨校中文副教授
“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這是我們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科學發展觀的全新概念,是對科學發展觀內涵的精辟表述和嚴格規定。其內涵博大精深,涵蓋了政治、經濟、社科、人文。其與美學的聯系也是十分緊密的。
一、社會美和自然美的辯證統一
在美學中,社會美的范圍十分廣闊,可以說,現實生活中的美,除了自然美以外,都屬社會美。人是生活的主人,人的社會實踐活動是構成整個社會生活的核心,因此,人的美,實踐成果的美,都是豐富多彩的社會美的生動體現。人的實踐活動,只要是自由的創造性的勞動,是“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的活動,是充分顯示了人的本質力量的活動,因此,人的勞動本身及勞動所創造的產品都是美的,包括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這些勿需多論。
社會賣踐的主體是人,人的美在社會美中占有重要地位,處于社會美和自然美之間。人的美主要是指人體美與心靈美這兩個方面。從人體的生理形態而言,基本上屬于自然美的范疇;從人體必然打上人的思想性格的烙印而言,又屬于社會美的范疇。僅就此而言,人體美也可以說是社會美與自然美的統一。科學發展觀,注重的是以人為本,人又是社會實踐的主體,那么科學發展觀就包含著社會美和自然美的統一。
人體美主要通過人體的自然性因素表現出來,人體的自然性因素是人體美的基礎。人的體形富于造型美;人的肌肉飽滿而富有韌性;人的膚色,在一定光線的作用下,是多么富于色調的變幻;人的姿態又是那么千變萬化……人體蘊含著力量,技巧、智慧,因而人體美是自然美的最高表現形態。就是這樣的人體美,也是勞動實踐的產物。因為大量的歷史事實證明,人體的各種器官進化成今天的樣子,是勞動實踐的結果,人體美是人類在長期的勞動過程中歷史地形成的。健康、勻稱、充滿活力,優美的相貌,自由自在的姿態,高雅的風度等等,就是合規律性的美與合目的性的美。追求人體的美,是人對自身價值的一種發現與肯定。人的心靈美,是指人的內心世界的美,主要表現在品德、情操等素質方面;進步的、革命的人生觀,是心靈美的核心,要構建和諧社會、理想社會,必須有億萬萬個具有心靈美的人。不管人體美與心靈美怎樣不完全等同,存在著多么復雜的情況,心靈美始終是起著決定性作用的。因為以“善”為突出特點的心靈美,是社會美的最高表現形態。
自然美,就是現實生活中一切自然物的美,如:日月星辰,山川草木,花鳥蟲魚,包括人類生存的空間環境等等。自然性比較鮮明,側重于形式和多面性。自然美產生于“自然的人化”。不承認事物的自然屬性與形成自然美的關系是不科學的,但片面地強調事物的自然屬性的作用,絕對化,把其看作唯一的因素也是錯誤的。因為自然屬性不過是為自然美的形成提供了某種可能性,只有經過人類的社會實踐使其同人的生活發生了直接的或間接的種種聯系,使自然界成為人類社會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即實現了自然的人化。這種可能性才會轉化為現實性。這樣,自然物就打上了人類實踐活動的烙印,使人們得以直觀自身,自然界成為人類可親可感的生活環境,具有了“人化”的意義,而獲得審美價值,自然物也就成為了人和人類生活的象征,顯示出巨大的審美意義。
科學的發展觀,就是要把社會美與自然美辯證地統一起來。科學發展觀強調以人為本,追求人的全面發展,就表明其不是一般的發展觀,是促使人要具備高尚的道德、理想、情操和人的感覺的解放和發展;人的社會關系和獨特個性等這些人的本質力量的全面發展的發展觀;科學發展觀就是強調保護人們生存的生態環境,節約資源,要求人們做到與自然和諧共處,達到“天地與物我和一”的境界。協調好人與自然的關系是當前人類急需解決的重大難題之一。人類社會建設與自然相互矛盾,人與自然相互分裂與對立越來越嚴重,已經構成了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嚴重威脅。原因在于人對自然失去了親和力。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人對自然除了占有還是占有。學習落實科學的發展觀,就能夠帶動人們找回對自然的親和力,改變人與自然的尖銳對立。因為,科學發展觀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地發展。人與自然的和諧也就是審美的最高理想。
二、形式美與內容美的辯證統一
從美學來講,任何美都是具體的,都是內容和形式的獨特的統一體。也就是說美是顯現在感性形式中的人的本質力量與顯現人的本質力量的感性形式的統一。美的內容與形式是美的事物不可截然分離的兩個方面,二者辯證地統一在任何一個美的對象之中。一般來說,美的事物的內容與形式是統一的,但這種統一在具體事物中又是十分錯綜復雜的對立統一:有的可能內容美,形式也美;有的內容美而形式則可能稍有遜色;有的內容平庸、空虛、甚至丑惡,而形式卻甚為嬌艷。人類創造的藝術品(物質成果)大多數是達到美的內容與盡可能完美的形式的統一,而不會是完美無缺的絕對的統一。正因為如此,不論是社會美和自然美才會呈現出個性不同,各具特色,互不重復,多彩多姿的風貌。因此,應著重把握事物的外在形式所具有的獨立的審美價值,因為日益發展的形式本身既是事物自身正常發展規律的體現,又與人類維護自己的生存需要相符合。人類不但在實踐中發明它,肯定它而且還在實踐中有意識地運用它。
科學發展觀所追求的是一種全新的大美,它使人們的社會生活煥然一新,和諧美滿,到處充滿了愛,大氣磅礴。在形式上尋求的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呈現的都是人類社會生活的均衡、勻稱、協調、祥和,美好的態勢;從內容來說是人類合目的性平衡律,合規律性協調律創造美的生活的生動體現。正如馬克思當年對法國社會工人聯合起來由衷地贊美:“人與人之間的兄弟情誼在他們那里不是空話,而是真情,并且他們那由于勞動而變得結實的形象向我們放射出人類崇高的精神之光”。(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40頁)
三、結構美與歷史美的辯證統一
美都是具體的。(艾青語)美學中,具體事物形式的美是由結構體現出來的。也就是說,任何一種美的物體,都必須按照一定的組合規律組織起來,才具有一定的審美特性。如果結構錯亂,雜亂無章,一般來說應是丑的。結構的組合又可分為各部份之間的組合及總體組合兩個方面。各部份之間的組合主要有勻稱和比例,對稱與均衡,反復與節奏。總體組合規律主要有和諧。多樣性的統一、不和諧的和諧、不統一的統一等等。“周三徑一、方五斜七”是制作方形和園形物體的最佳結構比例;“丈山尺樹,寸馬分人”則是繪畫的成功經驗;西方畢達哥拉斯學派提出的黃金分割律,是結構美的經典。凡是符合黃金分割律的比例,就是美的。對稱,本身就是生物體自身結構的一種合規律的存在形式,用在任何藝術形式中都能產生莊重、嚴肅、宏偉、樸素的藝術效果。各種物質材料按相同的方式排列,就形成單純的反復,產生整齊一律的美。人們游行中的方陣,律詩中的音節,林蔭道上不同樹木間隔地排列,每一組形成一個層次,各個層次就形成反復。有規律的反復,就形成節奏,連續層次之間適當的停頓,就可以使節奏更加分明。
節奏是事物正常發展規律的體現,也是符合人類生活的需要的。如果打亂了節奏,就違反了事物的正常規律,也就喪失了美。
從構成事物形式美的總體關系來看,基本規律就是“多樣的統一”。和諧,就是多樣性統一的具體表現,就是寓多于一,多統于一,在豐富多彩的表現中保持著一致性。這樣的統一,又包括了兩種基本類型,一種是各種對立因素之間的統一,謂之對比;另一種是多種非對立因素互相聯系的統一,形成不太顯著的變化,謂之調和。藍與藍綠,黃與黃橙,紅與紫紅都是同一色或同類色之間的對比,可產生和諧的色彩;音樂中利用諧音使兩個以上的音按一定規律同時發響,就形成和聲;古典式建筑配上古色古香的古瓶古畫,就形成建筑物內外格調的協調等等。而互相對立,互相排斥的因素組合在一起,形成的和諧比非對立因素的統一更具有美的魅力。如:“蛇行線”,太極圖都包含著明顯的對立因素,形成對立的平衡統一。“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等等。就是把兩個明顯對立的因素放在一起,收到相反相成的藝術效果。這些都說明了,在結構中,無論是對立,還是組合,都要有所變化,在變化中見出多樣統一的美。平板,呆滯,單調的結構是不會讓人喜愛的。
科學的發展觀,強調的是全面的發展,表明其是一種強調整體的發展觀。就要做到協調發展,使社會整體中的各個部份都必須盡量實現其功能的最優化。這樣科學發展觀所呈現的結構就是一種協調的結構,其各部份的功能,將不僅要實現最優化,而且將使其整體表現出形式美。科學發展觀強調的是可持續的發展,這是從歷史的角度對發展的審視,表明發展不僅要滿足當代人的需要,而且要滿足后代人的需要。這樣的發展,就向人類展現了優美的歷史畫卷。即使從剛剛起步的現實來看,科學發展觀也為人們初步展示了一幅美好的藍圖,為生活在華夏廣袤大地上的人民營造了一個個美好的家園。
四、情感美與理性美的辯證統一
必須要有健康的、強烈的感情是一切藝術作品成功的重要標志。情感是審美心理中最活躍的因素,其廣泛地滲入其他心理因素之中,使整個審美過程浸染著情感色彩;其又是觸發其他心理因美學研究素的誘因,能推動它們的發展,起著動力的作用。
一切藝術創作、審美欣賞都是與情感密不可分的。審美活動中情感的特點和作用歷來都受到美學家和藝術理論家們的高度重視。首先,情感之所以美,因其作為一種精神性的愉悅,不同于單純的生理情感。其次,審美情感比一般的情感往往包含著更為豐富,更加深刻的內容。再次,審美情感由于超越了狹隘的個人功利性,所以有著寓熱于冷的情感再體驗的特點。正因為如此,情感對美感的形成起著明顯的推動作用。作為美感物態化形式的藝術作品,不論是側重于抒發情感的表現藝術,或者是側重于描繪現實的再現藝術,作者的情感脈絡都是作品的內在結構線索潛含在作品之中的。情感就如同飽含著思想的磁石,吸引著原本是散漫零亂的意象,并把它們聯結成,聚攏成生動而完美的意象體系。因此,可以說,沒有情感之美,就不會有藝術作品。也就是說,看不見摸不著的情感美是通過作品的表現形式體現出來的。如文學作品中,情感是往復流動,纏綿不盡的,詩歌才會有復沓之美;杜甫詩的“沉郁”之美其實就是一種憂國憂民的情感之美;小說敘述的疾徐,疏密和虛實之間,其實也暗含著一種情感上的節奏美。魯迅《狂人日記》的調子如急管繁弦,多跳躍性短句,作為狂人的內心獨白正好閃現出他暴風雨般的憤激之情;《祝福》的調子則徐緩而低沉,如同為祥林嫂不幸的一生譜寫沉痛的哀歌。例子太多了,不必再舉。
美學界、文藝界有的人否認藝術作品中要有理性美,其實是偏頗的。我國古人早已說過:“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就說明了,藝術作品不只是限于抒情,還應從情感進一步升華到理性的高度。大量的文藝作品中言理或通過寫景抒情最后點出意蘊,意旨上升到哲理的高度就是最好的說明。如杜甫的《奉先詠懷》、《北征》、《北哀》、《蜀相》、《諸葛》諸作。但需注意言理之美,不能赤裸裸地說教,而是要“帶情韻以行,勿近論文面目耳!”(清•沈德潛)也就是說,理性美的言理要用形象說話,是滲透在形象中的論述,并且是符合藝術形象發展邏輯的、包含著強烈情感的言理才美。
審美需要理解。理性美,最基本的特點是始終滲透在感知、想象、情感諸因素之中,并融合一體,構成一種非確定的多義性的認識。感知由于統覺作用使情感滲入表象,使表象得以活躍而進入想象。在想象過程中,感知成份由于表象的再現、組合和改造而轉化為情感體驗,情感的邏輯暗含著生活的邏輯,便把理智成分孕涵其中了。正如劉勰所言:“神用象通,情變所孕,物以貌求,心以理應”。
從欣賞的角度而言,理性美,不論對何種藝術品,讀者除了通過對作者描寫的景、物、人,抒發的情感得以愉悅,享受外,還望得到思想上的提高,得到普遍的、本質的認識,把感受、情感升華到理性。而深刻的哲理一旦凝聚激情形成美好的形象深深地打動讀者的心靈,在讀者的腦海中扎下了根,就會產生巨大的理性力量左右著人們的行為。近代大學者錢鐘書在《談藝錄》中所言:“理之在詩,如水中鹽,蜜中花,體匿性存,無痕有味,現相無相,立說無說”。道出了審美中情感與理性融合一體的特點。
科學發展觀,提倡的是以人為本,強調的是“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這是無產階級偉大的民本情懷,是以億萬萬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基礎的,體現了人世間最無私、崇高的、動人的情感美。科學發展觀更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根據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而歸納出,并發展了的社會科學,其不僅包涵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大美,還揭示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真和善:一方面,體現了目的和手段的辯證統一。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以人為本為目的,而在求真務實的基礎上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促進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是達到人的全面發展的手段。以人為本就是要通過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通過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隨著人的全面發展,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必然不斷增強,從而能夠更好地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更好地促進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另一方面,還體現了理想和現實的辯證統一。人的全面發展既是以人為本為目的的,也是以人為本所追求的價值理想。以人為本實現了目的和手段的辯證統一,以求真務實為基礎,就能夠把人的現實發展和人的價值追求辯證地結合起來,使人們在現實的經濟社會發展中不斷地實現其價值理想,又在實現其一定價值理想的基礎上不斷地追求更高的價值理想,從而使現實的人的發展和其價值理想有機統一,相互促進,共同發展。這些都給當代中國人以無比深刻的理性的啟示。
綜上所述,科學的發展觀,不僅給當代中國人如何科學地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全中國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指明了方向,而且其豐富的美學內涵使我們對傳統的美學如何與日益發展的社會生活相結合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提供了深刻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