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留守兒童健康現狀及影響因素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目的:了解民族地區留守兒童健康現狀及影響因素。方法:采用多階段分層整群抽樣方法及問卷調查法,對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留守兒童健康現狀進行調查。結果:參與調查的留守兒童整體健康水平欠佳,生理功能、情感功能、社交功能和學校表現4個維度平均得分為(3.70±0.51)分;結構方程結果顯示上述4個維度擬合系數均與留守兒童的生命質量有統計學意義(Chi-square=2411.768,P=0.000);分層回歸模型結果顯示性別、年齡、零用錢多少、與外出父母聯系頻率對留守兒童健康狀況影響更顯著。結論:留守兒童的福利保障應當以兒童福利政策為根基,依據具體情況制定與實施,以促進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和保障其合法權益的行使。
關鍵詞:健康;留守兒童;延邊
自1991年我國加入《兒童權利公約》以來,政府就十分重視兒童合法權利的落實,并為此制定了一系列維護兒童權利的政策和法律。國家制定的相關政策和法律主要針對孤殘兒童,因社會轉型出現的留守兒童問題近幾年才得到政府、學術界的高度關注。國內外關于留守兒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心理和行為問題方面,對于健康問題及健康政策維護的研究較少,并且我國現行的留守兒童政策保障也是基于孤殘兒童的救助政策開展的。全國婦聯《關于開展“農村留守婦女兒童關愛行為”的通知》顯示,截至2010年底,我國共有5800萬留守兒童。由于獨特的區域、民族、語言等優勢,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內大批勞動力向境外流動。
中共延邊委延邊州人民政府《關于做好留守兒童工作的指導意見》顯示,截至2011年6月,全州共有外出務工人員15萬余人,留守兒童就有51127人,在全州311754名0-18歲未成年人中占16.40%,較2007年的31405人增長了62.76%。其中,農村留守兒童4980人,占留守兒童總數的9.74%;留守兒童群體中,0-6歲的占22.37%,7-13歲的占46.71%,14-18歲的占30.92%。由于缺乏有利于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社會氛圍和有效的管理機制,多數留守兒童面臨親情缺失和安全隱患,其身體健康、學習、心理、行為等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因此,改善和維護留守兒童的健康現況勢在必行。本研究從留守兒童的心身健康角度出發,對延邊州留守兒童進行實證研究,分析留守兒童的健康現狀,明確影響因素,探討留守兒童的福利政策,為相關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1資料來源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采用多階段分層整群抽樣方法。第一階段在延邊州隨機抽取2市1縣3個樣本區;第二階段在上述3個樣本區隨機選取朝、漢中小學各1所,參與調查的中小學共12所,作為初級樣本單位;第三階段按照年級分層,其中初中每個年級抽取150人,小學每個年級抽取100人。
1.2研究方法
所用調查問卷包括2部分。①一般資料問卷,包括性別、年齡、民族、居住地、是否獨生子女、零用錢、父母外出類型等內容。②由JanesWVarni教授及其研究團隊開發的兒童生命質量評定量表系列(ThePediatricQualityofLifeInventoryMeasurementModels,PedsQLTM4.0),包括生理功能、情感功能、社交功能及學校表現4個方面,共23個條目,采用5級評分法(5=從來沒有問題;4=幾乎沒問題;3=有時有困難;2=經常有困難;1=幾乎一直有困難),得分越高,生命質量越好。該量表總體Cronbach’ɑ為0.91,本研究中該量表Cronbach’ɑ為0.83,各維度Cronbach’ɑ均大于0.60,除了用于測定2-18歲患有某些急慢性疾病的兒童或青少年的生活質量外,還可應用于健康兒童的生存質量評定。
1.3資料收集與質量控制
首先獲得延邊州教育局發公文宣傳本次調查的重要性,以提高研究對象的參與度。調查前對調查員進行統一培訓,避免調查員引起的信息偏移。2012年10-12月采用問卷調查法收集資料,回收后的問卷進行逐條檢查,剔除不完整問卷。共發放問卷3900份,回收有效問卷3166份,問卷有效回收率81.2%。其中將留守兒童的1069份作為研究樣本。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對數據進行分析,留守兒童的一般人口學特征、健康生命質量指標的描述均采用平均數及百分率表示;利用Amos17.0構建留守兒童健康相關生命質量的結構模型,用分層回歸模型分析留守兒童健康影響因素差異,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留守兒童的人口學特征
參與本次調查的留守兒童共1069人。其中,小學生464人,初中生605人;男生444人,占總人數的41.5%;女生625人,占總人數的58.5%。漢族及其他民族兒童占15.8%,朝鮮族兒童占84.2%。年齡以12-17周歲的兒童為主,占83.2%;11周歲以下的兒童占16.8%。城市留守兒童占主體,大多數為獨生子女,父母雙方均外出占43.4%,僅父親外出者占36.5%,僅母親外出者占20.1%。留守兒童與父母聯系較為密切,大多數為1周1次,達70.0%以上;1個月及以上1次者僅占13.0%。父母均外出時留守兒童的監護類型主要為隔代監護(占40.2%),僅父母一方外出時主要為單親監護(占44.8%),同輩監護、自我監護及其他監護僅占14.9%。80.0%以上的留守兒童有3個以上的好朋友,一半左右的留守兒童每天零用錢在5元以下,僅有10.0%左右的留守兒童不使用手機。
2.2留守兒童的健康狀況
留守兒童HRQL平均得分為(3.70±0.51),生理功能得分(3.86±0.68)高于社會心理功能,而社會心理功能又以學校表現得分(3.95±0.56)較高,其他依次是情感功能(3.53±0.87)、社交功能(3.40±0.51),表明留守兒童的社會心理功能較弱。基于以上數據,利用Amos17.0構建留守兒童健康相關生命質量的結構模型,結果顯示整個模型的χ2=2411.768(P<0.05),近似誤差均方根RMSEA=0.178,非范擬合指數NNFI=0.704,相對擬合指數CFI=0.914,證明留守兒童整體健康水平欠佳。
2.3留守兒童健康相關生命質量影響因素的差異分析
為進一步分析留守兒童健康影響因素的差異,分別將人口學統計變量(性別、年齡、居住地)、零用錢多少、朋友數量、父母外出類型及與父母聯系頻率等指標納入分層回歸方程。在7個回歸模型中,性別、年齡、零用錢多少、與外出父母聯系頻率對留守兒童健康狀況影響更顯著。
3討論
3.1延邊州留守兒童健康狀況欠佳
延邊州留守兒童HRQL的4個維度平均得分為(3.70±0.51),表明留守兒童的整體健康水平欠佳。留守兒童普遍感到其他孩子不愿意與自己做朋友以及同齡孩子能夠獨立完成的事情自己不能獨立完成,因此在該維度中社交功能的得分最低,其次為情感功能。這一點又通過進一步構建留守兒童健康相關生命質量結構方程模型得到驗證,結果同樣顯示留守兒童心身健康狀況不樂觀。因此,留守現象作為留守兒童的應激源之一已在其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產生顯著影響,在國內同類研究中均得到證實。目前,國內外關于留守兒童健康現狀的實證研究均較少。西方國家研究視角主要集中在發展中國家留守兒童的營養健康和心理行為問題方面,例如留守兒童濫用藥物、未成年懷孕、心理問題和暴力行為等一系列問題上。國內研究由于研究者關注因素不同,因此結論也不盡相同。例如關于留守兒童體格生長發育影響因素的研究,國內研究者認為留守兒童生長發育遲緩與母親產后不久便外出務工,母乳喂養率偏低有關;還有研究稱隔代養育是留守兒童營養不良的主要因素,指出可能與監護人的文化水平、精力、經濟狀況低下等原因有關。總之,留守兒童生長發育水平不如非留守兒童的現象確實存在,而且由于長期營養不良,留守兒童染有慢性疾病的機率明顯高于非留守兒童,如貧血、傳染病等患病率較高。有必要加強留守兒童健康問題研究,制定切實可行的保障措施。
3.2性別、年齡、零用錢多少、與外出父母聯系頻率對留守兒童健康狀況影響更顯著
性別對留守兒童健康影響存在明顯差異,即男孩HRQL得分好于女孩,這可能與女孩生長發育比男孩早,在家庭生活中較早承擔家務,心理成熟度早于男孩且心思縝密的特點有關,葉曼等人的調查也說明這一點。其次,年齡差別也對留守兒童的健康影響顯著。隨著兒童社會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心理活動逐漸復雜,開始更加關心他人對自己的評判,而留守兒童的標簽或多或少給他們帶來不同程度的煩惱,因此小學生HRQL得分普遍好于中學生,國內同類研究中也同樣描述了這一點。再次,零用錢的多少對留守兒童健康影響存在顯著差異,即零用錢較高的兒童健康水平相對較好,與史莎莎的調查結果一致。最后,與父母的聯系頻率直接影響留守兒童的健康水平,即聯系頻率高的留守兒童HRQL的各維度得分較高,說明情感領域得到適當補償后,其心身健康發展較平衡。因此,留守兒童與父母、老師、朋友關系越好,在心理上、生活上、學習上就會得到更多支持,在遇到困難挫折時也能夠有足夠的力量去很好地解決,其心身健康及各維度得分越高。另外,國內同類研究指出,由于留守兒童父母監護長期缺失,家庭和學校的弱勢狀態嚴重影響了留守兒童心身健康發展。因此,為保證留守兒童的身心茁壯成長,避免軀體因素的干擾,加大弱勢兒童救助力度勢在必行。
4建議
4.1深化權利機關監管力度,建立健全弱勢兒童法律體系
政府應承擔起主導角色,把解決留守兒童問題作為份內責任和應盡義務。國內現有的兒童保護法律體系中,缺少關于兒童營養、兒童游戲權益保護、預防虐待等專門的法規,而且我國至今尚未頒布專門的兒童福利法。在這方面,西方國家有很多較為成功的經驗值得借鑒。例如,美國歷來注重兒童福利保障體系的建設,從貝薩斯達福利院建立至今,美國政府出臺一些列的政策、法規等,呼吁全社會建立國家兒童局和發放母親養老金,為弱勢家庭及弱勢兒童提供資金保證。英國政府通過國家立法的途徑為弱勢兒童提供更多經濟支持,先后推出《確保開端計劃》、《每個孩子都重要》、《兒童保育十年計劃》等一些列立法政策,倡導每個孩子在起點上達到公平的觀點。
4.2全面推動弱勢兒童教育均等化,充分發揮學校的引導作用
弱勢兒童的經濟救助與公平教育權利是密不可分的。學校教育理念、教師授課方式等問題都會直接影響本身就處于敏感狀態的留守兒童健康人格的形成,學校應該幫助留守兒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引導他們形成互惠意識,學會相互尊重;教師要尊重留守兒童的意見及正確的行為,當他們出現不正常的言行時,應當在尊重的基礎上給予正確引導;另外,在學校的各種活動中應更加注重公平,不要給留守兒童造成被輕視或受冷落的假象。留守兒童在學校的表現得到認可,相應的心身發展、社交功能就會得到健康成長,即使在父母缺席的情況下,其情感功能也會得到不同程度的補償。例如美國政府為促進教育的公平惠及,從20世紀60年代起,一直致力于教育機會均等的維護,其中2006年對《開端計劃》的再次補充就是實現美國教育均等目標的有力證明。再如新西蘭的全納教育理念是全世界各個國家效仿的榜樣,在其教育立法中,強調完善弱勢兒童法律保障,實施全方位教育方案,保障特殊兒童的受教育權利。相比之下,葡萄牙的學前教育雖然不是義務教育,但政府特別重視弱勢兒童享有平等教育的機會,并以此為重點進行教育改革,在課程構建、師資培養等方面形成了獨特特點。除此以外,經濟欠發達國家也在進行積極探索,例如由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資助的兒童發展綜合計劃在印度的開展就是一個成功嘗試,形成了獨特的平民式教育理念,強調教育要面向平民、大眾和整個民族。這些國家和地區成功的經驗,為改善我國弱勢兒童的教育現狀提供了寶貴的理論及實踐依據。
4.3引入專業人才帶動弱勢兒童保護事業的發展
弱勢兒童的支持與保護僅僅依靠政府的力量顯然是不夠的,還必須大力發展專業人才如社會工作者、學校保健教師、心理咨詢師等的積極促進作用。社會工作是社會福利制度的外延,與社會制度具有同構性、同源性和共生性的依存關系。早在英國《濟貧法》、德國漢堡制與愛爾伯福制中就已充分證明社會工作的重要地位。國內社會工作的發展時間雖然較短,但在救助弱勢群體方面進行了不同的嘗試,例如在我國重慶市南川區開展的“還原家庭教育”、“留守兒童之家”、“社區聯動”、“家長”等為困境兒童提供幫助,并且“家長”的工作方法得到國家的大力支持,已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應用;河南省漯河市創辦的“四老”家長學校改善了隔代撫養的不足等。由此可見,專業社會人才是社會工作良性發展的關鍵所在,吸收、培養優秀的社會工作者是解決弱勢兒童問題不可缺失的舉策之一。
4.4加快區域經濟發展,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問題
從資源保存理論的角度來看,由于父母外出務工這一刺激源長期存在,留守兒童的個人資源、社會資源及環境資源將處于一個嚴重失衡的狀態,久而久之便出現各種心身不適。只有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問題,才能從根本上改善留守兒童健康狀況。隨著這一路線的逐漸明朗化,自2003年以來,國家已經開始采取措施積極引進國資或外資帶動區域經濟發展,使農村剩余勞動力為本地區的發展做貢獻,使兒童可以在父母陪伴下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劉佩.社會工作視角下的弱勢兒童社會保護政策[J].甘肅理論學刊,2010(5):120-124
[2]李麗輝,趙麗麗,張金峰,等.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現狀[J].醫學與社會,2008,21(3):40-41.
[3]黃英,彭建,楊旭,等.農村留守兒童營養狀況調查[J].中國現代醫生,2008,46(33):116-117.
[4]陳明霞,何武,富振英,等.2000年中國不同地區5歲以下兒童營養不良的影響因素分析[J].衛生研究,2003,32(3):249-253.
[5]趙桂讓,李蓬.漯河市留守兒童預防接種及監護人知識調查[J].河南預防醫學雜志,2011,22(6):450-451.
[6]葉曼,張靜平,賀達仁.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影響因素分析及對策思考[J].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06,27(6):67-69.
[7]張浩.城市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權利研究[D].四川大學,2007.
[8]史莎莎.延邊地區留守兒童社會資本對健康相關生命質量的影響研究[D].延邊大學,2013.
[9]顧顏.吉林省留守學生健康素質、心理韌性及前瞻性適應的關系研究[D].延邊大學,2012.
[10]常雅慧.從危險到成長———西部弱勢兒童保護的問題與出路[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3(3):65-67.
[11]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美國的社會福利和保險計劃[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1998.
[12]莎莉.國際學前教育法律的研究:特點、經驗及其啟示[D].北京師范大學,2008.
[13]孫亞娟.葡萄牙學前教育的改革及其啟示[J].教育探索,2011(3):158-159.
[14]徐選國,阮海燕.試論我國適度普惠社會福利與社會工作的互構性發展[J].天府新論,2013(1):109.
[15]谷生華,嚴敏.“家長”、“留守兒童之家”與“還原家庭教育”———重慶市南川區關愛留守兒童的理念與實踐[J].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07(4):117-119.
[16]郭久輝.“四老”學校,教爺爺奶奶教育好留守兒童[EB/OL].[2016-06-12].
作者:李英 單位:濟南市章丘區中醫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