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科學文化與倫理的觀念研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趙偉單位:浙江中共麗水市委黨校
從古至今,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中,科學技術與人類社會的精神生活和文明的演進有著密切的聯系,而科技與人類的道德、倫理、價值觀念及其教育情況之間的關系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環。在人類文明數千年的歷程中,以科學文化為代表的求知探索活動和以技術文化為代表的生產實踐活動,與人類社會的整體道德發展水平以及個體的道德心理和道德實踐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從社會發展的歷史來看,科技文明促進了人類道德意識、道德情感、道德認知、道德判斷和道德行為的不斷發展,這有利于人類道德身心的成熟和整個社會的道德進步。與此同時,道德水平的提高也推動著科技文明不斷邁向更高的層次。“馬克思主義認為,科技發展、新的技術革命與道德發展之間是辯證統一的關系。科技進步會打破人們舊有的道德思維模式,樹立起新的道德觀念,這些新的道德觀念又會從多方面推動學校道德教育的不斷改革與發展。”
例如歷史上的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說”、達爾文的進化論等學說都強烈地動搖了原有的道德觀念的基礎,使人們在新的科技發明的基礎上,探索、重建了新的道德體系。“今天的社會發展與新技術革命的產生在同樣的意義上起到了推動道德進步的作用。包含于新的社會文化中的不少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如時間觀念、效益意識、公平競爭意識等均具有道德上的意義。這些思想不僅反映了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同時也符合人類進步、社會和個體發展的歷史趨勢。”“世紀之交,我們生活在一個大轉折的時代。科學技術進步的步伐不斷加快,科學知識成為社會的強大力量,并作為社會演變的最強大的動力因素,推動社會的大變革,包括社會倫理生活的大變革。”“科學從來就不僅僅是一種工具,更是一種精神文化。科學是精神文化的最重要也是最活躍的因素,是人類文明的最高表現之一。科技文化不僅僅是德育的知識基礎和研究方法,它的深層價值更體現在對人文精神的增益和更新上。”正是在這種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的大背景下,才為我們考察科技文化與道德之間的相互關系提供了內在依據。
一、科技的道德意蘊
當前在新科技革命浪潮的推動下,從宏觀世界到微觀世界都取得了令人驚嘆的科技成果。作為人類關于客觀世界發展規律的知識體系和人類改造世界工具的科技,一定相應地蘊含著科學理論知識的探求和技術應用知識的實踐行為,并且這種行為與自然界的生態平衡、人們的價值取向、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都是緊密相連的,因為作為一種社會體制,科技與社會結構中的其他要素的聯系和相互作用日益復雜和深化,現代科技的每一次重大變革都將會對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造成空前的積極的或消極的影響。因此,科技實踐行為的過程和后果就必然蘊含著道德理性,現代科技已具有了不可忽視的倫理道德意蘊。
(一)科技發展拓展了道德領域在知識經濟大爆炸的時代大背景下,科學技術與倫理道德之間的結合也由于科學技術尤其是電子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而日漸緊密,于是倫理道德和科學技術之間便具有了極大的可通約性。一方面科學技術使人類成為自然的優勝者甚至主宰者,一方面又使社會出現了許多道德問題甚至道德災難,使社會變得更加復雜化。在這里我們強調的是科技的發展拓展了道德領域。在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中,道德作為一種行為規范和準則始終在廣泛地發揮著作用,而人類社會的實踐領域也必然會因為科技的發展和科技成果的應用而得到一定的拓展,作為行為規范的道德領域也就自然地會得到一定程度的拓展了。這種拓展體現在道德從規范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拓寬到了規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尤其是20世紀末期,伴隨著網絡技術的興起,人類從現實社會與物理的生活空間進入到了虛擬社會和網絡的生活空間,人與人之間的現實生活的交往關系變成了人與人之間的虛擬社會的交往關系,于是對網絡虛擬交往行為提出規范的道德要求也就是必然的事情了
(二)科技活動蘊含著客觀與公正人類為了使客觀世界滿足自身的某些需求,設定并按照一定的符合人類主體的目的去認識和改造世界。這里需要特別提醒的是,這種滿足必須能為全人類及其后代帶來福祉,這里體現了科技活動的公正性、目的性。另外,人類為了達到實現人類共同福祉的目的,在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必須遵循科學的、客觀的規律,這里體現了科技活動的客觀性、規律性。因此可以說,合目的性和合規律性的統一、合客觀性和合公正性的統一是所有合理的、具有創造性的科技活動的共同特征。而客觀和公正恰恰是人類孜孜以求的道德理想。
(三)科技事實蘊含著價值利益傅維利先生認為,人類為了調節彼此的價值利益的需要而產生了道德,當人類彼此不存在利益和分配沖突時,道德的存在是沒有意義的。因此,凡是涉及到價值利益沖突問題的事實,一定蘊含著道德。科技事實的客觀存在,是人的主觀能動性作用于客觀世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與人必然產生一定聯系并形成利益沖突。人類依照自身的需求和目的去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實質上是一個從“是什么”到“如何做”的過程,在此過程中,事實與價值就天然地融為一體了,從這個角度來看,科技事實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道德意蘊。
(四)科技發展蘊涵著道德揚善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為人類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為人類未來的生存和發展夯實了物質基礎,從而為人類德性的生成和升華開拓了廣闊的空間,為道德進步提供了物質基礎。另外,科技發展所帶來的物質上的極大豐富,對提高人們的生活品質和減少貧窮甚至死亡都是十分有利的,可以說,科技發展本身就是一種道德揚善的過程。科技所固有的工具屬性使其天然具有道德意蘊。作為一種知識體系、活動體系和社會建制的科技文化具有內在的精神之善,蘊含有極大的精神價值,科學精神就是這種價值的集中體現。實質上,科技精神也是一種倫理精神。這種倫理精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求真精神。科學的求真精神是一種實事求是、堅定不移、開拓進取的精神,具有普世的道德意義。第二,不斷開拓、用于開拓的創新精神。科學創新精神是一種提升道德水平和社會文明程度的變革精神,是道德變革的思想支點和精神動力。第三,務實精神。科學注重實踐,利用科學規律為人類謀福祉的務實精神,是一種為人類的幸福和自由而奮斗不息的精神。“這種精神既是科學作為一項與人類的前途和命運息息相關的社會活動所體現的最基本的倫理精神,也是人類的崇高理想之一。”“科學的求真精神、創新精神和務實精神啟迪人們獨立思考,實事求是,開拓進取,充分體現了科技的道德意蘊。”袁貴禮、邢建輝認為科學精神的培養在大學生的成長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1)加強科學精神培養有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2)加強科學精神的培養有利于大學生形成優良的人格;(3)加強科學精神培養有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科學事業態度;(4)加強科學精神的培養有利于大學生獲得科學的思維方法。
二、道德對科技的觀照
作為一種精神現象的道德是社會意識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調節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因此,道德對人的行為具有規范和制約功能。就本質而言,道德不僅是外在于人的一種規則,也是人類自我肯定和自我升華的需要。“在人的面前存在這兩種世界,一個是現實的世界,它是由現存的一切事物及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系構成的。另一個是可能的世界,它以事物可能存在的狀態呈現于人的精神、思想之中。這種可能世界是人對世界的一種把握方式,也是人對現實的一種理解。”雖然根植于現實的物質世界,但作為一種社會意識現象的道德卻并不直接對這種現實作出反應,從理想的、可能的世界中對人們的現實行為加以審視,進而評判善惡,對人們的行為作出導引。故而,道德是可能對現實的超越,是精神道義對物質功利的超越。正是道德的這種超越本質使得道德可以拋棄功利,消除短視,指向人類的終極幸福,可以對包括科技行為在內的所有的人類行為起到規約作用,并可以促進科技的發展。
(一)道德對科技行為的規范
自從16、17世紀爆發科技革命以來,科技已經不僅僅是一種純科學理論知識的探索,而且它還是有目的的實際的技術應用行為。“只要有行為,就必然與行為后果的道德相聯系,勢必受到道德的規約。這種道德約束力首先包括內在的道德約束力即科學工作者思想上的自我約束,對真理的追求和對良知的敬畏。”科技行為的主體是掌握有專業知識的科技工作者,他們比非專業人員更能預料到科技應用可能帶來的危害。科技工作者的工作行為無法像科學理論那樣保持中立,它與人類其他所有的實踐行為一樣,無法規避道德倫理的責任和評判。因此,科技活動不僅要著眼于理論或技術目標,還要考慮到達到此目標所使用手段的合法性,并進而估計到投入這一手段可能產生的后果。“在科技革命進程中,不僅認識和掌握客觀規律,用以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同時遵守一定的道德準則,運用內心的信念和輿論的力量來對各種科技活動的社會效果作出道德上的判斷和監督,使科技成果服務于社會,服務于人類,這種道德的調節和控制,是使科學技術產生積極效果的重要保證。”科技工作者只有在思想上意識到道德倫理的規范,在科技行為上自覺踐行道德行為,方能將科技產生的危害程度降到最低點。道德不僅為科技發展指出價值目標、提供價值判斷,也為科技工作者提供人文和價值準則。
(二)道德促進科技發展
1.開放、積極的道德氛圍構成了科技發展重要的輿論環境。除了經濟、政治等因素以外,道德也是影響科技進步的重要因素之一。馬克思主義認為,人們的道德水平一旦提高、思想面貌一旦煥新,進步的社會道德風尚一旦形成,就會推動經濟的發展,直接或間接地促進科技的發展。在我國古代,道德與知識相互聯系,《易經》上有“窮神知化,德之盛也”的說法,認為社會道德水平高的體現是研究自然、掌握自然界變化之規律。《易經》的這種思想激勵著我國古代眾多先哲自覺地把探求真知、獻身科技作為自身的道德行為規范,這對推動我國古代科技的進步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近代科技革命爆發以來,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FrancisBacon)吹響了“知識即力量”的號角,尊重科學、尊重知識的社會輿論氛圍和道德風尚在社會中逐漸形成,進而為近代科技的進步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條件。當代我國的社會公眾逐漸接受了道德倡導的“五愛”和“三德”,其中所倡導的“愛科學”和“職業道德”成為了“國民公德”的一個基本內容,再加之“科教興國”成為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戰略方針,全社會都在倡導尊重人才、尊重知識,這些都為科技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和必要的精神土壤。這樣的社會輿論環境也是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技發展事業的道德動力,是推動科技發展重要的精神力量,有助于科技工作者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科學觀,充分調動了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2.道德保證科技活動的最高宗旨:為人類添福祉“道德對科學的應用起導控作用,使之不至偏離為人類增進福利這一最高宗旨。如果在科學的應用問題上不能作出正確的道德判斷,就會斷送科學的精神意蘊,使科學論背離歷史發展方向,成為反人類的一種工具。”科技究竟如何發展,如何為人類社會添福祉,甚至能否為人類造福,科技本身無力決定,而必須依靠道德倫理的力量。“人類現在所掌握的科學技術已經賦予了人類幾乎能隨意擺布自然的本領”,為了實現科技活動的最高宗旨,我們需要“根據倫理道德中的求善,通過道德評價和價值判斷,指導科技人員對其科學技術行為作出道德選擇,從而使科學技術朝著造福人類和不毀壞人類的道德評價系統的方向發展。”
3.科技工作者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道德素養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科技的發展和進步程度。當代科技發展是科學團隊共同協作的結果,科學團隊的作用必須用道德加以協調和保證。“從科學技術的內部結構來看,隨著科學的創造本質的日益顯示,在科學和技術發展的過程中,非物的因素、人的因素的作用在不斷增大。作為參與科技工作的個體,不僅有他們的智,還有他們的德,他們的世界觀、方法論,他們對科學的獻身精神,他們從事科技活動的動機,他們的職業道德水平等等,這種種科技活動的‘微氣候’,直接影響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就科技而言,它對生產力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科技進步本質上是人類創新能力的印證,而道德無疑提供了這樣一種原動力。縱觀人類科技發展史,那些致力于改革生產工具、在科學技術上做出貢獻的人,無論是自然科學家抑或是社會科學家,一般都具有為人類服務的高尚道德品質和道德理想。而沒落和腐朽的道德不僅造成了對技術的壟斷,甚至為個人私利而阻礙技術的進步和推廣。”科技工作者進行有效的創造性的科技活動的基本前提條件是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道德素養,這對科技進步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道德建設倡導科技工作者講究職業道德,遵守科技倫理規范,必然在科技工作者群體中產生一種向心力,把各種知識結構、思維方式、性格特點和學術作風不同的人才凝聚在一起,從而形成強大的合力,攻克新的科技難題。”良好的科技道德,不僅可以促進科技的進步,其本身也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三、科技發展提出新的道德要求———科技與道德之間的矛盾
現代科技的巨大力量,世人有目共睹。“它的發展極大地推動了社會變革,為社會全面進步,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各種困難,為提高人類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帶來更大的福利;同時,它也為社會生活提出了許多新問題。”科技愈發達就愈對人類的道德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先進的科技若無有進步的道德相約束,就極有可能存在被人類濫用的危險。若科技被用來當做謀財損人的工具,那么科技的純潔性就會受到極大的玷污。科技本質上雖然是符合道德的,科技進步將有助于人類道德水平的提升,但歷史證明,科技的發展與人類的道德進步往往并不是齊頭并進的,道德的進步常常滯后于科技的發展,這體現了科技的創新性與道德的傳統性的深刻矛盾。“科技發展與道德進步并非完全同步,科學技術的發展與進步并不會帶來社會與個體的道德的自動提升。這主要是由于科學技術與道德并非同一。”
一方面,有許多傳統的道德觀念根植于人們的現實生活當中,例如,與人交往的道德觀念,生兒育女的道德觀念,婚喪嫁娶的道德觀念,等等。這些作為“習慣”的道德觀念具有傳統性、封閉性和繼承性,它們已經潛移默化地融入到人們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當中去,規范、指導著人們的社會生活,人們只有規規矩矩地遵循這些道德觀念的固有觀念,方能在社會上生活的更好,社會也需要這些具有封閉性的道德觀念作為“粘合劑”方能維持其有條不紊與井然有序。這就是道德的社會功能,任何社會對道德的這種功能都不能輕視。
但從另一方面講,科技的本質是尚變崇新的,科技發展的特點之一便是創新。科技在實現為人類謀福利的目標時,其價值不在于捍衛過去,而在于開創未來。科技具有一種革命的力量。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世紀,是科技創新的世紀。歷史證明,每一次重大的科技進步,都會對道德的傳統及其封閉性產生巨大的沖擊,要求新的道德規范,從而對社會傳統的道德觀念產生嚴重的挑戰。例如,航天技術的發展使人們面臨著“太空道德”的確立,信息技術的發展使人們開始考慮“網絡道德”,生殖技術的發展使人們開始懷疑“克隆人”的道德性,等等。未來有可能還有一些更加重大的科技發明,它們可能會引起人們的驚呼雀躍,亦有可能引起人們的不安與騷動,擔心會出現“道德空白”或“道德淪喪”,生怕因此造成社會的不穩定。因此,這時傳統的道德倫理常常為了維護自己的封閉性,要對科技的進步進行攻擊,由此這種道德的封閉性往往成為科技進步的羈絆。而科技進步的巨大動力來源于人類自身需要和利益訴求,而人類為了利益是可以調整道德規范的,因此,科技與道德相比就具有了絕對的優勢,在科技與道德的矛盾斗爭中,科技亦總是最后的勝利者。但反過來講,若科技的應用不僅沒有給人類帶來福祉,反而對人類和自然環境造成了損害,那么就必須要制定一套道德規范對科技行為加以約束。因而,我們認為,科技發展沖破傳統的道德規范是必然的,沒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科技的進步,或者它最多只能延緩科技發展的進度,我們不該以過時的道德規范來阻礙科技的進步,而是要研究,從而預計科技發展可能帶來的諸多影響,包括對傳統道德諸多方面的沖擊,減少甚至避免這種沖擊所造成的社會混亂;同時建立符合社會進步所需要的新的道德規范,并發揮新的社會道德觀念的調節功能,既促進科技的發展又促進人類道德進步。正如余謀昌所說的那樣,高科技的發展不但要征服無知,還要有高尚的道德。
總之,科技與道德本身不僅不相悖,反而相得益彰,科技為道德充實真理因子并開辟新的道路,道德則為科技發展提供價值定向和精神動力。科技發展也需要道德的正確引導。科技和道德,像彩鳳之雙翼,一個求真,一個至善,最終目的都是達求人類最大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