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考改革的社會視角探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fā)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
建立于1952年的高考,是高等學校招生考試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chǎn)物,是適應中國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國情而建立的招生考試制度。高考制度的建立與演變,與中國社會、政治的變遷及傳統(tǒng)文化的制約等密切相關??v觀高考50年的風雨歷程,在高考建制與演變的過程中,從來就不僅僅是單純的教育因素在起作用,而是具有復雜的社會動因,與社會政治形勢變化密切相關,往往成為政治運動的重要內容,甚至成為社會變革的“突破口”[1]。有的論者認為:凡是強調經(jīng)濟建設,就重視文化科學的作用,高考也受到重視;凡是強調階級斗爭,突出政治,就貶低文化科學的作用,高考就受到攻擊,甚至被取消,這幾乎成為一種規(guī)律性的現(xiàn)象[2]。當然,近25年來,總體而言高考改革的政治色彩日漸淡化,而教育自身的因素則越來越起作用。從宏觀的角度來看,考試可分為教育考試與社會考試兩大類。教育考試是指教育系統(tǒng)的考試或具有教育性質的與學歷相關的考試,如高考、高中會考、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等;社會考試一般是指非教育類的面向社會的考試,如公務員考試、律師資格考試、會計師考試、外語水平考試等。另一種劃分法是將考試分為校內考試與公共考試,即學校內部考試與面向社會公眾的考試。
但教育考試與社會考試并非截然分開,有的考試既是教育考試,又是面向社會的開放性考試,高考即是一種兼具教育考試與社會考試性質的大規(guī)??荚?。作為高等學校的入學考試,高考無疑是一種教育考試。但參加高考者不限于應屆高中畢業(yè)生,社會知識青年也可報考,在放開年齡和婚否限制之后,更是向全社會開放,因此,在一定意義上高考也是一種社會考試。同時,20世紀80年代以前的高考實際上還兼有一定程度的公務員考試性質,因為在建國以后的長時期中,國家干部的選用未采用考試辦法,但高考卻部分地發(fā)揮了考試選官的功能。既然過去大學畢業(yè)生都成為國家干部,高考便起到了干部預篩選的作用,在一定范圍內使干部的文化素質得到保證。對高考的利弊評價,從教育視角與從社會視角考察,會有明顯的不同。這牽涉到高考職能與功能的區(qū)別。高考的職能與功能存在著較大的距離和變異,高考的職能較簡單,而功能則復雜得多,功能遠遠地超過了職能的范圍。職能與功能有相同之處,但也有不小的差異。職能一般是目標和應有的作用的表述,功能則更多地傾向于實際效應,職能是使用者的期待,功能則是實施后的實際結果。高考的職能就是為高校選拔新生,但在重視考試的中國,其職能產(chǎn)生了巨大的效能,致使高考成為指揮棒,左右了中學乃至小學的教學。而且,高考功能還超出教育領域,對社會風氣、社會秩序甚至政治產(chǎn)生影響,以至于高考制度往往成為教育競爭和社會競爭的矛盾集合點。以下分別分析高考的教育功能與社會功能。
1.教育功能被稱為“天下第一考”的高考是典型的選拔性考試,又稱常模參照性考試。這種考試注重考試的區(qū)分度,以便從全體考生中選拔出特定數(shù)量的優(yōu)勝者。作為一種競爭激烈的大規(guī)模選拔性考試,高考的教育功能主要有以下三點。第一,為高校選拔合格新生,保障高校生源質量??荚囀且环N測量工具,就像體能測試可以測出一個人的體能和體質強弱一樣,高考讓所有應試者接受相同的挑戰(zhàn),將個人的才學和能力放在首位,因而歷來被視為可以客觀公正地選取優(yōu)秀人才的公平尺度,或稱“量才尺”。與推薦制下新生良莠不齊、文化程度較低的情況大不相同,高考制度建立50年來,特別是恢復高考25年來,為高校選拔了大量合格的人才。他們中的許多人已成為現(xiàn)代化建設的中堅力量,“”后一度擔心的文化斷代和教育斷代問題逐步得到解決。此方面的事實有目共睹,不必詳論??傮w而言,高考成績與考生實際水平是呈正相關的,高分者不一定個個高能力,但低分者很少高能力。20世紀90年代前期,高校招生曾實行公費與收費雙軌制,一些重點大學同一班的學生中入學分數(shù)相差上百分,任課教師便可以很明顯地感覺出學生之間水平的差別。高考分數(shù)具有很強的信度和效度,對保障生源質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第二,促進中小學生努力向學,提高民族文化水平。考試制度的好處甚多,其中之一是求己不求人。人生求人之處居多,而求人艱難,且成功與否操決于他人??荚噭t提供一個反求諸己的機會,成功與否主要靠自己的奮斗,故考試選才能夠促人向學、催人奮進。選拔性考試具有強大的以考促學的功能,考生水平全面提高后,為了保持一定的區(qū)分度,不得不再逐步提高試題難度,這種“水漲船高”的關系,促使高考試卷難度和考生水平節(jié)節(jié)上升。高考始終是激勵考生奮發(fā)學習,高中不斷改進教學的最實際、最強大的動力。許多參加過高考的過來人認為:“高考以它的公正,豐富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夢想,賦予我們公正平等的競爭精神,冷靜沉著的競爭意識,以及一種永恒的拼搏精神。”[3]1977年恢復高考,選拔了幾十萬人,卻調動了幾千萬人。
1997年,多家中央報刊開展恢復高考20周年征文活動,從應征文章看出,無論是當時考上的,還是落榜的,都對恢復高考唱出發(fā)自肺腑的贊歌。不少人雖經(jīng)歷過高考失敗,但由于受過高考總復習的煎熬,養(yǎng)成了堅毅的個性,得到了一筆精神財富[4]。第三,引導、規(guī)范中學的辦學方向和教學方向,即指揮棒功能。高考與中學教學的關系理應是教什么就考什么,但高考對中學教學又有強大的制約作用,實際上往往是考什么就教什么,這就使高考具有指導中學辦學和教學的功能。從某種意義上說,高考是國家意志和政策與學校教育活動之間的一個中介,通過高考的科目設置和命題設計,國家可以將政治理論和思想意志貫徹到中學教育中去。比如在政治科考試中包括時事內容,便可以引導考生關心時事。也可以通過科目增減和考試內容的比重調整,來調控或促進某些學科的發(fā)展。在高考命題日益朝能力立意方向發(fā)展、材料解析題逐漸增多的情況下,高考內容往往越出教材范圍,更是會出現(xiàn)考什么就教什么的情況。高考指揮棒如果運用得當,便可以將學生引導到身心健康發(fā)展、注重能力和素質的方向上去。因此高考對實施教育方針、引導辦學方向具有重要作用[5]。然而,高考是一把利弊兼具的雙刃劍。在教育方面,高考的正面功能與負面功能都十分顯著。隨著高考制度的逐年實行,高考也誘發(fā)了諸多問題:中學只抓智育而片面追求升學率、文理偏科、學生負擔過重且近視率攀升、影響求異思維和個性發(fā)展、學校辦不出特色等等。有考試就有應試,特別是競爭激烈的高考,更是引發(fā)考生盡力應試,考什么就學什么,不考什么就不學什么。這種片面應試的結果,造成智育一枝獨秀,被批評為“黑色的七月”、“考試地獄”、“異化的高考”。此方面的觀點學界論之已詳,本文不再展開??傊?高考的教育功能淋漓盡致地發(fā)揮之后,對教育的積極作用和消極影響充分顯現(xiàn),導致了人們對高考評價的強烈反差。
2.社會功能高考不僅是一種教育行為,而且是一種社會行為,一種社會大動員。如果說高考的教育功能是積極與消極錯雜并存的話,那么其社會功能則以正面的居多。第一,社會安定功能。維護社會公平、“平等競爭”是考試制度的靈魂和根本,“公平、公開和公正”是考試制度的核心理念。有學者認為,從法理的視角講,考試制度其實可以視為一種崇尚“程序正義”的程序制度,正是基于“程序正義”理念的運作,賦予了古代科舉制度和現(xiàn)代高考制度毋庸置疑的權威性。盡管現(xiàn)行高考制度受到一些人的質疑及現(xiàn)實的挑戰(zhàn),但有一個事實是無法否認的:高考已經(jīng)成為當代中國最成熟和最權威的人才選拔機制,迄今尚沒有任何一種制度可以取而代之[6]?!啊焙蟾呖贾贫鹊幕謴筒⒉恢故鞘菇逃謴土苏V刃?更是帶動了整個國家由亂而治。人心向學,人心思治,學生與社會上的知識青年穩(wěn)定之后,整個社會才有可能穩(wěn)定下來,走上正軌。高考是維護社會公平、堅持社會公正、穩(wěn)定社會秩序的重要手段。而且,恢復高考是在粉碎“”這個大的政治背景下被作為撥亂反正的突破口而實行的重大舉措,它使中國的人才培養(yǎng)重新走上健康的軌道,在使社會由亂而治的過程中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見,高考對恢復和穩(wěn)定社會秩序具有重大的作用。歸因于高考制度的長期實行,在相當程度上形成了一種無論貴賤貧富,“在考試面前人人平等”或“在分數(shù)面前人人平等”的觀念和社會文化氛圍。實際上,千百年來,中國人都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在考試方面則是不怨苦而怨不公。因為高考提供了公平競爭的機會,在激烈的考場較量之后,名落孫山者雖然會有挫折感,但多數(shù)考生只能怨自己水平不夠或運氣不佳,無法怪他人或社會,即使是離分數(shù)線僅差一兩分亦如此。
然而,如果是因為不公平競爭而落榜,他們怨的則是政府和社會。在推薦制下,走后門盛行,無法上大學的學生眼見有權有勢者的子弟能夠接受高等教育,極易感到無助和憤懣,他們的不滿就可能聚集起來針對整個社會,形成對現(xiàn)存秩序的反抗力量,影響社會的穩(wěn)定。據(jù)報載,現(xiàn)在城市中小學升初中實行電腦派位的分配方法,但一些家長有錢、有關系的學生往往能設法進入好學校,許多家長對此深感不滿,認為“通過考試,娃娃沒有考上,我們服氣;通過金錢、拉關系進入好學校,我們不服氣”。他們的情緒直接影響子女,使不少被電腦派位的學生,小小年紀就感受到社會的不公平,失去學習的上進心。[7]由于考生可以多次參加下一年的高考,考上較低層次高校的考生今后也還有考上其他重點名牌大學的機會,高考實際上并非“一試定終身”。在取消報考年齡限制以后,高考理論上成為一種終身考試,它為每一個落第者始終保留著下一次成功的機會與希望,這就為落榜考生提供了更多的選擇,也使一些考生和家長的不滿和失望不至于積累到危險的程度。因此高考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社會的“減壓閥”與“穩(wěn)定器”的作用。第二,社會流動功能。世界上各國的大規(guī)模教育考試都有強大的評價和篩選功能,也各有其重要的作用和影響,但在中國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
在有五千年悠久文化傳統(tǒng)和千余年科舉考試影響的中國,在由計劃經(jīng)濟體制向市場經(jīng)濟體制轉變的中國,高考既有與世界各國相同的規(guī)律,也有與其他國家不同的特殊規(guī)律[8]。聯(lián)合國下屬的國際教育評價協(xié)會每次年會多注重考試的科學性問題,而1996年在北京舉行國際教育評價協(xié)會第22屆年會時,討論的主題則為“大規(guī)模考試的作用及相關問題”,因為在中國,類似于高考這樣的大規(guī)模考試,面臨的主要問題不僅僅是考試的技術性問題,更多的是考試的社會學問題。社會流動分為社會階層流動和區(qū)域流動??荚嚹茉谙喈敵潭群头秶鷥却龠M社會階層流動,這在科舉時代已得到證明[9]。傳統(tǒng)社會所謂“茅屋出公卿”,“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等格言,不僅是統(tǒng)治者對讀書人的利誘和鞭策,也是當時科舉造成社會階層流動的歷史的真實寫照。科舉時代的社會階層流動能使社會保持一定的活力,使官僚結構不斷得到更新。在現(xiàn)代社會,社會流動與政治穩(wěn)定之間也存在著一定的關系。許多政治分析家認為,一個工業(yè)社會的政治穩(wěn)定或不穩(wěn)定由其社會流動率所決定,高流動率的社會是穩(wěn)定的,反之則是不穩(wěn)定的[10]。高考在促進社會階層流動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參加高考長期以來是中國農(nóng)村學生獲得城鎮(zhèn)戶口的一條重要渠道。雖然在城鄉(xiāng)差距較大的情況下,高考在促進農(nóng)村人口向非農(nóng)業(yè)人口轉化過程中,會使本來人才就稀少的農(nóng)村人才更少,但它客觀上促進了農(nóng)村教育的發(fā)展,成為激發(fā)農(nóng)村人口接受教育的無形動力,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農(nóng)村城市化進程的發(fā)展。在中國高等學校尚未全面收費之前,高考促進社會階層流動的作用尤其明顯,多年來一直是許多農(nóng)村青年改變命運、進入社會上層的主要甚至是惟一辦法。
托福于高考制度,許多家境清寒的學子經(jīng)過大學深造,現(xiàn)今已成為中國各個部門、各個行業(yè)的骨干力量,這是高考的社會流動功能的生動體現(xiàn)。社會水平流動是指區(qū)域流動。區(qū)域流動(或區(qū)位流動)與階層流動相關,區(qū)域流動可以說是社會階層和職業(yè)流動的必要條件,也可以說是它們的先決條件。居住地區(qū)的改變往往是一個人生活和事業(yè)進程中的組成部分[11]。由于高考長期實行全國統(tǒng)一考試,考生在當?shù)鼐涂梢苑奖愕貓罂既珖攸c大學或跨省區(qū)錄取的大學。這一制度造成大范圍的人才流動,為這些高校選拔了來自于不同省市、不同民族的人才,大大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有利于各地文化的交流和國家的統(tǒng)一。比起過去高校單獨招考時一般家境不好的學生較難到大城市報考著名大學的情況,高考制度在促進人才區(qū)域流動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者以云南一個省、一個少數(shù)民族自治州、一個縣的實例和全國高校招生錄取年度統(tǒng)計分析,證明高考是人才從農(nóng)村向城鎮(zhèn)流動或區(qū)域間流動的重要渠道,不僅促進了邊疆地區(qū)、民族地區(qū)的教育發(fā)展,而且比較公平地控制、調節(jié)著向上流動的通道,深刻地影響著中國的社會結構[12]。由此看來,高考的功能相當復雜,在發(fā)揮其教育功能的同時,也發(fā)揮出巨大的社會功能,我們在進行高考改革時,就應顧及高考改革的社會影響。
二
在有關高考改革的各種爭論中,最為根本、言辭最為激烈的,是關于高考存廢問題的爭論。因為這不是關于高考如何改以及改什么的問題,而是牽涉到高考制度的生死存亡的問題。近兩年來,主張廢高考的言論雖不如20世紀90年代后期那么激烈,但也始終不斷。例如有的學者認為:“統(tǒng)考制度使中國教育死水一潭,是直接扼殺人才、泯滅民族創(chuàng)造性的罪魁禍首?!∠y(tǒng)考制,是中國民族更新教育文化功能,應答新世紀挑戰(zhàn)、走向中興的最關鍵的一環(huán)。如果說鴉片戰(zhàn)爭迫使我們廢除科舉制以圖強興國,那么我們今日主動改革以致廢除統(tǒng)考制度,就是要避免鴉片戰(zhàn)爭的歷史悲劇重演?!盵13]還有一些人認為,連長期實行大學聯(lián)考的臺灣也在2002年取消了聯(lián)考制度,我們也應該考慮廢止統(tǒng)一高考。將高考類比為科舉是廢止統(tǒng)考論者常用的說法。多年來臺灣主張“聯(lián)考萬惡論”者,一般也是“簡單的把聯(lián)考比喻為以前的‘科舉’,這是一種要把欲打倒的對象‘妖魔化’的手段”[14]。然而,高考與科舉雖有相似之處,但也有不少根本差異,以歷史上廢止科舉的事例作為當今廢止高考的論據(jù)是不充分的。何況廢科舉時主要考慮教育因素而忽視社會因素,還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教訓。在古代中國,科舉不僅是一種教育考試制度,更是一種政治制度和社會制度,它“在傳統(tǒng)中國的政治理論和社會實際結構中居于中心的地位”[15]。有的學者甚至認為科舉制是“帝制時代中國最為重要的一項政治及社會制度”[16]??婆e制在歷史上是一項集文化、教育、政治、社會等多方面功能的基本體制,它上及官方之政教,下系士人之耕讀,使整個社會處于一種循環(huán)的流動之中,在中國社會結構中起著重要的聯(lián)系和中介作用。但清末在改革和廢除科舉時基本上只考慮到其教育功用并試圖加以彌補,而科舉制的其他重要社會功用一般不在時人考慮之列,結果造成長遠的社會后果。
科舉既去,卻無新的官吏養(yǎng)成體制,意味著為官不復要求資格。民國官場之濫,即由此開始;國無重心,也因官場之濫而強化[17]。廢科舉造成許多問題的原因在于,在清朝末年,越到后來人們越是僅僅將科舉看著是一種教育考試,注意其人才培養(yǎng)和選拔功用,而忽視或幾乎忘了它也是一種社會制度,并具有社會和政治功能??婆e制在各方面的強大壓力下嘎然而止,等于將維系傳統(tǒng)社會秩序和支撐官僚系統(tǒng)以及促使儒家文化傳承的制度根基突然鏟除,所帶來的社會震蕩、政治混亂和文化斷裂等后果,遠遠超出清末士人的估計和想象。錢穆在《中國歷史上的考試制度》一文中指出,科舉制“因有種種缺點,種種流弊,自該隨時變通,但清末人卻一意想變法,把此制度也連根拔去。民國以來,政府用人,便全無標準,人事奔競,派系傾軋,結黨營私,偏枯偏榮,種種病象,指不勝屈。不可不說我們把歷史看輕了,認為以前一切要不得,才聚九州鐵鑄成大錯”[18]。1905年廢止科舉是當時復雜的政治、教育形勢下的歷史必然。當時科舉考試與學校教育的矛盾互動最后以廢科舉興學堂為結局,那是因為科舉考試的內容不合理,跟不上時展的步伐,而今天的高考內容是與時代的要求相適應的。歷史雖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但決不會重復[19]。只要中國還是一個講究人情與關系的社會,只要中國還堅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政策,只要中國還要以公平的方式選拔優(yōu)秀大學新生,高考就有其繼續(xù)存在的必要。有的論者以為廢除了高考,現(xiàn)存“應試教育”的許多問題便會迎刃而解,這實際上是一種一相情愿的空想。中學片面追求升學率并不完全是高考之過,而有其復雜的社會成因。中國是一個考試古國,又是一個考試大國。
悠久的考試歷史形成了中國人倚重考試的傳統(tǒng)。古往今來的實踐一再證明,實行考試制度有其弊病,但廢止考試制度必將造成更大的禍害。例如,對臺灣大學聯(lián)考的改革問題,許多人看了新聞報道,就以為臺灣從2002年起已經(jīng)廢棄聯(lián)合考試或統(tǒng)一考試,因此大陸也應考慮廢止統(tǒng)一高考制度。實際上,今年臺灣實行大學多元入學新方案,并非完全放棄考試,只是增加推薦甄選和申請入學的比例,從這兩條途徑升學者也還需經(jīng)過臺灣大學入學考試中心組織的學科能力測試。通過大學聯(lián)考者占錄取人數(shù)的73%,仍是升學的主要途徑,而且在推薦甄選和申請入學的過程中已出現(xiàn)了不少造假問題,與大陸前幾年保送生的問題類似,以至于現(xiàn)在又有許多人要求恢復原有的聯(lián)考體制[20]。在重人情、關系、面子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環(huán)境中,發(fā)展到以高考分數(shù)為主要錄取依據(jù),體現(xiàn)了一種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趨勢。因為若不以考試來競爭,就很可能用權力、金錢或關系來競爭,所以說統(tǒng)一高考是維護公平競爭、維護競爭秩序的有效手段,是適合中國國情的考試制度,對之必須不斷地加以改革,但不能廢止。每年的高考是一件教育大事,也是社會大事。小考場連著大社會,很少有其他教育問題會像高考改革這樣長期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只要存在社會差別,就存在競爭。競爭乃無法消滅的客觀存在,只是在高考制度下,將社會地位和前途的競爭集中體現(xiàn)到考場上來罷了。高考競爭的根源是社會上客觀存在的差別,如城鄉(xiāng)、腦體差別,高考不僅具有區(qū)分能否上大學、上什么大學的職能,而且更重要的或本質上說,高考實際上起著對高中畢業(yè)生進行第一次社會分工的作用。社會賦予高考太多的功能,眾多的社會矛盾和教育問題集中地在高考中體現(xiàn)出來,出現(xiàn)一種“應力集中”的現(xiàn)象。
既然高考改革要顧及方方面面的意見和利益,自然會有很大的難度。有一系列的內部和外部矛盾或兩難問題存在于高考之中,如統(tǒng)一考試與考查品行的矛盾、統(tǒng)一考試與選拔專才的矛盾、考試公平與區(qū)域公平的矛盾、保持難度與減輕負擔的矛盾、考測能力與公平客觀的矛盾、靈活多樣與簡便易行的矛盾、擴大自主與公平選才的矛盾、考出特色與經(jīng)濟高效的矛盾,等等。除了以上教育方面的兩難以外,還有一更大的兩難,即教育與社會的兩難:是側重于教育內部的人才培養(yǎng)角度,還是側重于教育外部即社會的角度來考慮高考改革?當然,人才培養(yǎng)最終還是會對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產(chǎn)生影響,這里所說的教育與社會的劃分只是相對的。但在面對某些具體的改革時,確可能出現(xiàn)教育與社會的兩難選擇。在這種情況下,只有兼顧教育與社會兩方面的因素才是正確的選擇。有的論者認為,在今天的中國,可以說很難有一件事情比高考更純潔、更符合市場經(jīng)濟的公平競爭原則,高考怎么改一定要慎之又慎?!叭绻f不改將教無寧日,學無寧日,那么改得不好,就將是國無寧日的問題?!盵21]“教無寧日”與“國無寧日”的矛盾關系,將高考改革中教育與社會兩個方面可能的矛盾高度地概括出來。
由于高考自身的局限和消極影響在教育方面體現(xiàn)得相當明顯,因此通常情況下,人們多從教育的視角提出高考改革方案。我們不能脫離教育來談高考改革,畢竟高考主要還是教育考試,但也不能僅就教育角度來論高考,還需從社會角度來論高考,還應顧及社會公平與社會穩(wěn)定因素,盡量避免改革中的失誤?!爸未髧襞胄□r”,這是出自《老子》第60章中的一句名言?!靶□r”是指小魚,意思是治國要慎重和穩(wěn)定,除去隨意性,猶如烹制小魚時不要隨意翻攪。同樣,“治”高考也如同“烹小鮮”。對高考這樣影響重大的制度進行大的改革也應慎重,因為高考改革是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系統(tǒng)工程,若考慮不周匆忙改革,就可能像翻來覆去翻燒餅一樣,改來改去又基本上回到原點,或者可能將“小鮮”給翻爛了。因此,高考改革須本著循序漸進的原則,重要的改革措施的出臺應經(jīng)過充分深入的研究,并在一定范圍內試點成功之后方可逐步推廣,不能受到一些壓力就匆忙改革,以免出現(xiàn)為改革而改革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