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資料文庫 高等教育就業經濟學思考范文

高等教育就業經濟學思考范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等教育就業經濟學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高等教育就業經濟學思考

一、經濟增長的就業彈性與就業效應

所謂就業彈性,是指經濟增長每變化一個百分點所對應的就業數量變化的百分比,等于就業數量增長率除以經濟增長率。按照就業彈性的定義,在經濟增長率一定的條件下,就業彈性小意味著經濟增長所帶動的就業增長率低。比如,如果某一行業存在冗員現象,則該行業的經濟增長對就業增長的帶動作用就不大。就業彈性反映的只是就業的相對變化率,而不是就業的絕對數量。如果某一行業的就業規模小的話,即使就業彈性再大,它所吸納的新增就業人數也不會太多。因此,除了考慮就業彈性,一般還使用經濟增長的就業效應來衡量經濟增長對就業人員需求的絕對量。所謂就業效應,是指相應行業增加值增長一個百分點時帶來的從業人員人數的增加。按照此定義,在經濟增長率一定的條件下,就業效應越大,意味著吸納的就業人數就越多。就業效應又分為直接效應和間接效應,本文討論的是直接效應。迄今為止,使用就業彈性和就業效應來研究我國一般就業狀況的研究比較多,但是用來分析我國高等教育就業狀況的研究還沒有。下面將分行業、分地區來計算一般就業彈性和就業效應、高等教育就業彈性和就業效應,并進行比較分析。

1.分行業的就業彈性與就業效應

《中國統計年鑒》將從業人員按照不同的行業劃分為16個,分別為:農林牧漁水利業、采掘業、制造業、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建筑業、地質勘查和水利管理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電通信業、批發零售貿易和餐飲業、金融保險業、房地產業、社會服務業、衛生體育和社會福利業、教育文化藝術和廣播電影電視業、科學研究和綜合技術服務業、國家機關政黨機關和社會團體、其他行業。因為數據的限制,本文將采掘業、制造業、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地質勘查和水利管理業等4個行業合并記為工業,不考慮“其他行業”,這樣,本文研究的行業劃分為12個。

(1)分行業的一般就業彈性與就業效應。

本文中的一般就業彈性指的是不分教育程度的全體從業人員的就業彈性,以區別于受高等教育者的就業彈性。《中國統計年鑒2002》的數據表明,我國1990年的從業人員總計為64749萬人,2000年的從業人員總計為72085萬人,10年間從業人員凈增7336萬人,年平均增長率僅為1.1%。另一方面,我國1990年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為18548億元,2000年的GDP按當年價格計算為89442億元。按實際GDP計算,年平均增長率為10.3%。按1990—2000年的平均水平計算,我國的一般就業彈性僅為0.07,也就是說,GDP每增加1%,吸納的就業人口的增長率為0.07%,表明我國20世紀90年代經濟的快速增長并未帶來就業的同步增加。從12個不同行業的一般就業彈性來看,可以明顯地分為三組:第一組的就業彈性大,包括房地產業、金融保險業、批發零售貿易和餐飲業,就業彈性在0.3-0.7之間;第二組的就業彈性較小,包括交通運輸倉儲和郵電通信業、建筑業、社會服務業,就業彈性在0.1-0.2之間;第三組的就業彈性近似為零或為負數,包括教育文化藝術及廣播電影電視業、國家機關政黨機關和社會團體、科學研究和綜合技術服務業、衛生體育和社會福利業、工業、農林牧漁水利業,就業彈性在-0.1-0.05之間。

用1990-2000年的一般就業彈性和2000年的一般就業規模計算就業直接效應,可以大體估計出當一個行業增加值增長一個百分點時所帶來的就業人員增加的絕對數。從12個不同行業的一般就業效應來看,可以明顯地分為三組:第一組的就業效應較大,包括批發零售貿易和餐飲業、建筑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電通信業,就業效應在3-17萬人之間;第二組的就業效應一般,包括金融保險業、社會服務業、房地產業、教育文化藝術及廣播電影電視業、國家機關政黨機關和社會團體,就業效應在0.2-1.2萬人之間;第三組的就業效應為零或負數,包括科學研究和綜合技術服務業、衛生體育和社會福利業、工業、農林牧漁水利業。

從就業彈性和就業效應的聯系看,就業彈性最高的6個行業正好也是就業效應最大的6個行業。這6個行業分別是建筑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電通信業、批發零售貿易和餐飲業、金融保險業、房地產業、社會服務業。

(2)分行業的高等教育就業彈性與就業效應。

《中國統計年鑒1993》的數據表明,1990年我國從業人員中受過高等教育者(大專以上)為1212萬人,占總從業人員的比重為1.87%。因為2000年以來的《中國統計年鑒》沒有給出2000年我國從業人員中受過高等教育者的具體人數,本文用《從人口大國邁向人力資源強國》一書中給出的2000年我國從業人員中受過高等教育者的比重,乘以《中國統計年鑒2002》中給出的我國2000年從業人員總數,估計2000年我國從業人員中受過高等教育者的人數為3366萬人,占總從業人員的4.66%。[1]從1990年到2000年,我國從業人員中受過高等教育者凈增2147萬人,年平均增長率高達10.7%。這一時期,高等教育就業彈性為1.07,也就是說,我國GDP每增加1%,吸納的高等教育人口的增長率為1.07%。在新增受過高等教育從業人員中,新增普通高校畢業生814萬人,占37.9%,用這一比重乘以高等教育人口的就業彈性,可以大致估計普通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彈性約為0.4。

從12個不同行業的高等教育就業彈性來看,可以明顯地分為三組:第一組的高等教育就業彈性最大,包括房地產業、金融保險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電通信業,就業彈性在3-15之間;第二組的高等教育就業彈性較大,包括國家機關政黨機關和社會團貿易和餐飲業、農林牧漁水利業,就業彈性在1-3之間;第三組的高等教育就業彈性最小,包括工業、教育文化藝術及廣播電影電視業、建筑業、科學研究和綜合技術服務業,就業彈性在0.3-0.5之間。

用1990-2000年的高等教育就業彈性和2000年的高等教育就業規模計算高等教育就業直接效應,可以大體估計出當一個行業增加值增長一個百分點時,所帶來的受高等教育就業人員增加的絕對數。從12個不同行業的高等教育就業效應來看,可以明顯地分為三組:第一組的高等教育就業效應最大,包括國家機關政黨機關和社會團體、金融保險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電通信業、房地產業,就業效應在5-14萬人之間;第二組的高等教育就業效應較大,包括衛生體育和社會福利業、教育文化藝術及廣播電影電視業、批發零售貿易和餐飲業、社會服務業,就業效應在2-4萬人之間;第三組的高等教育就業效應最小,包括建筑業、科學研究和綜合技術服務業、農林牧漁水利業、工業,就業效應在0.4-1.7萬人之間。綜合考慮,高等教育就業彈性高同時高等教育就業效應大的行業,有金融保險業、國家機關政黨機關和社會團體、交通運輸倉儲和郵電通信業、房地產業。

從12個不同行業的增加值彈性來看,高等教育就業彈性與一般就業彈性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相關系數為0.872(統計顯著性水平為0.01)。也就是說,總體而言,高等教育就業的形勢與趨勢與一般就業的形勢與趨勢是基本一致的。例如,金融保險業、房地產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電通信業的快速發展既可以促進一般人員的就業,同時也可以促進受高等教育者的就業。但是,個別行業也有例外,像批發零售貿易和餐飲業、社會服務業可以吸納較多的一般人員就業,但是對受高等教育者就業的促進作用并不大;相反,盡管國家機關政黨機關和社會團體對一般人員就業的吸納能力不大,但是對受高等教育者就業有較大的促進作用。

2.分地區的就業彈性與就業效應

本文將中國31個省、市、自治區分為四類:第一類為北京、上海、天津等3個直轄市(簡記為京津滬地區);第二類為東部沿海地區,包括遼寧、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海南等8個省份(簡記為東部地區);第三類為中部內陸地區,包括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7個省份(簡記為中部地區);第四類為西部內陸地區,包括山西、內蒙古、廣西、四川(重慶被合并進四川)、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12個省份(簡記為西部地區)。

(1)分地區的一般就業彈性與就業效應。

從四個不同地區的一般就業彈性來看,地區之間的差異顯著。京津滬地區的一般就業彈性為負,其可能的原因之一是京津滬地區以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為主,一些老的國有企業存在嚴重的冗員現象;東部地區的一般就業彈性較小,僅為0.04;而中、西部地區的一般就業彈性相對較大,分別為0.09和0.08。

用1990-2000年的一般就業彈性和2000年的一般就業規模計算就業效應,可以大體估計出當一個地區增加值增長一個百分點時所帶來的就業人員增加的絕對數。從四個不同地區的一般就業效應來看,地區之間的差異也是很明顯的。京津滬地區的一般就業效應為負數;東部地區的一般就業效應相對較小,僅為8.97萬人;而中、西部地區的一般就業效應相對較大,分別為16.6萬人和15.9萬人。從就業彈性和就業效應的聯系看,四個地區的就業彈性與就業效應是一致的。

(2)分地區的高等教育就業彈性與就業效應。

從四個不同地區的高等教育就業彈性來看,地區之間的差異顯著。京津滬地區的高等教育就業彈性最小,僅為0.3;東部地區的高等教育就業彈性次之,為0.66;中部地區的高等教育就業彈性相對較大,為0.83;西部地區的高等教育就業彈性最大,為1.08。另外,從表2也可以看到,高等教育就業彈性與一般就業彈性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一般就業彈性大的地區,高等教育的就業彈性也大。

用1990-2000年的高等教育就業彈性和2000年的高等教育就業規模計算就業效應,可以大體估計出當一個地區增加值增長一個百分點時,所帶來的高等教育就業人員增加的絕對數。從四個不同地區的高等教育就業效應來看,地區之間的差異也是很明顯的。京津滬地區的高等教育就業效應最小,為0.83萬人;東部地區與中部地區的高等教育就業效應相對較大,分別為6.81萬人和6.82萬人;西部地區的高等教育就業效應最大,為8.02萬人。此處就業效應的大小與人口規模有很大的關系,京津瀘地區的高等教育就業效應從絕對量看雖然不大,但是相對于人口規模來看并不少。從高等教育的就業彈性和就業效應的聯系看,四個地區的就業彈性與就業效應也是一致的。

二、高等教育就業的“相對密集程度”

由于各個行業對受高等教育者的需求不一樣,并且受高等教育者對各個行業的偏好也不同,因此,受高等教育者就業的行業分布與一般就業人員的行業分布是不同的。本文使用“相對密集程度”來衡量上述差異。某一行業的高等教育“相對密集程度”,就等于該行業中受高等教育者所占的比重與全部行業中受高等教育者所占的比重之比。“相對密集程度”指數大于1,表示相對而言該行業是高等教育密集型的或知識密集型的。類似地,我們也可以計算分地區的高等教育“相對密集程度”。

三、勞動力價格與就業

在市場經濟條件和勞動力市場發育完善的條件下,勞動力的價格由勞動力供給與勞動力需求達到均衡點來決定。在勞動力需求保持不變的條件下,勞動力的價格與勞動力供給呈負相關關系,勞動力供給越多,則勞動力的價格越低。在勞動力供給保持不變的條件下,勞動力需求與勞動力的價格也呈負相關關系,勞動力價格越高,則勞動力需求越低。如果市場是完全競爭的,勞動力可以在行業、地區、部門之間自由流動,那么同質勞動力的價格在不同行業、不同地區、不同部門是相等的(要素價格均等化)。但是在現實中幾乎沒有完全競爭的市場,有些行業的市場化程度相對較高,勞動力的價格基本上符合勞動力的供求關系,而有些行業勞動力的價格不是由市場供求關系決定的,這些行業中的勞動力價格往往高于完全競爭市場中的價格,這種行業也被稱為壟斷行業。

因為壟斷行業的勞動力價格高于市場定價,這就使得勞動力對壟斷行業有非常強烈的偏好,因此勞動力的供給就會大大增加。但是在壟斷價格下,如果行業對勞動力的需求不足,就會產生很大的供求矛盾。另一方面,勞動力供給的增加卻能夠使競爭行業中勞動力的價格降低,使同質勞動力在不同行業中的價格不同,產生就業不公平現象。

主站蜘蛛池模板: 潮喷大喷水系列无码久久精品| 欧美另类xxxx图片| 成全动漫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播放|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播放在线| 激情内射日本一区二区三区| 卡一卡2卡3高清乱码网| 香蕉视频在线观看黄| 国产精品制服丝袜一区| 99精品人妻少妇一区二区| 山村乱肉系列h| 丰满老熟妇好大bbbbb| 日韩欧美第一页| 亚洲国产成人va在线观看| 激情久久av一区av二区av三区| 午夜一级黄色片| 色就色欧美综合偷拍区a| 国产成人www| 五月婷婷婷婷婷| 国产精品第5页| 99re6这里只有精品| 天天看片天天干|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欧| 成年丰满熟妇午夜免费视频| 久久久亚洲欧洲日产国码aⅴ| 最新69堂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亚洲午夜久久久久久久久电影网| 欧美黑人性暴力猛交喷水| 伊人蕉久中文字幕无码专区| 精品国精品无码自拍自在线|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呦| 麻豆精产国品一二三产品区|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青青操在线视频| 国产色婷婷精品综合在线| 99在线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女人18岁毛片| xvideos永久免费入口| 成人免费播放视频777777|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观看| 无上神帝天天影院| 久久99亚洲网美利坚合众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