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教師價值和諧校園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構建和諧校園是實現教師和高校共同發展的必然要求
1和諧校園符合教師選擇工作的長期目標和行為偏好
高校吸引人才的重要原因在于人文和工作環境的優越。雖然高校并非遠離紅塵的“世外桃源”,但較之更為復雜的其他社會行業,仍是可期待的一片凈土。在此,教師可以擺脫不良世俗的煩擾,探究“高深學問”,培養“浩然之氣”,謹守道德良知。調查表明,教師選擇在高校工作所考慮的主要因素依次是摘要:工作穩定且人際關系相對簡單(占31%的有效得分)、學術氛圍好(27%)、工作有成就感且有發展前途(21%)、收入高(9%)、住房條件好(8%)、其他(3%)。這表明,和諧校園和教師選擇工作的長期目標和行為偏好相契合,并成為教師發揮功能、實現價值的動力。
人才新問題始終是高校改革和發展的頭等大事,是一切工作的核心。目前,高校已普遍熟悉到人才的重要性,并競相以優厚的報酬延攬、搶挖拔尖人才,有些甚至開出了百萬年薪。這些做法雖有良好的初衷,但未免有把教師看成“經濟人”之嫌。作為具有較高知識水平和更高人生追求的教師,固然應當有和其身份、貢獻相匹配的物質待遇,但更看重的是能夠使其心情愉快、充分展示才華的校園環境。侯自新先生曾講,當年南開大學建校的時候,請的都是留美的學生,這些人當時可以拿高薪到北大、清華,但為什么來南開?就是因為南開能夠提供舒適的小環境,使其能夠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從長期激勵機制看,工資和福利并不是最有效的激勵手段,優越的工作環境、學術氛圍和發展前途則更為重要。
3和諧校園是化解矛盾的調和劑
近年來,高等教育發展的成就有目共睹,但是,也不能否認高校內部仍然存在著種種新問題。既有官本位、論資排輩、平均主義、學緣上的近親繁殖等傳統弊端,也有高等教育改革過程中出現的諸如教師之間競爭加劇、分配制度不完善、激勵機制不健全、功利心態加劇等新情況。社會上文化思潮相互激蕩,思想觀念空前活躍,各種矛盾錯綜復雜,它們也會反映到高校并影響教師的思想和行為。這些新問題若不能妥善解決,輕則使教師情緒低落,心情壓抑;重則導致內耗,人才流失,不利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有負大學的使命和責任。構建和諧校園,能夠使校園充盈團結合作、互諒互愛、奮發向上的風氣,降低乃至消除各種矛盾的不良影響。
二、構建和諧校園的關鍵因素
1高校運行力量之間的和諧
高校運行中主要有三種力量摘要:行政力量、學術力量和市場力量。現實中,學術力量最弱,它對行政力量的依附和對市場力量的攀附是不爭的事實。行政權力控制和制約著學術力量,使其在學術活動中的話語權嚴重缺失。對利益尤其是對經濟利益日趨膨脹的欲求,折射出部分高校媚商、媚俗的心態。我國高校的性質和職責決定了它不是脫離行政權力的純粹的學術獨立王國,但教學和探究有其獨特屬性,不能以行政權力運行的規則代替學術活動的規律。阿什比認為,在大學中不能過于講求等級高下,大學的職能是使社會的等級顛倒過來。因為思想和創造不能由行政部門以命令方式向下推行,大學必須自下而上地進行工作。高校也不是經濟的主戰場,不能以紛擾的物欲和喧囂的名利蒙蔽自己的道德底線,模糊自己的根本宗旨和長遠利益。和諧校園的構建,有助于大學形成良好的治理結構,使各種力量遵循自身的規則發揮功能。這里,尤其必須確立學術力量在學術事務中的核心地位,如課程的設置、學科的建設、學術業績的考核、教師的聘用等。學術力量參和學術事務的程度越高,學校的業績越好。因為在參和學術事務方面,學術力量“不僅有信息優勢,而且其個人利益和組織的目標不沖突”。
2高校和社會的和諧
隨著知識經濟和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高校愈來愈走向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革的中心,和政府、企業等發生著密切、頻繁的互動。高校和社會的和諧,一是指高校應當從社會汲取發展變革的動力,根據社會的需求培養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積極開展基礎探究和面向國家戰略目標的高技術探究,為建設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提供智力支持,在所在地區文化生態中發揮示范和引領功能。二是大學應當保持自己獨立的人格。大學精神的基本內核是學術自由和社會責任,只有擁有思索和探索的精神自由和行為自由,大學才能迸發出無窮無盡的創造力。大學的社會責任感追求的是“天下之大公”、“天下之大利”,是對社會和人類利益高瞻遠矚的關懷,而不能成為政府的附屬物或企業的編外機構。否則,大學獨立的價值判定能力就會被削弱。日本教育家永并道雄指出摘要:當大學和企業結合得過于緊密,學術上又過于反映出實用性的時候,大學的創造性就會枯竭。所以,大學不能放棄自身獨有的創新知識和學術自由的特性,更不能放棄引領社會、塑造公共理性的歷史責任。“大學必須經常給予社會一些東西,這些東西并不是社會想要的(wants),而是社會所需要的(needs)”。
3高校內部基本隊伍的和諧
行政管理人員、教師、實驗輔助人員是高校的三支基本隊伍。行政管理人員承擔著把握辦學方向、組織實施學校行政工作、為教學和探究提供公平服務等職責。教師是高校專業技術人才的主力軍,在教學和科研中起主導功能。實驗輔助人員配合著教學科研工作的實施,尤其是隨著高校科研平臺的建設,非凡需要配備一支高素質、高技能的實驗輔助隊伍。現實中,高校存在著教師不如行政人員、實驗人員不如教師的情結,進而導致互不服氣、互不配合,產生“內摩擦”、“內耗”等不和諧現象。實際上,大學既是一個培養高級人才的教育行政組織,也是以各門學科專業為基本單元組成的學術組織,維系這個復雜系統的有序運行,三支基本隊伍各有其不可替代的功能。他們的區別只在于職責不同,而非地位的高低。高校的存在、發展和功能的發揮,離不開三支基本隊伍的相互配合和相互支持。
4高校基層學術組織的和諧
基層學術組織包括學院(系)、獨立探究所(中心)、學科、項目組、教研室等。基層學術組織的和諧指行政負責人、學科帶頭人、拔尖人才、一般成員的恰當配合、協調有序的狀態。具體言之,指各成員既各安其位,又互相溝通;既保有個人的學術喜好,又能形成共同的奮斗目標;既提倡正當競爭,又鼓勵精誠合作;既充分發揮學科帶頭人把握學術探究方向、整體協調的功能,又尊重科研人員獨立、自由探究的特征。基層學術組織不和諧,形不成團隊和合力,在科學探究日益講求協同攻關的今天,難以產生大制作和原創性成果。基層學術組織不和諧,經常引發兩種嚴重后果摘要:一是學術帶頭人或者整個團隊的集體出走。一個好的教師的流失,不僅是個人的流失,也是他長期以來占有的社會資源的流失,對學科乃至整個學校的發展影響甚大,對一般高校的影響甚至是致命的。二是學術組織內部某些成員脫離原學術組織,“另立山頭”。學術組織的分裂,極有可能造成學術隊伍萎縮,學術傳統中斷。基層學術組織是教學和科研活動的最基本單位,和教師最為貼近和密切,故其和諧狀態對教師價值的實現和功能的發揮非常關鍵。
5高校學術氛圍的和諧
近年來,人們一直在關注著一個話題摘要:高校的教授越來越多,但缺乏能夠引領科學潮流的大學者。和諧學術氛圍的缺失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和諧的學術氛圍,一是對科學探究規律的熟悉和遵守。現在,許多高校或熱衷于論文數量的攀比,或沉湎于科研項目的爭取,或以巨獎“鼓勵”多出、快出成果,或把教師相對短時間的學術成績和其物質待遇、職稱等個人利益捆綁在一起。凡此種種,都和求實創新的科學精神漸行漸遠。二是對教師學術探究個性的充分尊重。科學最重要的特征是創造性,沒有個性也就沒有創造性。不能簡單地把開辟獨特的探究方向、使用獨特的探究方法、采取獨特的探究視角的人歸為異類。科學史上,恰恰是這樣的人才是原創性成果的不二人選。三是鼓勵不同學派的存在和不同觀點的爭鳴。只有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氛圍中,相互啟發、博采眾長、激發思維,才有利于新思想、新觀點的形成和優秀人才的脫穎而出。四是寬容失敗。科學探究不能以成敗論英雄,失敗是科學探索的題中應有之義,又是走向成功的階梯。既褒揚成功的探究,又容忍探索的失敗,才是真正的“尊重知識、尊重勞動、尊重人才、尊重創造”。
三、構建和諧校園的基本途徑
1高校領導的治校能力是構建和諧校園的關鍵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指出,“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主要任務之一。構建和諧校園,是一項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在精神層面,涉及到和諧校園理念的提倡、和諧校園意識的灌輸、和諧校園文化的建設等;在制度層面,涉及人才的選拔、考核、評價、使用、培養等規章的制定和完善;在工作機制層面,要建立教師對學校事務管理的參和機制、監督機制、規范順暢的利益表達機制等;在工作方法層面,要準確把握新形勢下教師工作的特征和規律,善于運用說服教育、示范引導和提供服務等方法;在利益關系協調層面,應當把廣大教師的根本利益作為制定政策、開展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高度重視和維護教師最現實、最關心、最直接的利益,兼顧不同層面教師的利益,果斷糾正各種損害教師利益的行為。所有這些,都需要高校領導班子高屋建瓴、統籌謀劃,在管理理念、管理體制、管理方式等方面不斷創新,以極大的聰明和熱情促進和諧校園的實現。
2持續發展是構建和諧校園的根本
目前,高校已超越了置地、蓋樓、擴招等外延式發展的階段,而轉向以內涵式發展為主。內涵式發展首先是提高辦學質量。辦學質量是高校的生命線,唯有不斷提高辦學質量,高校才能樹立完美的形象,享有良好的聲譽,體現崇高的價值,實現神圣的使命。教師才會產生戀校情結和榮譽感,并進一步進發出教學和科研的熱情。其次是加強學科建設。學科建設包括優勢、特色學科的確立和發展,學科帶頭人的選拔,學術團隊的組建等諸方面。任何一所大學,由于其資源的有限性,不可能做到全面發展,因此,特色學科、學術大師、優秀的學術團隊即成為立校的根基、競爭的資本和揚名的旗幟。第三是增強社會服務能力。正是在為社會服務中,高校的人才優勢才得以充分的發揮,同時為高校帶來優良資源。所以,要始終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唯有發展,才能凝聚人心、增強競爭力,最大化地實現廣大教師的經濟政治文化利益,有效地化解矛盾,消除不和諧因素。
3以人為本是構建和諧校園的價值取向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以人為本的新理念,凸顯了人的重要性、主體性和目的性。在高校,以教師為本是以人為本的應有之義。以教師為本,首先是尊重、理解和關心教師。要真正把教師作為辦學的重要主體、學校存在和發展的依靠力量,切實關懷其物質需要、精神訴求和政治進步。其次,要樂于和善于為教師搭建發揮功能和施展才華的舞臺,最廣泛地調動其積極性,最充分地激發其創造性,最大限度地發揮其能動性。最后,支持教師不斷學習、充實和提高。十六大報告強調,要形成“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現代社會,即使作為知識擁有者、承載者、創造者的高校教師,也面臨著知識更新、拓展的新問題,應當保證教師進修、培訓的時間和空間,避免過度用人、用而不補的“竭澤而漁”現象,實現高校和教師的共同發展和相互促進。
4和諧的校園文化是構建和諧校園的思想基礎
和諧的校園文化是和諧校園的反映和升華,也是建設和諧校園的智力支撐和思想基礎。校園文化是全校師生共同持有并遵守的價值觀、理想和信念,集中反映了一所大學存在的社會價值和自身追求,是學校發展的寶貴精神財富,能夠產生強大的號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周濟在第三屆中外大學校長論壇上發表演講時強調摘要:要進一步加強大學的文化建設。大力宣揚追求真理、培養人才、繁榮科技、服務社會的大學精神,倡導勤奮學習、勇于創新、潛心探究、嚴謹治學的良好校風,建設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現階段的校園文化建設,尤其要突出和諧的思想內涵,即崇尚和諧理念,倡導和諧精神,營造和諧輿論,培育和諧因素,促進對和諧校園的認知,堅持互助、合作、團結、穩定、有序的行為準則,形成以維護和實踐和諧為榮,以背離和破壞和諧為恥的校園風尚。
5制度和道德規范是構建和諧校園的保障
依法治校、以德治校是構建和諧校園的必由之路。制度、道德規范均以和諧為重要價值和基本精神。李龍教授認為,和諧是法的綜合價值。好的制度確認權利、尊重權利,注重公平和正義;道德規范倡導人和人的誠信、友愛、互助、融洽相處。故和諧校園必然是民主法治的校園、從善如流的校園。制度、道德規范又是以多元利益并存為基礎的社會調整機制。校園的和諧是在多維利益沖突和道德沖突基礎上的和諧,在利益和價值觀分化的現實條件下,和諧的基本標準是行為的和諧,人們可以保留思想的多樣性,但基本行為必須符合統一的規范,這就需要能夠主導和控制利益對立關系的力量來推動、維系和保障,這種力量只能是制度和道德規范。通過制度設計、道德引導,使教師責權相應、利益平衡,正確處理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系。
6教師自律是構建和諧校園的動力
現代社會對教師存在著種種誘惑,尤其是在市場經濟的負面效應和官本位思想的影響下,高校突出地存在著學術和功利、官本位和學術本位的沖突,淡化和污染了大學的學術氣氛,影響著教師獻身教學科研的積極性。從根本上解決這些新問題,有賴于政策和制度,要制定學術和功利相對稱的辦法,建立學術權力和行政權力平衡的有效機制。但就教師自身而言,也需端正心態,為自己合理定位。教師應當具備獻身教學科研的精神,享受教學科研的樂趣,以人才培養和學術探索為榮耀,以講師德、盡師責為榮耀。教師應以國家和人類的整體利益為目標,將個人的學術追求和功利追求融入到社會、學校的發展中。要恪守職業道德,遵守學術規范,擺脫狹隘的個人名利觀束縛,以對學術負責、對學生負責、對社會負責的態度進行教學和科研,克服急功近利、浮躁的心態,在實事求是地不斷創新中實現自己神圣的學術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