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科學教導中學生實驗心理的培育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當外界的各種刺激作為“問題源”以一定的方式“流入”主體意識后,其中的某些信息可能會引起主體的特別注意,使主體感到問題的存在,即產生“問題感”。也就是說,我們研究任何問題,完全是主體自己選擇的結果。產生問題后,如果受到某種啟示,主體就會運用自己已有的知識或經驗,將這種問題加分析整理,以確定問題的性質和語言表達方式,并形成一些假設性的解釋。接下來,主體選擇解決問題,搜尋證據,并考慮可能的結果。最后,主體通過實驗,得到解決問題的可能方案。從這一角度看,即使是在“動手”階段,主體也始終是在明確的意識指向的支配下工作的。因此,在實驗探究過程中,實驗意識就顯得尤為重要。總之,學生有了良好的實驗意識,他的探究能力也就明顯提高了。所以在實驗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實驗意識極其必要。
培養學生實驗意識的方法
實驗意識就是實驗思維的邏輯性內容的總和,包括實驗者對問題的感知和判斷,對解決問題策略的謀劃與手段的取舍,對實驗結果的預見和確認,對結論的構想與表達等。我們只有以實驗意識的形成為核心,去考慮實驗教學的目標,才能在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實驗意識。因此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培養學生的實驗意識。
1.通過形成問題感,培養學生的實驗意識。教師主要應引導學生學習如何合理判斷問題的性質,以及如何恰當地表述自己的實驗目的。教材中雖然已寫明“實驗目的”,但它不一定能成為學生自己的“問題感”。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先創設一定的問題情景。例如,可以將與問題產生直接相關的具體事物呈現出來,引起學生的注意,啟發學生思考有關知識和經驗,從而激發出學生的問題感,使學生產生探究的欲望。這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嘗試用言語表達自己對問題的理解。例如在“天然水的凈化實驗”課題中,教師可以這樣做:課前,指導學生復習有關理論知識。教師可將渾濁的天然水、澄清的天然水、凈化水的外觀相比較,并告知水垢的成分,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向澄清透明的天然水生成沉淀的過程,并啟發他們思考:水的暫時硬度是怎樣產生的?加熱過程為什么生成沉淀?怎樣防止沉淀產生?讓學生進行討論并提出自己的看法。通過討論,學生形成如下共識。此時,怎樣將天然水中的Ca2+、Mg2+除去就成為學生最感困惑的問題。這樣學生會產生明確的問題指向,即實驗目的:用怎樣的方法除去Ca2+、Mg2+。
2.通過設計實驗方案,培養學生的實驗意識。教師可引導學生以適當的形式表述自己的實驗方案。設計實驗方案的基本意識活動是:反思實驗目的,對問題背景中的主要因素加以甄別,考慮實際解決的可行性;明確實驗手段和步驟,估計可能的結果等。在整個實驗過程中,這些意識活動都會對實驗行為起到定向作用。我們應將其視為實驗能力中最本質的部分。有時,學生可能會產生對原方案進行修改的想法,提出有一定創造性的設計方案,教師對此要給示足夠的重視和適當的鼓勵。實驗結束后,教師還可以要求學生重新審查自己的實驗過程,并以書面形式整理出一份較為仔細、清晰的設計方案。這一方案包括:目的表述、原理說明、方法概要和步驟線路等,通過這樣的訓練,有助于學生形成審慎縝密、條理清晰的思維習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
3.通過整理分析觀察數據,培養學生的實驗意識。觀察能力是實驗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驗教學中,教師必須重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并提出建立數據意識的具體要求。因為只有通過對數據的整理,對提出的結論進行反思,我們才能發現問題,才能在此基礎上進行再實驗、再探究。強調數據意識的建立,就是要求學生懂得:觀察的變量與要解決的問題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以何種方式記錄和整理數據,與能否較好地反映變量的特征和能變量的性質作出較準確的判斷直接相關。建立數據意識是實驗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從確認、記錄、整理數據入手,要求學生能夠選擇使用較恰當的數據記錄形式及圖表等書面表述形式,對數據進行整理。
例如:在初中化學教材中,學習CO2的化學性質時文中指出:未開啟的菜窖、干涸的深井和深洞底部,CO2濃度較大,到這些地方可做燈火實驗,如燈火熄滅或燃燒不旺,說明CO2濃度高,不能進入。這一結論是否準確可靠呢?有的學生提出了質疑。于是,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做一個模擬燈火的實驗,并設計圖表進行記錄。有了這些記錄,學生可以對實驗后的數據進行分析和整理,得出正確結論。
作者:張志祥單位:湖北省黃岡市紅安縣八里灣鎮初級中學湖北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