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教師教好學生寫作課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完善自我,吸引學生
教師要關心愛護學生,尊重信任學生,滿腔熱情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尤其對差生要傾注更多的愛。時時給學生以微笑,期待和贊許,與學生進行直接的感情交流,做學生的知心朋友,讓學生感到教師可信,可親,可愛,產生一種滿意,喜愛的情感。學生“親老師”方能“信其道”,如果學生厭惡甚至憎恨教師,那么對其所教學科也就自然沒有學習熱情。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不僅要有廣博的知識,高超的教學藝術,過硬的教學基本功,而且還必須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積極、健康、豐富的情感,只有這樣,才能以不可抵御的力量吸引學生、影響學生。
二、營造氛圍,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寫作的動力。教師要逐步改變教學方法,注重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使學生樂于寫作。
1.在作文教學中,教師始終要堅持賞識教育和成功教育
賞識自己的學生,賞識他們的文章,并且激勵他們成功。自信心是一個人獲得成功的重要條件,自信心多半來自于鼓勵。過多的訓斥易挫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利于調動學生的寫作積極性和寫作興趣。愛迪生說過:“有許多天資很好,很有希望的人,只因為得不到有利的鼓勵。竟然失敗下來。”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讓他們享受到成功的歡樂。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多方面為學生創造條件,提供盡可能多的嘗試成功的機會,充分尋找他們的閃光點,給予鼓勵。教師還應充分尊重學生,給學生以安全感和成就感。學生答題正確時,要加以鼓勵;出現錯誤時,應給予指導;思維受阻時,應善于啟發誘導。促使學生獲得成功,使之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和成功。對于那些討厭語文學科、學習有些掉隊、存在著不同程度自卑心理的學生,更需要鼓勵,課堂上可以把一些簡單的問題留給他們,讓他們品嘗到成功的喜悅,產生學習的積極性。
2.開展語文課外活動,激發學生興趣
我們在抓好課堂教學的同時,開展了一系列的語文課外活動,如故事會、詩歌朗誦比賽、辯論賽、辦手抄報、排演小品、課本劇、演講賽、答記者問、即席采訪、歌曲評介、情景對話等等。內容豐富,生動有趣,很受學生歡迎。我們還組織學生文學社,并創辦文學社報,為學生發表習作提供一個園地,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
3.在課堂教學注重讀寫結合
在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我們要抓好閱讀教學,要重視讀寫結合,讓課文成為學生寫作的范例。例如《紫藤蘿瀑布》托物言志;《春》借景抒情;《鄧稼先》擬了六個小標題全方位地展現人物精神;《背影》描寫日常生活小事表現父愛情深;《故宮博物院》按空間順序組織材料等等。我們可以在教學時引導學生模仿課文的結構,寫一段自己熟悉的景物或人物,將讀寫結合,使學生有法可依。
每個學生在學習課文之后,都會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因此,教師要激勵學生主動表達,鼓勵學生自由表達,并讓學生體驗到自由表達所帶來的快感。在寫作教學中,更要鼓勵學生自由表達,要多給學生自由寫作的機會。
4.讓學生成為作文評改的主人
開放作文評改方式。我們在習作評改教學實踐中,將師評、自評、互評相結合,使全體學生參與評價別人、評價自己和被別人評價的活動。每一位學生既是評價者,又是被評價者,他們在學習活動中始終處于主動的地位。例如,把自己的作文讀給全班同學或組內同學聽,請同學打分或評級,并談談為什么得分又為什么扣分。讓學生人人辦了自己的文學小報,把自己的作文發在上面,在班內展覽交流。這樣,學生通過自我診斷、共賞互評,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學習別人的長處,使寫作能力不斷進步。
三、貼近生活,積累材料
葉圣陶先生說:“生活的充實是沒有止境的”。這就說明作文教學只要扎根于現實生活的沃土,就能成功。
學生的世界是寬廣的、豐富多彩的。家庭中有幸與不幸;有盆盆罐罐,磕磕碰碰;有悲歡離合,生離死別;有希冀,有得失。孩子對父母的情感,有仰慕、敬佩、尊重;有討厭乃至憎恨。以上這些,信手拈來,皆可成文。
指導觀察,訓練學生觀察自然、觀察社會,做生活的有心人,養成留心周圍事物的習慣,把看到的、聽到的立即記在隨身攜帶的筆記本上。這樣,習作就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素材。
積累生活的最好辦法是寫日記。葉圣陶先生說:“應該隨時動筆,寫日記,寫自己種種要寫的,這才可以使自己寫作越來越強。”因此,我們規定每人每周至少寫兩篇日記。學生一開始感覺每天三點一線的生活枯燥無味,沒什么可寫。可以在上作文課時讓學生展開討論:日記寫什么?通過熱烈討論,同學們發現原來日記可寫的太多了:像老師、同學、室友……;像吃飯、做操、學習……;像思想總結、熱點評析、社會實踐……。此時,他們才恍然大悟,只要留心生活,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能寫進日記。于是,一篇篇佳作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然后選出優秀日記薈萃在班報中,供大家閱覽欣賞。
四、加強閱讀,厚積薄發
閱讀是吸收,是積累;寫作是抒發,是表達。抱怨寫作沒材料的人,很大程度上是書讀得少。古語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個“讀”需要一定量的積累,長期地、持之以恒地,這樣定能收到“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效果。
1.抓好課外閱讀
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在課堂上是破不了萬卷書的,唯有在課堂外才有可能去讀成千上萬卷的書,才有可能達到“下筆如有神”的境界。只有多讀,才能善寫。要治愈語文的致命傷“貧乏癥”,最好的藥方就是走進課外閱讀。轉貼于中國抓好課外閱讀,可以概括為“四個一”:喜愛一本雜志;欣賞一個作家;輯錄一本《作品精選》;推薦一篇好文章。通過活動,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并使之養成了閱讀的習慣;完成了閱讀積累,開闊了視野,增強了語感能力。
要堅持長期性。課外閱讀主要利用課余時間,是一點一滴積累所成,“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口吃不成胖子。應指導學生充分利用學習期間的邊角料時間或休息日來閱讀。荀子曰:“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堅持就是勝利。閱讀的讀物和方式要多樣化,切忌單一,任學生自由選擇,不求一致。
2.教會學生閱讀時做好摘錄,寫好隨感
許多學生課外閱讀并不少,但讀完如過眼云煙,收效甚微,這與他們閱讀時動口、動眼不動手、不做摘錄有很大關系。因此,要求學生閱讀時要做好讀書筆記,包括圈畫、摘抄、評注、仿寫、加標題、寫段意等。借此來控制閱讀的注意力,弄清文章寫了什么內容,而且懂得分析文章是怎樣寫的和為什么這樣寫。
3.注意精讀﹑泛讀要緊密結合
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首先應使學生具有一定的閱讀量。只有具備了一定的閱讀量,學生才能建立起語感,才能使閱讀上一個臺階。目前,單靠課本提供的閱讀材料,是遠遠不足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的。要給學生的閱讀任務做定時定量的要求,以每日兩篇文章為底線。在要求學生定時定量廣泛閱讀的同時,還要注意閱讀的質量。對于特別精彩的文章,還可以要求學生背誦。
五、多寫片段,積水成淵
學生通過課外閱讀,博覽群書,博聞強記,開闊了視野,增加了積累。但這還遠遠不夠,閱讀積累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綜合運用。要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可結合課外閱讀,對學生進行一些寫作能力訓練。
葉圣陶認為:學生閱讀后“自己有了意思、情感,便能動手寫出來,這是學習上必要的習慣”。多讀的同時多寫,才能使我們的寫作能力越來越強。
⑴寫讀書心得。要求學生在看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甚至一個片段后,把自己的真情實感寫下來。如“《》給我的教育”、“我從《》中明白了道理”、“我體會到了《》中的親情”等。
⑵仿寫、縮寫、續寫、擴寫、改寫。可模仿某篇(段)文章的結構、句式、開頭、結尾等進行訓練,對一些長篇名著進行縮寫、續寫或改寫某個故事等。
⑶鑒賞訓練。如評價一本書或一個作者的風格、向同學推薦一本書,闡明推薦的理由。
⑷自由寫作訓練。鼓勵學生把自己對生活的感悟書寫成文,在班報上發表或指導學生投稿。每學年指導學生將自己平時寫得滿意的作品收集起來,裝訂成冊,寫上序言和后記,收藏起來,留給未來作回憶。
六、交流欣賞,體驗成功
學生愿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別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因此,我們要重視交流欣賞在習作中的重要作用。通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信息、情感產生碰撞,以激發他們的寫作興趣。比如,小組合作互改作文,把你認為好的句子畫出來。在互改的作文中,我看到過這樣的評語:“你寫得太好了,我真羨慕你!”“你寫得真棒!”“你寫得不錯,繼續努力,你一定會成功的。”雖然孩子們的評語是稚嫩的,但足可以讓同學身心愉悅了,因為有了小伙伴“欣賞”他的作品了。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利用墻報、專刊展覽等多種方法將好的作品展覽出去,讓學生體會習作的成功感和快樂感。
推薦發表文章是激發學生創作興趣行之有效的措施。將優秀佳作推薦到校級、縣級或市級刊物上發表,并在課堂上和家長會上為他們叫好,造出一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氣氛,以點帶面,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大大提高了他們創作的積極性。
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是不可逆轉的教育改革潮流,教師應充分地相信學生無限的潛能,尊重學生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用自己的頭腦思考生活,用自己的心體味人生,用自己的手寫自己的心。只有這樣,學生在寫作中才能產生愉快感和自豪感,寫作的興趣才會越來越濃。變“苦寫”為“樂寫”,變“要我寫”為“我要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