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特殊大學生教育管理體制探索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特殊群體是一個社會學概念,特指某些群體在社會結構中的特殊地位及其生存狀況。那些由于自身或社會原因常處于不利地位的社會群體被稱為特殊群體。①本文中所論述的概念限定在高等學校范圍內,是在高校大學生內部中某些方面處于弱勢或不利地位的特殊大學生群體,例如經濟貧困生群體、有心理問題或疾病的學生群體、學習困難大學生群體、人際交往障礙大學生群體等,這些大學生因一個或多個方面存在突出問題僅依靠其自身又無法完全解決擺脫當前困境,需要借助外部幫扶力量實現內外部平衡狀態。
2高校特殊大學生群體的分類及特征分析
2.1經濟困難型大學生群體
經濟困難型大學生群體,顧名思義是在指家庭經濟貧困,難以維持學費及日常生活開支的大學生群體。這些貧困生大多來自于貧困農村家庭、邊遠山區等經濟欠發達地區、城市低收入家庭等,無力支持大學生正常的學習、生活費用。此類大學生經濟、學習壓力較大,思想負擔較重,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
2.2學習困難型大學生群體
隨著高校招生規模不斷擴招,在為更多學生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機會的同時也帶來了生源質量的下降。高校學習困難學生人數逐漸增多,由此導致的掛科、試讀、抑郁、考試恐懼癥等現象層出不窮,成為擺在高校面前的一個突出問題。分析大學生出現學習困難的原因主要歸結為三種:一是入學起點低,學習基礎較差。此類學生大多來自西部貧困地區和邊遠山區,例如青海、西藏、寧夏、貴州、廣西等地。雖然也有學習的主觀意愿,但考試成績總不理想,學習競爭力較差,長期以往,形成習得性無力感,厭煩、灰心沮喪等情緒。二是專業思想情緒嚴重,專業學習缺乏興趣。②很多學生進入大學后,發現所學專業并非自己興趣所在,逐漸抵觸專業學習、厭煩學業,被動消極,出現考試掛科甚至退學等現象。三是學習態度不端正,學習目標不明確。很多大學生受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如“讀書無用論”、“及時享樂主義”等,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價值取向扭曲、理想信念模糊等問題,沉迷于網絡、游戲、社交活動等等,學習目標不明確。
2.3心理問題型大學生群體
心理問題,是指大學生正常的內部心理環境因內部或外部刺激而失去平衡,導致了集中體現在心理適應方面、自我認知方面、人際交往方面等的問題。刺激的來源產生于學習、情感、家庭、社會、就業等多個方向,加上一部分學生心理抗壓、抗挫能力較弱,產生了焦慮、自卑、抑郁、煩躁、畏懼、孤獨等心理問題,成為威脅學生個人、學校和社會安全穩定的潛在誘因。
2.4網絡成癮型大學生群體
網絡成癮型大學生群體,是指長時間沉迷于上網聊天、電影、網游、交友、網戀、黃色暴力等內容,進而嚴重影響自身身心健康和學業生涯的大學生群體。這部分學生往往自制力較差,不惜放棄自己正常的學習和休息時間沉迷于網絡世界不能自拔,在耽誤正常學業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如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交往障礙、性格缺陷、孤僻自閉等問題,危害甚重。相當一部分學生因為網絡成癮,最后導致退學。
2.5社交障礙型大學生群體
互動的社會交往有助于大學生身心健康的良好發展,但一部分大學生在社會交往中不敢交往、不愿交往、不能交往,這就屬于社交障礙型的學生群體。有的大學生只關注讀書學習,不善言談,思想偏激,社會適應力較差;有的大學生過度以自我為中心、個性張揚、性格偏執、心理過于敏感,很少受到同學們歡迎;還有的大學生由于貧困自卑等心理,經常獨來獨往、性格內向孤僻等,無法感受集體溫暖。高校特殊大學生群體的界定是一個相對的、動態的、交叉的復雜概念。群體中有些大學生只是在某一方面顯得“特殊”而其它方面很正常,或者只是暫時的“特殊”,也可能同時兼具多種交叉的“特殊”傾向性,這就決定了必須要以科學、全面、發展、合理的態度幫助這些具有特殊問題的學生實現各方面的協調發展。
3構建特殊大學群體教育管理機制的基本原則
3.1以人為本原則
科學發展觀,核心是以人為本。實現特殊大學生群體的協調全面可持續發展也應該在以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下,消除障礙,提供機會。特殊大學生群體因為學習成績差、自卑、貧困等原因可能會受到同學的冷落和嘲諷,自尊心及其敏感和脆弱。因此,這就決定了在做這部分同學的思想工作時,應該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個性需求,③善于發現學生的積極方面,多鼓勵、多肯定、有耐心,同時注意將教育與自我教育結合起來,提供機會,助人自助,達到自我完善的目標。
3.2分類管理原則
分類管理,就是根據每一類特殊學生群體的共有特點,對每一個特殊學生逐一進行分類管理,以便于教育管理者及時、準確地掌握學生的發展動態及前因后果。分類管理的目的并非將學生劃分為三六九等給予歧視對待,而是要通過全面了解特殊大學生的家庭背景、學習情況、交友情況、生活成長經歷等,制定出更有針對性分類教育措施和管理辦法。此外,要對特殊大學生群體的檔案進行嚴格保密,保護其隱私權不受侵犯。
3.3因材施教原則
從特殊大學生群體的分類來看,每一類群體都有著不同方面的、不同側重點的問題,因此解決方式和途徑側重點也有所不同,例如對于經濟貧困學生,應通過“獎、貸、助、減、免、補、勤”等當時切實解決困難,并注意培養其自強自立、開朗樂觀的積極品質;對于學習困難學生,應著重幫助其認識主客觀原因、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調整學習心態,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對于心理障礙方面的學生,通過心理咨詢、實踐活動等培養其承受挫折、克服困難的心理品質等。與此同時,即使是同一類特殊學生群體的內部,又因為具體形成原因不同,解決方式也要因人而異,對癥下藥,尊重個性,提高實效性。
3.4動態調整原則
特殊大學生群體的劃分處于一個動態調整過程。隨著思想政治教育的干預以及學習、生活的不斷深入,一些特殊學生逐漸轉化為正常群體,但是也有一些原本沒有特殊情況的學生進入特殊大學生群體,也有可能從一類特殊群體轉化為另一類特殊群體。這就要求教育者要時刻以發展的眼光對待問題,提高工作對象的預見性,發現問題及時解決,給予特殊的學生以特殊的關注和幫扶。
4構建特殊大學群體教育管理機制的路徑分析
4.1建立特殊大學生群體檔案,形成動態的發現—跟蹤—干預機制
第一,教育者要有提前預見和發現學生問題的能力。通過建立一支可靠的學生信息員隊伍包括班長、團支書、學習委員、學生黨員等干部,及時掌握和了解學生中間存在的問題,如實記錄在檔。同時也要通過學生網絡動態、深入學生宿舍等方式,了解身邊特殊學生的詳細情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權。第二,教育者要及時更新和充實特殊群體學生檔案內容。④教育者根據實際工作需要,定期、及時跟蹤特殊大學生群體的最新發展動態,及時調整教育管理的策略和方式,著重關注特殊大學生群體中發生的重大或突發事件,例如親人病故、失戀、掛科、疾病等。第三,積極實行思想干預,及時疏導控制。特殊群體大學生的心理承受力較差,情緒起伏不定,一旦發現問題苗頭,要及時疏導干預,避免事態的進一步惡化。同時要不擅于總結經驗教訓,尋求有效的解決特殊大學生群體問題的有效教育途徑。
4.2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豐富大學生業余文化生活
根據馬斯洛層次需要理論的分析,人的需求不僅僅停留在物質生存層面,人更有愛與被愛、尊重和被尊重、實現自我價值的高層次追求。因此,對于特殊大學生群體而言,在解決了經濟層面的問題之后,要著重滿足大學生的精神文化需要,通過構建和諧、豐富、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鼓勵和幫助特殊群體學生積極參與到學校的文體娛藝的活動中來,使他們在活動中愉悅身心、獲得友誼、贏得尊重、實現價值,促進身心的全面發展。
4.3進一步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塑造健全人格
十七大報告指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用正確方式處理人際關系”。⑤特殊大學生群體的類型雖然多樣,但是他們大多都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因此,要尤其注意加強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積極構建班級心理委員、輔導員、學校專業心理咨詢老師的三級心理教育機構,通過新生心理系統測試、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咨詢、網絡電話咨詢、專題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報告等途徑,了解學生心理動態,幫助他們克服消極心理,塑造健全人格。
4.4構建特殊大學生群體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提高特殊大學生群體的教育管理水平,要“完善學校負責、社會協同、家庭參與、學生努力”的教育管理格局,系統形成特殊大學生群體的教育合力。第一,高校要肩負起培養人才的使命,幫助特殊群體大學生步入正軌,通過輔導員、班導師、朋輩學長、學校教學管理和后勤部門等,構建合力育人機制。第二,積極利用社會環境中的有利因素,讓“特殊學生”在社會實踐中長知識、增才干。第三,要尤其重視家庭的熏陶感染力,積極與學生家長溝通聯系。第四,學生本人必須具備自我完善改進的意愿,自我教育、自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