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基礎化學課程改革綜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化學課程是為了學校的教育目標而規定的化學教育的目的、內容、范圍、分量和進程的總和。[1](P3)而學校的教育目標是根據學科特征,國家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而制訂的。[1](P13)因此,化學課程的設置必須符合化學學科的特征和國家政治、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需要。
一、化學課程改革的必要性
隨著人類對自然認識的不斷完善,化學學科特征也在不斷的變化,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也在進步,這就要求化學課程必須進行適時的改革。
1.化學學科特征發生了改變
20世紀化學發生了一系列的革命性變化,正如恩格斯所說的“在19世紀,對于化學家是原子世紀”。到了20世紀,借助于物理學的新思想、新概念與新成果,化學家的研究重心轉移到分子的層次,化學成為一門分子的科學。由此,人類認識自然從宏觀世界進入微觀世界,整個化學科學不僅有了堅實的理論基礎,而且有了可靠的實驗手段。化學科學不僅從定性的描述科學向定量的精密科學過渡,而且學科發展呈現高度的分化與綜合,更為可貴的是化學沖破傳統的學科概念與鄰近學科滲透與交叉,展現其巨大的生命力。[2]
2.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要求
在當今世界上,無論什么國家、什么民族,都無可選擇地要參與世界經濟的競爭,優勝劣汰,失敗者難免要受剝削、受欺凌。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為了維護國家的主權和民族的獨立,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必須抓緊時間,加速發展經濟,提高綜合國力,使自己壯大起來。因為科技已經日益滲透進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成為推動現代化生產力發展的最活躍的因素,而且歸根到底是現代社會進步的決定力量,所以發展經濟必須高速度地發展科學技術,盡快趕上世界科技的先進水平。[3](P129)而人是科學技術的發明和掌握者,科學技術競爭的實質就是人才的競爭。學校課程設置及其內容,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今后人才的質量。
二、化學課程改革歷史進展
20世紀50年代以前,世界各國中學化學課程基本上是一門描述性的學科,其教學內容主要是元素化合物知識,理論知識較少,實驗也很簡單。學習這樣的課程,其知識攝入量是非常有限的。隨著近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社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化學學科也產生了急劇的變革,這些情況迫切要求中學化學課程有一個徹底的改革。[3](P10)20世紀60年代,世界化學課程改革深受布魯納“學科結構”理論的影響,強調以學科結構為中心編制教材,強調理論知識的重要性,但由于當時只注重培養精英型科技人才,忽略了化學事實,以及與社會的聯系,不適應大多數學生的實際能力。20世紀70年代以后世界化學課程的發展明顯出現兩種相反的趨向。一種是建立以概念為中心的化學課程,另一種就是課程在變成更普遍、更少學術的性質,反對過分強調理論的作用。另外,二者的共同趨向是加強化學實驗的作用和地位。20世紀80年代世界化學課程改革的新趨向,是越來越強調化學與社會的關系,化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作用,強調化學教學內容要更加注重基礎性、實用性,學習化學的目的是要解決社會問題。近30年來世界化學課程的發展始終是受社會、科技以及化學科學的發展變化制約,隨著化學教育觀念的不斷發展而變化。[3](P27)
三、當代我國化學課程的發展
我國化學課程在世界化學課程的發展背景下已經進行了大膽而實際的改革。建國以來中學化學教學計劃幾經變化。20世紀50年代初從初二開始設置,以后改為初三開始設置,一直到高中三年級。化學課程占中學課程總實數比例也在逐年增長。近年根據實際情況,我國化學課程改革有以下特點:
1.課程開設方式多樣化橫向:根據不同層面的學生開設難度、范圍不同的化學課程:(1)給將要升學繼續學習化學或其他科學技術的學生,以及對化學有特殊愛好或有才能的學生開設高水平的學術性課程。(2)給即將就業的學生開設具有職業特征的課程,讓學生學習之后能為今后就業做一些知識上的準備。(3)開設各種自學化學課程或結合專業的業余教育課程。由于科學技術發展神速,知識更新加快,要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必須活到老學到老,這種課程的開設為不同層面的已經進入社會的人士提供了繼續學習的機會。縱向:實行學科課程和綜合課程并行。學科課程有利于打好學科知識的基礎,綜合課程有利于理論聯系實際。這兩種課程各有所長,因此,兩種課程并行,放在不同的年齡段,各取所長。現在,在我國很多地區已經實行初中開設綜合理科,減少課程門類,為學生提供必要的科學知識基礎。高中,開設學科課程,幫助學生打好扎實的化學科學知識基礎。
2.化學教材的系列化隨著科技、經濟的不斷發展,教材的形式出現了多樣化、系列化。除了印刷品還有非印刷品。除了傳統的教材教參,還有與之配套的實驗書、練習冊、習題集等。
3.重視化學實驗過去我國受條件限制,中學實驗設置不完善,學生動手機會少;現在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教育投資增加,實驗設施逐步得到充實,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科學技能、態度、方法。
4.加強師資培訓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起著主導作用,因此我們必須加強師資培訓,提高教師素質,提高教學水平。[3](P126)
四、化學課程改革趨勢
世界課程設置趨向于加強綜合課程的開發,學科界限逐步淡化,尤其是初中階段,除俄羅斯等少數國家外,大多數國家不單獨開設化學課,而是與物理或物理、生物合并為科學課。高中階段雖然以開設分課為主,但也進行綜合理科的研究。總的看來,具有以下特點:
1.強調化學教育的價值
20世紀80年代以來,每屆國際化學教育會議的主題都充分強調化學教育的價值。例如,“化學與新時代”“把化學帶到生活中去”“化學———通向未來的鑰匙”“化學與全球環境變化”等。
2.重新定位化學教育目標
以前的化學教育比較重視傳授知識,評價也主要以掌握了多少知識為標準。當前,很多國家都普遍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的素質為目的。
3.革新、優化教育過程
改變以傳授知識和技能為主的教育模式,提倡探究式的學習。
4.加強教育評價
改變以知識考試成績為惟一評價標準的做法。
5.教學內容變化顯著
(1)內容選擇著眼于科學素質的培養。(2)課程內容容量寬松,內容較淺顯。(3)課程內容的組織形式多樣化。既有以學科知識為中心的,也有以社會問題為中心的。從形式上講,既有融合的,也有“拼盤”或分科的。其中,初中以“拼盤”居多,高中以分科居多。
五、化學課程改革的意義對化學課程的改革是為了適應學科特點的發展和滿足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需要,對化學教育進行及時修正和補充,使不同層面的學生都有相應的學習機會,今后能對社會進行正確的抉擇。同時,合理的課程設置更有利于各種人才的培養,為化學學科的發展和國家社會的進步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