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科技素質教育改革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科技素質主要是指人們為了在科技事業上取得成就并適應科教興國戰略的需要所必須具備的科研能力、科學知識和熱愛科學、敢為科學獻身的科技道德品質。科技素質既包括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理論、科學觀念和科學思想:也包括科學思維、科學智慧、科技研究能力、科技發明與創造能力、科技應用能力;還包括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愛科學的科技道德品質。
二、大學生科技素質現狀
科學知識與科技素質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兩者既不能混淆,也不能互相代替。科技素質教育要包括三個層面:科學知識教育、科技技能教育、科學思想品質教育。客觀地說,目前,不少高等院校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停留在科技知識教育的層面上。就目前高等教育中大學生的科技素質現狀來說,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課程設置嚴重缺乏科技素質教育的內容
課程設置如同大海中的航標,它為大學生指明了學習的方向。由于目前人們仍把科學知識教育等同于科技素質教育,課程設置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這一陳舊的教育觀念。圍繞各自的培養方向各高校各專業都設置五花八門的課程,這無疑開拓了學生的知識面,但卻無法彌補學生科技素質的缺陷。因為在其課程設置中很少看到“科技發明技巧”、“科技寫作學”、“科技發展史”、“創造學”、“科學思維”、“科學研究的理論與方法”、“科技實踐”等意在培養學生科技技能和科技思想品質的課程。理工科本來還有一些實驗和實習的時間可為學生提供科技技能的體驗,但由于實驗設備陳舊、實習經費嚴重不足等原因,只好將實習和實驗的時間一縮再縮,只剩下少許的技能體驗,再加上有些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將這些少許的技能體驗的機會看成可有可無,馬虎應付了事,科技技能和科技思想品質的培養根本無法在課程設置中占有一席之地。畢業設計或畢業論文的安排本來可以彌補課程設置的不足,時間一般在12~16周,這是大學生培養科技技能的一次好機會,但由于學生缺少有效的科技發明與創造的理論指導,再加上學校管理上的問題,使科技實踐成為一種盲目的、毫無把握的實踐。在大學生看來,完成畢業設計或畢業論文是為了順利畢業,而不是為了提高自己的科技素質,因而對此不予重視。對指導教師來說,選題時基礎理論研究的課題較多。而應用型的較少,他們指導學生開展畢業設計或畢業論文工作的思路仍是向學生傳授基礎理論知識,而不是培養學生的科技技能,同時有些教師把指導畢業設計看成自己完成教學工作量的途徑,要求不嚴格,使畢業設計或畢業論文工作難以發揮其培養學生科技素質的功能,也很難為學生打下扎實的科技素質基礎。
(二)校園缺乏科學研究的氛圍
在高等院校學生群體中,各種文化娛樂活動很多,但是,很難找到科學研究社團開展的科技活動。學校學生工作部門仍以“德、智、體”評定學生的在校表現,但其“智育”卻被“智育”代替了。在“智育”評定中,只要學習成績優秀,其“智育”就為優秀。采用獎金數額可觀的辦法對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給予獎勵,學生科技成績的獎項卻很少出現,大學生科技技能的鍛煉和科學思想品質的培養很少采取激勵的措施。同時學生的科技素質缺乏統一的指導、規劃和培養,學校缺乏提高大學生科技素質的指引和導向,校園也就自然缺乏科學研究的氛圍。
(三)大學生缺少科技實踐活動
科技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發現科技領域許多懸而未解的問題。這必然會引起大學生的好奇心與注意力,促使大學生去思考,并努力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從而激發大學生研究問題的興趣和創新欲望,促進和提高大學生的觀察、聯想、動手操作、運用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鍛煉大學生獨立思考、實踐動手和創新的能力,激發他們崇尚科學、追求真知的決心。但多年來,將大學生課外實踐活動的目的定位在“了解國情和社情民意”上,高校組織學生開展此類活動就成為“參觀訪問式”的實踐活動,而科研技能只有在科技實踐活動的親身體驗中才能得到認識、鍛煉、鞏固和提高,可惜目前大學生的科技實踐活動還沒有從真正意義上開展起來,致使一些學生在進入專業基礎課的學習過程中,產生的設計靈感經常會因為沒有經費、場地和專人指導等因素,而將這些學生從事科技實踐的積極性扼殺在萌芽狀態。
(四)大學生缺乏科學研究的興趣
筆者曾作過一次300人的問卷調查,在“每學期參加過多少次科技活動”的欄目中,選擇“無”的占97%;在“業余興趣是什么”欄目中,回答是“參加科技活動”的占2%;在“完成畢業論文的目的是什么”欄目中,回答“是為了自己的科研興趣”的占1.7%。學生很少參與學校科技活動,究其原因,除了學生對科技活動感覺陌生外,科技興趣的淡薄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五)大學生缺乏為科學奮斗的精神
大學生科學精神的培養是一個以掌握一定的科技基礎知識、科學的研究方法、嚴謹求實的治學態度,以及不怕困難、積極探索的精神為基礎的系統工程。大學生是祖國建設的科研后備力量,然而,面對畢業設計題目和指導教師的選擇,有些學生事先打聽的卻是哪位老師題目簡單、工作量小、管理松懈、容易通過:面對畢業分配,相當一部分學生事先考慮的卻是工作是否輕松、待遇是否好的問題,即使是讀生產應用型專業的大學生也不愿意選擇生產第一線單位。于是出現了許多學非所用的怪現象,如讀電子專業的爭著去稅務部門工作,讀化學專業的爭取去銀行工作,讀汽車維修專業的也一心一意選擇去黨政機關工作。尤其是近年來采取畢業分配雙向選擇的措施后,這種學非所用的現象更加突出。即使畢業分配時無奈選擇到科研和生產第一線去工作的,走上工作崗位后,也挖空心思跳槽。在這種情況下,全國各地普遍出現了人才流失的現象。造成大學生不愿到科研和生產第一線去工作的原因之一是大學生缺乏為科學奮斗的精神。
三、提高大學生科技素質的思路
科技素質——興國富邦之必要,時代需要大學生具備良好的科技素質。不重視大學生科技素質教育的后果是嚴重的,作為高等院校,要設法使受過教育的學生既能掌握科技知識,又具有科技技能和科學品質。要做好大學生的科技素質教育工作,首先就要構建大學生的科技素質教育的思路。
(一)從樹立科技素質教育的角度重新構建高等教育辦學質量評價標準
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以來,對高等教育辦學質量的評價停留在每年能培養多少大學畢業生的標準上,這種以數量為標準的辦學質量評價使我國的高等教育陷入辦學實踐的誤區。而對高校畢業生的質量評價,以“學歷”和“文憑”為依據,這種以“文憑”代替“水平”,以“學歷”代替“能力”的評價標準,妨礙了大學生科技素質的培養和提高。評價標準作為一種科學的輿論導向。必須順應科教興國的新時代要求予以重構。如果仍以舊的標準評價高等教育的社會貢獻,必將產生扭曲高等教育生產功能的嚴重后果。高等教育的生產功能如同工廠的生產功能,具有外延擴大再生產的功能和內涵擴大再生產的功能。從本質上講,高等教育生產多少的問題不能體現其固有的生產功能。能夠反映高等教育生產功能的是內涵擴大再生產。內涵擴大再生產的主要特點是在不增加教育投入的情況下,通過調動學校人的辦學積極性,讓教師潛移默化地在大學生心靈深處種下科技創新的種子,通過優化學風、教風、校風的途徑,通過設置科學的辦學目標,通過制定嚴格的規章制度,同時,又通過采取有效的激勵機制和措施來實現,所體現的應是教育質量從本質上得以提高。
(二)從提高大學生的科學理論和科學知識水平出發重新構建高等院校的課程設置
客觀地說,不少高等院校現有的課程設置為我國大學生朝“一專多能”的方向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但是,由于受到特定的歷史條件和傳統觀念的制約,還不能體現出科教興國的模式州。為了提高大學生的科學理論和科學知識水平,使他們扎實地掌握科學研究的方法和科學的思維方法,樹立大學生的科學道德品質,要下大力氣增加大學生科技知識的教育,重新構建高等院校的課程設置。重新構建高等院校的課程設置的基本思路是體現科教興國的特色,增加科技教育的內容,為大學生開展科學研究和科技發明、科技實踐提供扎實的知識準備。
(三)以提高大學生的科技技能為目的重新構建大學生科技實踐的內涵
首先,要充分利用好現有的科技實踐環節。針對畢業設計的狀況,要采取措施扭轉這一局面。其一,要求大學生都要認真完成畢業論文或畢業設計所規定的任務:其二,要采取措施加強對大學生畢業論文或畢業設計工作的指導和監督:其三,制定嚴格的大學生畢業論文或畢業設計答辯制度,答辯不合格的學生不予畢業,重做畢業論文或畢業設計,參加下年度的畢業答辯。學校要加強對畢業答辯過程的監督,各個答辯組的老師要嚴格執行答辯的各項要求和規章制度,絕對不可草率了事。使學生從思想上更加重視畢業論文或畢業設計工作,更加重視科技素質培養和鍛煉的效果。
其次,在學校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多設置大學生科技實踐課或實踐環節,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和條件開展科技實踐。對于學生在實習工廠的實習,除了配備足夠的設備外,還要進一步規范實習的目的、內容、時間和要求,做到講授和實踐相結合。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證實踐活動不流于形式。
再次,要組織力量重新對大學生開展科技實踐活動的各個環節進行評估,做到科學而周密地統籌規劃和布置。其中,應把對大學生科學思維能力、科技應用能力、科技研究能力、科技創造能力和科技發明能力的培養和鍛煉,放在大學生科技實踐活動規劃中的突出位置上加以重點安排,保證對大學生科技實踐活動進行定期的檢查、督促和總結。
(四)以深化大學生科技道德品質和科技實踐為目標重新構建提高大學生科技素質的激勵機制
第一,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活動的廣泛開展,在客觀上要求營造濃厚的校園科技學術氣氛,學校應通過各種輿論工具,廣泛宣傳大學生提高科技素質的重要意義,在學校中營造“提高科技素質光榮”的強大輿論,要以正確的輿論引導大學生開展科技實踐活動。結合重大學術科技事件,進行科普宣傳,舉辦科技報告。只有進行廣泛的宣傳和發動,才能激發廣大的教師和同學積極地加入到科技活動的行列中來:才會有大量的科研成果涌現;才能有助于更多的同學鍛煉成長:使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第二,大學生只有在科技活動中才能感受到提高科技素質的活力。學校可以結合本校實際情況,定期統一組織一些學科知識、科技作品競賽等大型的科技活動,如科技發明競賽、科技論文寫作比賽、科技創新大賽、科技素質全能賽、機械設計創新大賽、機器人大賽等等,為大學生創造良好的科技活動氛圍。結合暑期社會實踐,進行科技服務、科技下鄉等活動。
第三,增加投入,擴大大學生課外科技活動覆蓋面。要積極爭取各方面的支持,增加對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活動的投入,要積極引導更多的學生來參加科技活動,尤其是要鼓勵學生參加項目研究,增強學生的科研和創新能力。要通過政策手段加強對學生參與的應用型項目和社會科學項目的引導和扶持,要逐步轉變“重基礎、輕應用”的局面,使學生在實用新技術和社會科學研究方面能夠取得一定的成果,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養的質量。
第四,設立各個級別的大賽獎,加重各獎的含金量,以點帶線,以線帶面,形成更好的大學生科學研究與創新氛圍,借此激勵大學生勇攀科學高峰和加快提高科技素質的步伐。在重視獎勵學生的同時,不應忽視對指導教師的重獎。學生的各個大賽往往離不開指導教師的辛勤勞動,因此,對指導教師進行重獎也是十分必要的。如果沒有教師的積極參與,各個大賽也不能夠長久持續下去,即使堅持下來,恐怕也只是流于形式。
四、結束語
大學生科技素質教育的啟動與實踐,需要針對現有大學生科技素質教育的薄弱環節,樹立與科教興國戰略相適應的人才觀,構建大學生的科技素質教育體系,以提高大學生科技素質為目標、以加強科技研究理論學習為基礎、以提高大學生實際科技能力和水平為核心、以培養優秀的科技道德品質為重點的大學生科技素質教育模式。
大學生科技實踐活動的開展,在豐富廣大學生課余文化生活的同時,也將一部分學生從網吧、游戲廳等娛樂場所吸引過來,使他們紛紛走向圖書館、自習室、實驗室或廣闊的社會實踐基地,為一個小制作、一個科技項目或一次科技活動而思考、學習、探索。
大學生科技素質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只有學校各級部門、教師、學生密切配合,學校進一步加大管理的力度,大學生科技素質的提高才有廣闊而又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