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教師教育思想及其價值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俞子夷的教師教育思想作為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受教育背景和長期的教育教學經驗的影響,并在不斷的研究中成型。他學習西方教育理論,并應用于中國教育實踐,進而發展來的教育思想既體現了一般教育原理也符合中國實際。樹立正確的教師觀,注重教師的在職培訓和教學指導是其教師教育思想的主要內容。這些思想至今仍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對當今的教師教育有著借鑒價值。
關鍵詞:
俞子夷;教師教育思想;當代價值
俞子夷(1886—1970),又名旨一,江蘇吳縣人,中國近現代著名教育家。俞子夷出生于普通店員家庭,曾就讀于南洋公學,因“墨水瓶風潮”反抗專制教育退學。后跟隨蔡元培從事反清革命活動,蔡元培出國留學后,俞子夷開始投身教育事業。隨后其任教于新民學堂、愛國女學、廣明學堂、青墩小學、南京高師等。徐特立稱贊他“在中國教育界有極大的貢獻”,孟憲承說他是“真正的教育家”,足見其在民國教育領域影響力之大。
一、俞子夷教師教育思想的淵源
(一)教育背景的影響俞子夷自幼聰明好學,6歲上私塾,課余時間隨做店員的父親學習珠算,12歲進入中西學堂,半天學習英文,半天學習傳統文化,15歲時考入南洋公學,學習一年后綴學。可見其接受正規教育的時間并不長,但正是這些教育奠定了其人生發展與思想成長的基礎,尤其是南洋公學的學習經歷成為其思想的轉折點。他在《自傳》中寫道:“到了南洋公學,眼界大開,思想也有很大變動。”[1]正是南洋公學的新式教育使他開始真正認識西學,學習西方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來改造中國的教育實踐,為其教師教育思想的形成指明了方向。
(二)豐富的教育工作經驗俞子夷做過小學教師、中學教師和大學教授;曾服務于普通學校,也曾就任于師范學校。自其20歲時進入廣明學堂任教起,直到去世為止的64年中,他都“戰斗”在教育的一線,也當得起“真正的教育家”的稱號。當然,長時間的教育工作為其提供了大量的寶貴經驗,例如其著名作品《一個鄉村小學教員的日記》一書,就是他真實教育生活的反映。因此,可以說俞子夷長期的教育活動和豐富的經驗正是推動其教師教育思想發展進步的動力泉源。
(三)對新教育理念的不斷研究俞子夷曾在浦東中學教初中的動物和植物等課程,雖認真教學,但由于一味高要求,不講求教育方法,導致學生很不滿意,并在暑假前的大考中集體交白卷,以示抗議。至此,他認識到教學法的重要性,開始教學的反思和研究。他說“這一教訓是我開始研究教法的原動力”[2]。由此他開始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不斷地學習、研究和吸收。正是不斷吸收新思想,研究新理論,進行實踐并總結反思,俞子夷的教育思想才能逐步發展成型。
二、俞子夷教師教育思想的基本內涵
(一)職前培訓:樹立正確的教師觀俞子夷認為要做好教師,最重要的是樹立正確的教師觀,明確教師職業的專業性,弄清教師的時代使命和任務,端正自己的教學心態。第一,確定教師的專業地位。在當時教師的概念非常寬泛,認為兒童的乳娘、母親、父親、祖母、姐姐,或者家庭中、鄰居,無論任何和兒童接觸的人,都可能成為兒童的教師。俞子夷認為他們或失于過嚴,或失于溺愛,或失于不負責任,都不能正確引導教育兒童,雖對兒童產生影響但都不能成為專業的教師。他指出“要做兒童的教師,本來不是容易的事,不是不學而能的事”[3]。專業的教師應經過專業的訓練,有“慈母的心嚴父的格”[4],擁有豐富的教育教學技能。因此,教師雖是一種職業,但教師與工程師、醫生、律師和政治家一樣,更是一個專業。第二,明確教師的時代責任。生活在民族災難深重的時代,俞子夷認為知識分子應轉變個人主義的思想,自覺承擔起國家和民主復興的責任。他說:“過去的知識分子不少抱獨衛一身一家主義。今后受過教育的青年,應人人有兼顧一村一鄉一縣一省一國的理想和實力。”[5]他認為教師的主要責任就是做好教育工作,促進教育普及,培養民族精神,開啟民智。“我們是直接施教的人。立國精神,當由我們培養。……義務教育的普及,平民教育的推行,完全是我們的責任,教育上的原理,也該從我們實地施教的經驗里產生。”[6]
(二)在職研修:以改良教學方法為核心俞子夷認為“教育為人類自求進化之一作用,固守成法者,自招滅亡之道也。不欲固守成法者,常求革新,故革新之事無日無之,無時無之”[7]。因此,欲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必須不斷進行學習研究,以革新自己的觀念和方法。1.以因材施教為基本目標班級授課制作為大規模培養人才的教學組織形式,在洋務時期被引進中國,廢科舉設學堂后,被普遍采用。民國初期,由于學生來源差別很大,學習程度很難劃一,以及操作過于死板等原因,導致“舊有因材施教的辦法掃蕩無遺,理想的程度齊一終究沒有達到,然而學生、父兄、社會、教員各方面都覺得痛苦”[8]。因此,俞子夷提出在班級授課制下,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個性差異,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他指出:“教爽直的人,用爽直的方法。教周密細膩的人用鄭重緘默的態度。各就個性去應付,教師自己仿佛是現千手千眼的一位觀音。”[9]2.以循循善誘為核心方法循循善誘一詞出自《論語•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10]俞子夷非常推崇循循善誘,并認為循循善誘就是教師根據兒童需要,領導兒童去發現知識,解決問題。“所謂誘,便是這等領導的意思。領導要適合各被領導兒童的需要,這就是所謂的‘循循’。能循循的,才是善誘。”[11]在采取循循善誘方法時,最需要注意的就是教師的言語態度。教師應該領導兒童快樂地玩,快樂地學,努力做到“兒童化”,設身處地為兒童著想,主動去適應學生,而不是強制所有學生來適應老師。3.以理論與經驗相結合為歸宿理論與經驗的關系問題一直是教育領域爭論的焦點。俞子夷認為理論與實踐經驗同樣重要,提倡教師要做到理論與經驗結合起來。他說:“經驗沒有理論去指導,往往要走迂遠的路,或者走入不正當的路。走迂遠的路是空耗時間和精神;走入不正當的路要生產不好的結果。理論決不能代替經驗;然而理論卻可以做經驗的指導。最好要把學的理論和自己的經驗化在一起。”[12]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平衡理論與經驗,在實際教學中實現二者的統合,才能實現因材施教的目標。
(三)教學指導:教師教育的有效保障為促進在職教師教法的改良和專業素質的成長,教學指導是俞子夷給出的另一個有效辦法。俞子夷認為當時學校指導的風氣很淡,“我們全國學校制度里可以說完全沒有指導的。視學員不必說,就是勸學員、學務委員也沒有一些指導的性質”[13]。因為缺乏指導,教師難以發現自己教學中的問題,或者發現不足缺乏指導,就不能改正,也就很難進步。他提到自己的許多朋友曾經都是很好的教員,但由于學校忽視指導,十年后這些教師都變成陳舊老派的教師。因此,俞子夷高聲疾呼:“那么我們用了五年的師范才養成一個新教員,再花了十年的教育經驗把他變做陳舊;這是什么制度?”[14]故此,俞子夷非常重視指導的重要性,把指導問題和經濟問題與試驗問題列為小學校的三大問題,積極倡導學校要加強以校長為領導核心的教學指導。
三、俞子夷教師教育思想的當代價值
(一)教師要明確自己的時代責任教師作為教育教學專業人員,承擔著培養人才的任務,能否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時代使命,并為之努力奮斗是關系到國家興衰的重要問題,這也是俞子夷積極倡導的。時代的發展給當代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培育人才。因此,教師應認清自己的歷史使命與時代責任,致力于中國教育事業的改進,積極參與到教育領域的改革行動中,促進教育質量的提高,培養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青年,促進民族復興。
(二)教師應重視教學中的學習、實踐與改進俞子夷成長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固然有諸多因素的影響,但持之以恒的研究和改良是其成功的關鍵所在。正是不斷地學習、實踐與改進,其教育思想才能不斷豐富,教育實踐才能越做越好。他認為成長為一位優秀的教師,“一半要靠教師的天才,一半也要靠教師平時的修煉”[15]。因此,教師應經常學習理論知識,并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運用,進而發現問題,總結經驗,改進自己的教學,促進自身專業素質的成長和專業能力的發展。
(三)要加強對教師的教學指導雖然中國當前已建立較完備的教育督導制度,亦有專門的教研機構對教師進行專業指導,但多年的實踐似乎效果并不明顯,其主要原因有兩點:第一,沒有培育“共和精神”。俞子夷認為良好的教學指導首先就是要有共和精神。他認為共和精神就是指導的雙方處于平等地位,教師也應有機會發言,表達自己的觀點,參與到指導中來,而不是指導者“一言堂”。第二,沒有做到對癥下藥。在中國教學指導者往往是教育行政人員或者教育理論人員,他們用行政或理論的觀點來要求教師,很難針對教師的特點和問題,提出針對性意見,教師也就難以進步。因此,在進行教學指導時,指導者作為主動方要了解教師實際需求,對癥下藥,同時要注意提高被指導者的參與度,雙方互相討論,以促進教師問題解決。總之,俞子夷在吸收西方教育理論的基礎上,不斷進行教育實驗與研究,總結經驗和教訓,形成了自己的教師教育思想,對教師職前教育、在職培訓及教學指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就目前來看,這些思想仍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參考文獻:
[1][2]董遠騫,董毅青.俞子夷教育實踐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3,23.
[3][6][7][8][11][12][13][14]
[15]董遠騫,施毓英.俞子夷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40,147,1,70,243,50,29,29-30,86.
[4]董遠騫.俞子夷教育思想研究[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170.
[5]俞子夷.教育雜文(全1冊)[M].杭州:國民出版社,1946:131.
[9]俞子夷.怎樣做教師[M].上海:中華書局,1939:157,32.
[10]李澤厚.論語今讀[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7:163.
作者:夏豪杰 單位:華中師范大學 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