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基礎教育教研制度與機制轉型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新形勢下基礎教育的教研制度與運行機制亟待轉型。為此,地方教育主管部門要樹立區域教育發展觀,優化教研體制,完善教研體系,整合教研資源,建立區域教研室和基層學校協同推進的工作機制,創新教研工作的組織方式和活動形式,從而實現區域課程教學研究工作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
教研制度;教研機制;聯動;創新
隨著教育事業逐漸轉入以促進公平、提高質量為根本標志的內涵式發展階段,教育發展對教研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挑戰、新要求。傳統的常規教研在思想、觀念、方法、手段、機制和制度等方面,必然要及時創新和轉型。2013年年底,教育部課程教材發展中心在上海召開了第二屆全國教研系統負責人聯席工作會議。會上,教育部副部長劉利民對教研工作明確提出了“要樹立區域教育發展觀,整體謀劃區域課程教學研究工作;要整合專業資源,建立協同推進的工作機制,完善與政府有關部門的聯系機制,建立與相關研究機構的聯合攻關機制及各級教研機構分工合作機制;要加強教研隊伍建設,建立教學研究人員準入、流動和退出機制;要對教學研究人員加強培訓,不斷提高教研隊伍的整體素質和工作水平”的新要求。這意味著基礎教育教研制度與教研機制的轉型已開始列入教育主管部門的議事日程。教研制度與教研機制的轉型,涉及教育主管部門和基層學校兩個方面,需要二者有效地聯動和呼應。
一、教研制度變革的要點
從教研專業機構看,新形勢下的區域教研室要在原有“研究、指導、服務”職能定位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為“課程發展中心、教學研究中心、資源建設中心、質量監測中心、數據研究中心”。與此相適應,教研員的職責也要從原來的考試命題、教學評比、學科競賽等工作轉變為基于標準的評價研究、分析、指導與反饋等工作。從基層學校看,教研制度變革的當務之急,是構建學校內部的教研組織體制,理順學校教研部門和其他部門的關系。
中小學的管理體制一般由三個部分組成:一是教育教學的管理組織(教導處、教務處、政教處);二是校務的管理組織(黨政、人事、總務);三是教學研究的管理組織(教研室)。所謂構建學校內部的教研組織體制,并不是要在學校本來的體制之外增加新的組織,而是對原有體制中的教研活動的運行體制的重新認識,即對教研機構與其他兩類管理機構的相互關系的重新認識,對教育教學管理機構和后勤總務管理機構應承擔的教學研究任務的重新定位。從管人和管事的角度看,中小學校的管理機構主要是教育教學的管理機構和后勤總務的管理機構。教研活動從運作體制的角度看應為上述兩種機構之外的第三種機構,而從涉及的人和事的角度看,則應當是被包含在前兩種機構的管理范圍以內的。對這一關系認識不清或處理不當,就會造成管理上的交叉和沖突。因此,確立學校教研工作的運作體制,就必須明確怎樣處理好三種管理機構的關系,從而確立學校教研體制的運作規則———在組織全校性的教研活動時,應當由教研室牽頭,召集另外兩種機構的負責人參加,組成教研課題的核心組織。在對教研課題進行分解時,則由各個機構在自己的分管范圍內,根據教研的需要分解教研任務。
學校在創建了教研機構之后,還應當進一步明確學校其他中層機構的教研職責。例如校長的一般職責定位是:學校行政的最高領導人,對內全面領導學校教育、教學和行政工作,向全體教職工和學生負責;對外代表學校,向上級教育行政部門負責。那么,校長的教研職責就應當是:負責領導全校的教研活動,通過深入的教研活動,促進教育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的提高。同時,由于校長要向全體教職工負責,因此要對校內教師的教研、進修工作負責,要組織教師通過參與教研活動不斷提高教學水平。教導主任的教研職責可以明確為:組織各科教師不斷研究和改進課堂教學,實驗新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以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教導主任還承擔著培養新教師的任務,承擔著制定學校教學工作計劃的任務,這兩項任務都與學校教師的教研活動密切相關。總之,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強調校長、教導主任、總務主任各自分工中的教研職責,是構建良好的教研運作體制的關鍵所在。
二、教研機制建設的目標
教研機制的轉型,對地方教育主管部門而言,主要目標是充分發揮教研專業機構引領和服務于本地區所有學校和教師的作用———通過教研組織方式和活動模式的變革,使本地區所有教師都有機會參與高層次教研活動,從而實現基層學校普通教師和優秀教師的同步發展。這一教研機制建設目標具有如下三個方面的基本規定性。
(一)完善教研工作的區域聯動機制市級層面的教研室負責本地區的教研組織工作,區級教研室負責本區的基礎教研管理和指導工作,以形成市、區教研聯動機制。同時建立市、區教研聯席會議制度,由市教育局牽頭,各區教育局共同參與,形成教育行政部門、業務部門與基層學校協商溝通機制,對基礎教學研究中的重大問題進行研究。
(二)完善教研工作的三級網絡健全市、區、學校教研工作的三級網絡,其中最主要的是基層學校應建立校級教研室,具體落實學校的管理、指導與研究等工作。為此,學校要確保教研經費和教研人員的待遇,將學校教研人員的工作量納入績效工資考核體系。
(三)完善教研工作的督導機制將本地區各級教研工作列入市綜合督導評估指標體系;將學校教研工作列入區教育綜合督導評估指標體系;將開展教研工作的成效作為學校評優和教師職稱評定、職務晉升和個人考核的依據之一。對各基層學校而言,教研機制轉型的關鍵舉措,是以“以人為本,提升質量”為指導思想,理順教研過程與其他工作過程的關系,把教研過程與學校工作進程同步起來,從而使教研活動融于工作計劃制訂、組織實施、檢查反饋和總結提高的全過程之中。將教學研究融于工作計劃制訂過程,就是根據工作中的問題,制訂相應的教研方案,使它成為學校各部門的管理工作以及教師工作計劃中的重點部分,以形成滲透教研因素的學校管理計劃體系。將教學研究融于組織實施過程,就是使教研方案的實施過程成為管理計劃的執行過程,以形成滲透教研因素的學校管理機制。將教學研究融于檢查反饋過程,就是要使教研活動中積累原始材料的過程成為管理工作中的重點檢查過程。將教學研究融于總結提高過程,就是使教研活動的階段總結過程成為管理工作總結過程的重點,從而不斷推進教研機制改革。
作者:盧紅 沈凌 郭淑琴 單位:深圳大學教育和教師發展研究中心 東莞市經濟貿易學校 深圳市寶安中學